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人汽」500万辆会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天花板吗?

  • 作者: 人汽
  • 2023-06-18 13:06
  • 481

图片

作者:谢人杰

整车出口规模,本来是个圈内才关注的问题,2020年之前一直在几十万到100万辆之间晃悠。但今年有破圈的趋势,原因是今年中国将拿到出口冠军。其实这个趋势在2021年之后就已经很明显了,年增长率动辄摸高3位数。

中企的整车出口,能开创出多大的局面?这是个很难预测的问题。但有几个牵制因素,不得不提一下。

图片


美国对中企关门

日本整车出口冠军的宝座,是从德国手里抢来的,大概保持了40多年。

其实从比例上来说,韩企是无冕的冠军,因为后者的出口量是国内市场销量的两倍。立足于本土,但将主要市场放在海外。这说明两点,在整车价值链上有成本优势,本土市场太小。而中国本来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坐拥世界头号整车市场,综合成本上却没有优势。

现在借着全球主要的三大市场高度一致的新能源进程,中国的成本优势就凸显出来了。美媒承认这一点,还撰文详细分析中国在关键矿物冶炼(电动车对于一些稀有矿物的依赖性,是燃油车的6倍以上)、电池生产规模和技术领先带来的成本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的规模刺激出来的研发优势。

图片

这些都对,否则美国就没必要搞IRA,欧洲也没必要一个劲儿地搓环保大法。

发达国家的监管,一般应对跨国汽车竞争都是三层体系(更早其实是针对日本,因为日本率先实现了东亚汽车产业崛起),先凭借先发技术和品牌优势自由竞争(成本从来都不占优),然后玩非关税壁垒(配额、环保、技术标准),实在不行,就剩下补贴了(WTO和区域自贸体系下,直接动关税不方便)。

这么一来就很清楚,面对中国汽车,日本自认为处在一楼,欧盟在二楼,美国直奔三楼。这三层倒无所谓高下,禀赋不同而已。

但是,到了执行层面,就能看出水平高下了。美国从监管到企业,都比较果断,不恋战。

图片

上海车展后,福特决定收缩中国业务,回到北美安心地赚大皮卡的钱。充电标准上跟随特斯拉,而以前福特和特斯拉斗得昏天黑地。请客(北美业务)、斩首(中国业务)、自愿当小弟(蹭特斯拉的基础设施),把自己安排得妥妥的。


欧盟正在编织绞索

欧盟多少有点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的意思。欧盟不是袁绍,但现在看捏合起来隐性成本很高。

欧委会去年提出了欧7草案,现在主要有两股反对力量,一个是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另一个是捷克为首的八国集团(不是G8)。前者是行协,后者代表国家意愿。

从条款上来看,欧盟似乎打算扼杀域内企业。打算2025年夏天实施的欧7A,氮氧化物下调的指标(80mg/kg调到60),还是有技术手段的(欧委会提出的方案是上两个大三元)。代价是单车成本增加2000欧元,而且商用车也不豁免(只是实施日期落后),而一台2.0T的乘用车发动机采购价,基本也是2000欧元上下。

而欧7B(10mg/kg氮氧化物,基本测不出来的水平)就算不考虑成本,也不清楚如何达到。

图片

ACEA表示很炸裂,说此举将令欧企落后于中企10年。这个道理,就相当于担心孩子被绑匪打劫,抢先一步把孩子掐死一样荒谬。唐唯实表示真没必要,因为大家努力在卷电动车了。到这里有些人可能没明白,既然都打算投身电动了,为啥对内燃机的新标准反应这么大。问题就在于,几年内大家没把握在电动车上赚钱(大众宣称2026年开始在电动上盈利),还是要靠着燃油车的奶牛,养着电动车这个赔钱货。欧7A上线,把赚钱的门路就堵死了。

捷克为首的几个国家(居然没有德国),反对给乘用车提出任何新标准(欧6已经让人疲于奔命了)。而且实际成本增加,将是欧委会估算4~10倍(意思就是欧委会不但屁股歪,还很不专业)。

欧委会大致的意思,就是这个欧7,得和碳关税、碳足迹、电池护照等配合着服用,疗效才到位。这中间缺了哪一环,都不足以建立产业战略安全。

对此,KITA(韩国贸易协会)表示,本国政府如果再不提供支持,欧盟市场就受到威胁了。美国把中国电池拒之门外,而欧盟保持开放,结果是中企在欧盟电池份额,从2020年的14.9%提升到去年的34%,而韩企同期则从68.2%下降至63.5%。欧盟电池市场就剩下中韩供应商,而欧洲创业企业和日企,基本都没动静了。

图片

欧盟必须要依靠亚洲供应商,这是否意味着养肥了再杀。其实中欧光伏大战可以提供佐证。如果商业竞争力不足,靠政策偏手,一时没问题,长期看效果并不好。你以为欧盟在下大棋,它也觉得自己在下大棋,其实是到时候可能会事态失控,进而开始撕扯。


还得“一带一路”

美国关门不让进,欧盟玩阴的限制进口,将来本地化也有的罪受(看他们自家企业都被整的欲仙欲死),日韩本土市场太狭小,进去了也没什么大用。印度似乎“潜力”很大,但是福特累计在印度赔了100亿美元,雷军倒没赔钱,辛苦打拼好几年,最后让人家来个卷包会。

这么看来,几大市场天花板都在那里摆着。中国整车出口,最终还要依仗“一带一路”,依靠广大亚非拉和中东。这些发展中市场上限更低,但好在分散了风险。政治友好是商业前景的保障,以前舆论可能忽略了这一点。

2014年之前,奇瑞长城、力帆等开拓俄罗斯市场,很费劲不说,总是游走于夹缝当中。一个金融危机业务就几乎归零。当时中企实力还没那么强,欧美还没与俄分道扬镳。现在可倒好,欧美日韩所有车企跑路,把一个100万量级的市场(虽然去年只有68万辆)完整地腾给中企。这是二战后汽车发展史上空前的一幕,运气来了根本挡不住。

图片

巴西也是如此。别说巴西左派重新上台,和中国签了一大堆协议,就算博索纳罗在任,在汽车这一块,也没有太多门户之见。传统上,葡语国家喜欢的牌子,除了菲亚特、PSA,就是大众西雅特。当然,双B在哪里都牢牢占据豪华市场。巴西是“一带一路”当中比较大的经济体,但其这14年来工业水平的下滑也是肉眼可见的。这就是商业机会。

从这个角度,发展中市场其实比发达国家市场要广阔,天花板更高,能阻止中企的,都集中于市场层面,而非盘外招。这就让人放心得多。

可以预料,这一波推进,中企至少能摸到500万辆,才能触及瓶颈。日本在1977年就达到450万辆的整车出口。当年全球汽车市场的盘子比今天小一半,但竞争格局也简单得多。当时日本有个有利条件,就是能源危机的余波,让省油的日系大卖,而且谁都未对日企设防。

而今天,中企的东风是完整产业链带来的规模和整合优势,但市场宽度,其实还不如当年全球化未开启的时代。因为这40多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真实经济增量,其实不多。而且全球化市场的碎裂,也束缚了中企的手脚。因此,我们暂时预测了一个和当年日系大杀四方相若的体量。

图片

如果再往前一步,那就需要发展中市场国民收入上来,基础设施上来,这样中企新能源才有大规模的用武之地。这就要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走到哪一步了。卖车的前提是拯救全世界,这任务难度是不是高了点。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