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袁小林说没有“宫斗戏”,但沃尔沃去中国化的野心如何隐藏

  • 作者: 轰Party
  • 2023-08-25 13:35
  • 875

IMG_256

导语    

“有人说,中瑞双方如何如何?哪来的双方?我们就是一方。”“有一些声音,阴谋论和故事性的东西在抢夺大家的眼球。这个东西我觉得要搞最好是去好莱坞,不是在汽车行业。”

关于最近外界关于吉利与沃尔沃“权力的游戏”下的种种猜测,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袁小林在事件发生的四天后做出了强势回应。

IMG_257

不过,面对关注度如此高又如此敏感的人事话题上,袁小林的回复是否能让人信服,恐怕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要知道,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存在感越来越低的沃尔沃,始终面临着品牌向上和电动化转型艰难的问题,也就难免造成外界对于其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时,进行的诸多分析和揣测。

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沃尔沃在华发展的困境,并不是通过辟谣、躲避,就真的可以被忽视的。











沃尔沃与吉利的权力游戏



时间回到8月18日,沃尔沃汽车在发布最新的人事公告,内容提到“现任沃尔沃汽车日本总经理裴马丁(Martin Persson)将回到中国,负责领导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的商业运营”。这也意味着,2019年6月至今担任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经理的钦培吉,将离开沃尔沃。

IMG_258


另外,伴随着这次调整的还有汇报沃尔沃大中华区的汇报层级关系。在沃尔沃内部的新闻中,沃尔沃表示Marin Persson将直接汇报给沃尔沃首席商务官兼副CEO安伯扬(Björn Annwall)汇报,而不是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袁小林。

并且,袁小林将重点和JIM、EMT和董事会成员合作,处理政府关系,利益相关者合作,与吉利控股集团战略合作以及在大中华区的战略投资等重要事务。

IMG_259


从这份任职中不难发现,沃尔沃的核心大权基本全部由沃尔沃总部接管。换言之,核心的市场营销大权由沃尔沃瑞典派嫡系接管。

对此这次突发的人事变动,被外界解读为“瑞典嫡系外方夺权”,甚至是“吉利失去了对沃尔沃汽车的掌控力”。于是,网上关于“中方高管被架空”、“沃尔沃大中华区被夺权了”、“沃尔沃要独立”等争论更是应接不暇。

不过在仅仅3天后,以上人事内容又有了新调整。

8月21日,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发微博表示“钦培吉先生将加盟吉利,出任吉利汽车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钦培吉将负责担任吉利汽车集团渠道发展委员会主任,分管汽车集团渠道发展和建设,向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汇报。

IMG_260


值得一提的是,3天前公布的潘鹤松(Marin Persson)汇报对象有了变化,其汇报对象变更为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袁小林。 从吉利和沃尔沃官方“措辞”来看,很难说沃尔沃和吉利之间没有“隔阂”。

架空中方高层,谋求独立?


首先,沃尔沃的“辞退信”非常不符合常规。按照行业里的常规,这个级别的高管“离职”,品牌方一般会非常大度地描写一段其在职期间的历史功绩。但沃尔沃这封“辞退信”完全没有提及钦培吉的任何业绩。

但是,杨学良却发了一条微博,并且用大量的篇幅指出,钦培吉在任职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期间,对沃尔沃贡献很大。而实际上,这才是正常情况下汽车企业对于高管人事任免的表述方法。

同时,在杨学良的微博中你会细心的发现,沃尔沃集团把沃尔沃日本总经理的名字写成裴马丁(Martin Persson),但是,吉利写的却是潘鹤松(Martin Persson),重点是,潘鹤松将向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袁小林——即钦培吉此前的汇报对象汇报,而不是此前沃尔沃集团公布的安伯扬。

这种明显的不一致,在汽车企业当中是非常罕见的,意味着双方存在互不买账的情况。

IMG_261


回溯沃尔沃被吉利的收购史,当初收购沃尔沃协议中,规定了沃尔沃拥有高度的运营独立权,明面上双方是从属关系,但是实际上吉利对于沃尔沃的高层任命并无干涉权力。近些年来,吉利集团一直致力于打破这个局面。

早在2020年,吉利和沃尔沃双方宣布了一个“合并”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沃尔沃将并入吉利在港股的上市公司,合并后的公司计划未来在瑞典上市。但是到2021年初,沃尔沃宣布放弃这一计划。当年10月,沃尔沃在瑞典上市。这意味着沃尔沃与吉利的“合并”计划正式宣告破产。

在今年7月,沃尔沃解释与吉利“合并”失败的原因:吉利有意在A股上市,因此沃尔沃不得不放弃“合并”。沃尔沃言下之意不言自明:A股不具备全球市场属性。

如今,沃尔沃与吉利控股集团在沃尔沃大中华区控制权的问题上再现“权力斗争”,从某种程度上或意味着吉利汽车与沃尔沃集团渐行渐远。

 

新能源转型难,沃尔沃中国急需调整


对于此次沃尔沃人事调动,业内其实还存在另一种声音的解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国,沃尔沃在华整体销售情况与欧洲市场有一定差距,这或许也让急于电动化转型的沃尔沃汽车方面对大中华区不满,因此开始对管理层进行调整。

IMG_262


根据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7月,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量仅为1.42万辆,同比减少8%。其中,两款纯电动车型的销量更是只有253辆,同比下跌26%。而和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沃尔沃全球在7月销量同比增长21%,其中新能源汽车和纯电汽车的销量更是同比大幅攀升。

显然,虽然中国依然是沃尔沃最大的单一市场的,但是在增长速度上,中国市场已经明显拖后腿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沃尔沃中国亟需对自己的战略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变革,来打破现有的僵化思维。

首先,就是人员层面的更换,沃尔沃特别强强调了这次接替钦培吉的Martin Persson虽然是一个瑞典人,但也是沃尔沃日本销售公司的总经理,之前也在中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沃尔沃日本团队在日本豪华电动车市场上取得的不俗成绩。岁,沃尔沃希望通过更换销售部门的负责人来重新找回快速上涨的钥匙。

IMG_263


然而,对于当下沃尔沃电动化转型来说,真的只是换个高管就能解决问题的吗?答案显然不是。沃尔沃电动化转型不顺,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产品。 除了还没上市的EX90之外,目前沃尔沃在售的两款车型——XC40纯电版和C40车型,本质上都是基于XC40而来的“油改电”车型,而沃尔沃旗下高端纯电品牌极星也是如此,虽然CMA、SPA两大模块化架构,都可支持车型,简单来说就是油改电车型。

众所周知,“油改电”产品在国内市场一向不受待见,这不仅仅是因为“偏见”,更因为“油改电”产品相比纯电平台车型,在产品方面确实有很大差距。

以XC40纯电版本为例,作为“油改电”的产物,该车在空间、动力、续航等关键参数上都要差强人意。同时,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方面,沃尔沃和蔚来、理想等国内高端品牌相比也是差距明显。甚至,连最近本的OTA升级配置等有所缺失。这样一款全面落后的车型,自然就谈不上竞争力可言了。

IMG_264

另外,在产品推进上,沃尔沃也是相当缓慢。本应该在今年年内量产旗舰电动SUV——EX90,却推迟到明年量产,官方表示推迟原因是仍需要时间进行车辆软件的开发和测试。从这点可以看出,沃尔沃在软件研发实力上的薄弱。当然,这也是很多跨国车企的通病。 事实上,在豪华品牌中,沃尔沃电气化转型步伐很早,早在2017年沃尔沃就提出了全面电气化的战略。但表现出来的实力却差强人意,甚至难以让人看到希望。而沃尔沃自诩的安全,似乎也并没有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并没有发挥足够多的作用。此前,沃尔沃备案召回了4720辆插电式混动车型,而召回原因则是,部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因动力电池模组电芯存在内短路,当动力电池处于高能量状态时可能出现电池模组过热,极端情况下导致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简单来说,就是有自燃风险。

沃尔沃何时才愿意真正低头?



在钦培吉宣布加盟吉利,出任吉利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后,沃尔沃发布了第二份声明,措辞与三天前大不同。不仅感谢了钦培吉的贡献,更重要的变化是钦培吉的继任者潘松鹤,恢复为向沃尔沃汽车集团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汇报。

沃尔沃的态度软化,被视为“吉利出手叫停了夺权”。能够叫停,也是因为现在的沃尔沃,更需要吉利。不过,已经多次上演“权力游戏”的吉利与沃尔沃,下一次裂缝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就不清楚了。

IMG_265


最近外界有不少声音,都在劝吉利收回沃尔沃的掌控权,或许吉利并不是不想这么做,而是时候未到。对于吉利来说,想要收回沃尔沃的掌控权,前提就要看沃尔沃电动化转型是否成功,因此来决定沃尔沃什么时候向吉利低头。

根据最新消息,沃尔沃的首款纯电MPV车型EM-90,即将在11月份推向市场,对于这款车沃尔沃内部还是有一定期待的,至于市场反响如何有待考量。

不过从目前整体市场环境来看,新产品可能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但真正贴近中国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才是决定转型能否成功的“加速器”,这一点,不知道沃尔沃的外籍管理层,如今能否理解。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