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屈辱”地活着,还是“光荣”地死去,外资车企的终极难题

大众与小鹏的这场热闹,三年前我们就见过,当时的主角是国轩高科。

不同于与小鹏的突然官宣,从2019年传出“绯闻”到最终“结婚”,大众与国轩热闹“拉扯”了大半年。同一时期,还伴随着大众中国通过增资方式获取江淮汽车50%的股权,成为江淮汽车股东的大新闻。

如此大的动作,行业都期待着大众这头大象完美转身。

但接下来的时间,大众并没有上演大杀四方的剧情。承担着敲开中国电动车市场大门的ID系列表现不咸不淡,舆论关注度甚至不及当年大众中国CEO冯思翰的一句“增程式电动车是最糟糕的方案”。

三年后,随着新CEO贝瑞德的上任,大众又开始“撒币”。

2022年10月,24亿欧元(约168亿元)投资地平线共同成立新公司;

2023年5月,231亿元建设大众安徽生产基地;

2023年7月,10亿欧元(约80亿元)于合肥建设科创中心;

以及7月26日,官宣7亿美元(约50亿元)投资小鹏汽车,随之引起产业极大轰动。

1

大众想要什么?

与供应链的合作,是车企的基本操作,即便引发关注也不会有所疑惑。

但与小鹏不同,这是一家海外巨兽与一家中国新锐车企的合作,一次颇具代表性的反向合资。

大众为何选择小鹏?从中又想获得什么?

这个问题的寻迹不难。今年上海车展结束后没多久,大众集团旗下负责软件开发CARIAD的董事会成员就惨遭血洗。首席执行官Dirk Hilgenberg、首席技术官Lynn Longo、首席财务官Thomas Sedran均被“扫地出门”,4名董事成员中只有负责人力资源的Rainer Zugeh保住了席位。

原因很简单,CARIAD不仅没能成为大众汽车的杀手锏,反倒成为多款电动车延期交付的根源,2020年排队插线OTA的名场面至今都被媒体当做笑话。

图片

如果说2020年出现问题,还能以经验不足搪塞,那么2023年依然没能祛除“顽疾”的大众,在汽车智能化已经出现实质性进展且声量越来越大的当下,迫切需要作出反应。

对于投资小鹏,贝瑞德说,“让我们在中国的关键技术领域有了另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这里的关键技术是什么不言而喻。

但除了大家都看到智能化部分,高压平台也极有可能是大众选择小鹏G9平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G9这款产品虽然在终端市场表现上失败了,但作为首款全系标配800V高压SiC平台的量产车,在充电效率和能耗层面,确实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其后续的产品G6更是将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拉低到了20万级别的纯电车型产品上。

反观大众,以支持800V充电架构为核心功能点的PPE平台,第一款产品Q6 e-tron要等到2024年才能上市。而即便上市,已经下探到20万区间的800V功能,还能像当初保时捷Tacan一样,给产品力带来巨大加成吗?

另一方面,主打高端电动车的PPE平台,究竟何时将核心功能点赋能到MEB平台的中低端车型上,大众也没有拿出明确计划。

在目前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抢时间,是每个车企的大课题。

而平台合作,本质上是与平台背后的一整套供应链的合作,这将会减少大量供应商选择和与之磨合的时间。

拿来主义,显然是大众眼下的最优解。

满足智能化、高压平台、成本低、企业价格相对便宜这几个点的合作方,市面上没有第二个选择。

2

投资,就是一场赌博

当然,做了布局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投资,永远是机会与风险并存。

当年国轩高科凭借合适的市值、完整制造和研发团队、第二梯队的领头企业三大优势被大众选中。

但三年过去,国轩高科并没能更进一步。

回顾这几年,乘用车动力电池层面的主要进步主要体现在快充能力的提升、半固态产业化推进以及先进结构设计,但这些,从公开资料看,都和国轩高科没有啥太大关系。

国轩自己说了很长时间的“做精铁锂,做强三元,做大储能”的产品路线,从目前的装机量看,很难说是在有效实践。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而即便是作为主力支撑的铁锂电池,业务含金量似乎也并不高,“国轩现在玩的就是价格战,基本上电芯的每度电成本都是卡着价格的下限。”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2021年就官宣要年底量产的能量密度为210wh/kg的磷酸铁锂电池,至今也没有看到进一步消息。

去年年底有投资者就此事提问,但国轩的回答完全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图片

△截图来自网络 

而就在昨天(8月16日),宁德时代推出了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旨在让超充电池惠及大众,成为每台电动车的标配产品。

图片

△宁德时代发布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 

虽然从发布会上对成本三缄其口的态度推测,宁德时代的新产品暂时不具备明显的性价比优势,但留给国轩突围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即便今年5月国轩与大众合作的标准电芯项目放出消息,预计于今年三季度投产,同时将配套供应给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除中国以外的所有新能源汽车,但最终落地成果会如何,能给双方带来多大的正向加成,依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3

大众与小鹏的“囚徒困境”

同样,与小鹏的合作,大众依然有风险,且风险甚至会远大于与国轩、地平线的合作。

原因很简单,后两者的身份是Tier 1,而小鹏,是一家实打实的车企,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是时刻存在的。

当下来看,这场合作的受益方只有小鹏。

首先,小鹏获得了帮助企业活下去的资金,其次,也是更关键的,大众让小鹏获得了巨大的品牌宣传能量。这个能量一方面让小鹏智能化技术的标签变得更大、贴得更紧,另一方面,也让小鹏压不住、管不好的供应链有了信心,这对于小鹏后续的生产极为有利。而且,小鹏大概率还会获得大众从造车流程规范、经验、细节等方面的赋能。

但,之后呢,2026年的小鹏还会需要大众来证明自己“行”吗?

设想一下,如果与小鹏合作的这两款车型上市之后,没有达到预期销量,自是小鹏“不行”所致;但若成为爆款,大众的成功会给小鹏自身带来更大的销量吗?或者换个问法,如果成功,大众会承认主要都是小鹏的功劳吗?

对于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Tier 1,大多数车企在台前宣传时,尚且都遮遮掩掩,若换成早晚要竞争的对手,大众是否愿意做这个大好人?

而小鹏,是否又真的会把自己的核心技术毫无保留的交给大众吗?就不担心教出徒弟,饿死师傅吗?

于小鹏而言,实在难以找出一个长期全心全意帮助大众的动机,而这些假设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囚徒困境,很难想象这种情况下会走出一个1+1>2的结局。

“所以这次合作第一受益的是眼前的小鹏 第二受益的是部分产业链企业,那两款车,在我看来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拥抱产业链没问题,拥抱整车厂大可不必。”一名车企高管如此评价。

但即便是深度拥抱产业链,对于大众,依然是脱一层皮的选择。

2022年,大众集团全球销量为830万辆、同比下滑7%,其中,中国市场占比为38.3%,销量同比下降3.6%。

一个欧洲大公司,在中国市场存在着巨大利益,为了在竞争变得激烈的情况下守住利益,显然需要一套在中国独立运作的供应链,并与之深度捆绑。

很明显,大众有这样的决心和财力,但这同时意味着其曾经建立的品牌优势、所经历的暴利时代将荡然无存,大众需要放下身段去PK、去拼性价比、去打价格战。

所以我们看到了降价与比亚迪海豚拼刺刀的ID.3,还看到了降价10多万的宝马i3。

不过对于大众,这也未必全无好处,毕竟除了如何在中国经营下去,守住本土欧洲市场是大众的另一个大课题。

图片

图片

△上图:大众ID3英国售价,搭载58kWh电池和77kWh电池车型起售价分别为37115英镑和42870英镑,约合人民币34.5万和39.9万;下图:大众ID3德国售价,起售价为39995欧元,约合人民币31.8万元

从上图不难看出,中国产ID3 12万左右起售的价格,优势实在过于明显。

因此,投入中国产业链,使用中国供应链,做出成本极低的产品,然后回到大本营大杀四方,对于大众,又何乐而不为呢?

4

抉择

回顾工业化发展进程,目前全世界共有三次大浪潮:

第一次是英国让千万级人口进入了工业化,第二次是美国的1亿人口进入工业化,第三次则是中国的10亿级人口进入工业化。

在经济学者、香港沃德国际资产管理顾问公司董事局主席卢麒元看来,中国这10亿人口级别的完整工业体系,或者说产业生态,具有独立性和唯一性。当地球上已经出现中国这样的十几亿人口规模的新生态,其他国家要么加入到这个生态中来,要么光荣地死去。

同样的,在中国汽车工业体系下,外资品牌要么褪去曾经的荣光,深度拥抱加入其中,要么光荣死去。

大众已经做出了选择,其他品牌又将如何?是左右为难后的二选一,还是继续坚持寻找出一条既要又要还要的道路?

这场反向合资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标签: 小鹏G9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