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大众小鹏要合体?这波中德车企开启的“反向合资”到底谁最赚

7月26日,从大众汽车集团官方获悉,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 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而此事公开过后,一夜之间小鹏汽车美股快速涨幅34.77%。

小鹏汽车从发布G6那天开始,我就感觉不对劲,一款新车直接让沉寂了186个交易日的股票突破底部箱体,十分强势,短短不到一个月已经翻倍了。原来是还有这个大招在后啊!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大众的果断。

我们不妨先看组数据,近半年大众卖得最好的新能源车型ID.4 CROZZ仅为13800辆。哪怕算上TOP 2以及TOP 3的大众ID.3和大众ID.4 X,总量也不过是三万多辆。除了这三款车型外,大众其他新能源车近半年销量更是不过五位数,和大众集团的燃油车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而在这个新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大众无疑是落后的,需要跟上转型节奏的窗口期,更是迫在眉睫。

而小鹏汽车今年上半年销量为41435辆,在小鹏G6到来之前,一度出现了销量下跌的情况。而此时大众汽车的救场行为,对于二者来说无疑是相互成就的好机会。


当年在全世界的各大车企都对进入中国市场忧虑重重的时候,大众是第一个进入中国进行合资的国外发达国家的车企。

可以说大众这次操作是真的很务实的。

自己的新纯电平台MEB要到2027年才能全面铺开,大众不愿意承认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中国市场对于大众集团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要抓住中国市场,保证其生存,而市场留给它的选择并不多,奥迪上汽的智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推出新纯电产品,而大众入主小鹏,更多我觉得是花钱买门票参观,通过参股的方式,来了解中国市场的具体动向。


这笔投资还是能解读一些核心点:

1. 7亿美元获取4.99%的股权,这个价格没有溢价。甚至还属于比较低的价格。小鹏确实没钱了。

2. 如果小鹏可以利用到大众的采购体系,就可以大幅度降低整车成本。毕竟大众的议价能力远超这些所谓的新势力。但我对这个保持怀疑态度。

3. 是否可以证明小鹏的技术路线获得主流车企的认可?小电池,快充,优秀的能耗控制。小电池可以控制成本,快充可以让电车有了油车补能的体验,并且掩盖小电池的问题,能耗控制又可以进一步减小电池成本。

4. 相对于蔚来获得中东的投资,大众的投资或许可以给小鹏带来一些实质上的便利。如同早年奔驰入股特斯拉后,迅速提升车辆质量和零部件的稳定性。


这一笔交易其实也指向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通过软件与技术授权,赋予整车制造企业产品快速升级迭代的能力。没错,就是华为的智选车模式。更准确地说,是华为inside模式/智选模式,也类似特斯拉授权FSD的模式。从问界的产品力与市场认可来看,用户是可以接受这种商业模式的,不管未来品牌属于大众,还是“大鹏”,这种商业模式带来的软件、平台、数据的收益对于小鹏汽车都是稳定且正向的,甚至不排除可以拓展到更多的自主或合资品牌。

这同时也标志着小鹏XPILOT/XNGP的第三方授权,可能比特斯拉FSD更早实现。这让小鹏能成为一家能向第三方销售智能驾驶系统的软件公司,估值模型提前改变了。


之前有很多朋友提出同一个问题: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的2款车型,究竟是用大众的 MEB 平台还是小鹏的 G9平台?

小鹏的官方新闻稿中提到,合作车型会利用G9平台,具体是指会使用G9的电子电气架构。所以合作车型的架构还是会以MEB为主。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小鹏的智能驾驶系统和电子电气架构深度融合,要想实现好的用户体验和OTA能力,合作车型中就需要使用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

找小鹏合作开发车型,大众最看重的还是智能驾驶系统。造车方面,德国人更自信。与大众的合作,小鹏也将会拿到两笔收入:

1. 技术服务收入。

2. 每辆新车获得利润分成,且随销售的增长而增长。

而对于小鹏而言,这或许将成为一个左右手互搏的案例:


A、如果小鹏是个纯提供代工服务的主机厂或技术团队,这将是一个“抱大腿”的跃迁故事。


B、如果新车面向全球销售,小鹏会借助大众渠道、实现出海跨越、继而成为全球领先电动车品牌,其远景值得期待。


C、如果双方错位销售,价差明显,不会对小鹏现有市场形成切分或者冲突。

用小鹏纯电平台、车机系统和智能驾驶造出的大众新车,如果在中国市场抢份额,小鹏自有品牌胜算又会是几何?


汽车产业,一个长期主义的工业化产业,与互联网思维相融合,又在转型中相互磨合的产业,渐渐地展现出了它长期与短期、迭代与进化,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与短期流量、市占率的博弈中。

这就像是开了个口子,新能源转型没跟上就已经差了一大截。这个时候众多合资再不跟上大众的步伐向我国虚心求教,怕是要做那打翻的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汽车行业的变革,真的只是刚刚开始。而中国车企在其中的笔墨,越发浓重。那么反向合资会是传统车企快速转型的秘诀么?国内造车新势力,难道也开始变身海外代理人模式了么?

更多的谜题等待揭晓,未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变得更有意思起来。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