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本土企业当炮灰?玩完了再入场,起亚是口出狂言还是真有底气?

前不久,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语出惊人,高捧合资车的同时,故意踩低本土企业,其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起亚在全球的盈利,赔得起中国市场的亏损,而本土企业在如此内卷的情况下,资金是禁不起“烧”的,等它们“烧”完之后,再进入市场,渔翁得利。

据杨洪海介绍,起亚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市场挣了21亿美金,看起来很富裕,对吧?不过在这看似光鲜的表面,起亚在中国市场已经呈现出了资不抵债的情况。从起亚公布的2022年财报来看,目前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起亚在华合资公司)资产总额约为109亿元,但负债总额高达约130亿元。

我们将时间拉回到7年前,当时起亚在华销量达到了65万辆,那是起亚在国内的巅峰时刻,自此之后,销量急转直下,2017年降至35.95万辆,几乎腰斩,甚至一直到去年,其销量就已经降到了不足10万辆。

前一秒还在顶峰,下一秒直接摔到半山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起亚从万人迷变为万人厌的状态呢?

起亚销量在华“遇冷”的原因

从时间节点来看,2016~2017年,正好是“萨德事件”开始的日子,当时不光是起亚,就连北京现代也遭到了波及,从2016年180万辆的销量顶峰,跌到了去年25.4万辆的态势,下滑趋势甚至还未停息,韩系车在一年之间,从万人迷直接变为了万人厌!

当然,“萨德事件”只是韩系车销量下跌的导火索,因为另一方面的原因还在于韩系品牌的本身。以起亚为例,从价格来看,当时其旗下车型主打中低端市场,那时候的自主品牌仍然羽翼未丰,而大多数主流合资品牌售价又相对较高,所以起亚和现代当时占据着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有主控权。

后来随着自主品牌慢慢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给出了更高的性价比车型,起亚的优势自然就被剥夺了,关键是在这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也对起亚形成了绝对打压,所以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的双重压力下,起亚变成了“笼中之鸟”!

由此可见,针对于杨洪海发表的言论,我只想说有点过于乐观了,不像是有底气的实话,更像是为在中国市场的失利找借口!

起亚该如何应对中国市场销量频跌的趋势?

毫无疑问,突破口就在新能源汽车!因为就目前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只有自主品牌是“当红炸子鸡”。起亚不傻,其实早在今年3月,起亚就在中国发布了新能源战略,战略规划中表示,从今年开始,起亚每一年都会推出至少1台基于E-GMP平台开发的纯电动汽车,预计到2023年,实现纯电动车型年销量18万辆的目标,并且在今年6月份,已经开始在国内招募合作伙伴。

据起亚官方表示,未来全品牌不仅会向电动化转型,它们也会调整渠道模式,让销售渠道更加“丰满”,品牌与消费者达到更加深度的“捆绑”,让消费者与品牌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早在今年3月,杨洪海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论:“让本土企业玩够了(新能源汽车),我们再去收拾战场!起亚依靠的是全球实力!”

为此,我总结了一下,杨洪海发表这些言论的底气,全都来自于起亚全球的销量和盈利额,不过我有疑问的是,难道真的等本土企业将国内的市场稳固之后,你再进来,就一定能有绝对实力推翻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堆建起来的“江山”,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从目前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本土企业不是“吃素”的!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