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管理岗“轮休”大换血,是起亚重返中国的投名状!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看多了车企普通员工的裁员、降薪,这次终于来了个针对管理层的“轮休”瓜

就在前段时间,传出了一则关于江苏悦达起亚的通知:管理岗员工分批次轮休,第一批员工轮休时间长达一年!

图片

“轮休”的说辞,乍一看非常具有迷惑性。给管理岗员工放假,管理层得到了休息,基层得到了解放,不应该皆大欢喜吗?

但事实却是管理层员工在轮休期间,公司会在第一个月正常支付工资;第二个月起,公司仅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期间员工不享受公司福利、调薪、激励金等政策,暂停员工卡 (餐补),同时按法律规定缴纳社保公积金。

所谓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就是江苏盐城(起亚中国总部)2070元/月、上海(悦达起亚销售公司)2590元/月,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也就一千多点……

别说养家糊口了,就连吃一个月外卖都不够。

虽然不清楚江苏悦达起亚的管理层具体薪资待遇如何,但肯定跟一个月两千的工资相差甚远。

这四舍五入就是变相裁员,逼人主动离职,公司还省了裁员要付的“N+1”成本

但随着质疑声四起,很快啊!通知传出之后的第二天,江苏悦达起亚官方就对此进行了回应:

图片

翻译一下就是,起亚在中国要有大动作了,现在的管理层换血只是个准备工作,识相点的员工赶紧主动离开,给未来的新晋人才腾地方!

没有否认、没有“狡辩”,主打一个敬请期待。

不过话说回来,起亚中国这波残酷的资本主义手段,从公司的角度看确实很有魄力。

短短6年时间,在中国从年销65万辆掉到年销9.4万辆的起亚,的确需要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江苏悦达起亚的管理层“轮休”,或许正是起亚重返中国战略的开始。




01. 重返中国,是起亚的野心


韩国企业,向来野心不小,起亚也不例外。

其品牌名的寓意就是“崛起于亚洲,走向世界”

图片

发展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七大汽车品牌的起亚,勉强算是实现了当年更名时的目标。

而在起亚的全球化道路上,600万中国用户也曾是一份重要的助力。

只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起亚的“全球化”里,好像主要是欧美市场的名字,中国市场逐渐变得可有可无。

相对的,日新月异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起亚的声量也越来越小。

以至于当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在社交媒体上发出“15万以内坚决买油车”的声音时,直接招来了一片骂声——

图片

无他,只因自主品牌已然开始实现“油电同价”,久久未曾推出新车的起亚,即便带来一款颇有诚意的车型,也难以再挽回消费者的心。

针对杨洪海的骂战里,实际上折射出起亚对中国市场的陌生——

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早已是新能源群雄逐鹿的天下。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拥有足够的实力走向世界。

起亚,不得不重新思考对中国市场的态度。

于是便有了3月20日的起亚中国新能源战略发布会。

发布会上,起亚全球CEO宋虎声亲自跑来上海站台,表示“确保中国市场的成功是起亚全球战略的核心要素。”

图片

表态之余,也没忘了展望一下未来。

对起亚来说,2023年是起亚进军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元年。

今年,起亚不仅会把欧美市场上的畅销电动车起亚EV6引入中国,还将推出一款在中国首发的全球车型纯电动车EV5。

图片

而在起亚对中国市场的中长期规划,是到2030年将实现纯电车型年销量18万辆,且纯电车辆在总销量中的占比达40%。

对比2016年巅峰时期的65万辆年销量,起亚对7年之后的年销量目标(总销量45万辆)显得十分保守。

但这不是不好,倒不如说,起亚重新找回了对中国市场的敬畏。

作为全球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任何一家海外汽车品牌引入最新的车型、技术到中国,也只是达到了最基本的入局资格。

现在不是2000年,没有一家合资车企可以在中国躺着挣钱。

起亚,必须放下身段,直面中国自主品牌带来的压力。




02. 起亚在中国的“前半生”


之所以叫“重返中国”,还是因为起亚在中国市场上缺位了太久。

自打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是“性价比”这一法宝帮助起亚走上了巅峰。

不吹不黑,当年外观不错、配置可以、比较耐造、关键价格还便宜的起亚,是许多中国消费者购买第一辆家用汽车的首选项。

图片

(起亚普莱特)

在那个整个中国汽车市场都是合资车企说了算的时代,大众桑塔纳2000能卖18-19万元,一辆该有都有的起亚普莱特只卖6-10万元,普通人还能要啥自行车?

事实上,不少中国家庭实现从自行车到汽车的过渡,就是通过起亚。

独特的性价比优势,就是当时包括起亚在内的韩系车,面对德系、日系车时最明显的差异化。

这是起亚闯关美国市场时得出的经验,并成功在中国市场复用。

图片

(80年代起亚在美国推出的Pride小型车)

可以说成功的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可以说起亚并没有为中国市场付出更多的心思。

即便是这样“偷懒”的市场策略,起亚一样在中国大卖。

钱来的太容易,就很容易让人懈怠——

既然不管引进哪款车都能卖得好,那又何必费心思琢磨本地化、开放技术给合作伙伴?

专注卖车就好了,不行就降价,反正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中国,只要价格降到足够低,车总能卖出去。

但这种对市场缺乏敬畏的做法,在极易形成路径依赖的同时,还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在欧美市场上严把品质关、甚至称得上“谨小慎微”的起亚,居然在中国市场上毫无顾忌地玩起了“双标”。

图片

(起亚K2在国内疯狂减配,连车身稳定系统都没有)

这种做法对于品牌形象的打击,是致命的。

以前是中国汽车市场上竞争者少,起亚这么干了消费者也没得选,当自主品牌在性价比上做得比起亚还狠、对市场需求洞察更深,起亚被抛弃的速度也非常惊人。

更何况,在市场竞争本就越发激烈的同时,还爆发了“萨德入韩”这样极其挑动中国消费者情绪的事件,起亚2017年销量近乎腰斩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图片

而巅峰一旦过去,再想翻盘,就难了。

恐怕就连在中国待了20年的起亚也想不明白,不过就是一场政治事件,搁以前早就被“遗忘”了,怎么这一页就翻不过去了呢?

于是起亚总部开始后知后觉的寻找解决办法,然而无论是在合资公司疯狂换高管,还是跟中方扯皮争夺合资公司的控制权,都无济于事。

反倒是在车型老旧、技术落后的“加持”下,起亚在中国的销量和营收一路向下狂飙。

最终,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建设自主品牌的东风汽车集团,选择“放手”。

2021年12月,东风让出了持有的25%合资公司股份,紧接着悦达接手、并增资6亿美元。

图片

随后,合资公司股比变更为起亚50%:悦达汽车45.8%:悦达投资4.2%,原本的“东风悦达起亚”也正式更名为“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

图片

但悦达起亚如今的格局或许并非最终版本,在发改委已经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的当下,起亚兴许还会继续增股,最终彻底拿到合资公司的主导权。

只不过当起亚终于看回中国市场,进行战略调整的时候,起亚中国已经资不抵债了。

2023年3月,起亚发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江苏悦达起亚总负债24768亿韩元(约13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20809亿韩元(约109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高达119.3%。




03. 悦达起亚将走向何方?


2022年,起亚推出New Kia品牌革新战略,宣布将“站在新的起点(新合资公司),在起亚全球成功经验的指导下,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一系列更加迎合中国消费者的举措”。

图片

总之一句话,起亚表示自己将变得“更中国”

当然,“光喊口号没有用”,一切得看行动。

此时再回到开头提到的江苏悦达起亚管理层“轮休”,其中意味就很明白了。

原本的起亚中国管理层,封闭且韩国人话语权很高,不说合资公司沦落如今都是因为此,多少也是个不小的影响因素。

这一轮大换血,官方明确表示会“扩大聘用专业的本土精英人才”,相当于证实了悦达起亚将在人才上本土化。

因为“碰瓷”比亚迪而火了一把的杨洪海,在加入起亚后其实也一直在认真履行“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的职责,大年初二还加班在网上招人。

图片

而起亚中国的招聘工作,现在仍在继续。

一边招人,一边“轮休”,改革看样子已经开始了。

想来在中国市场上吃够了苦头的起亚,终于明白“只有中国人才最懂中国消费者”的道理,决定收一收“全球车企”的傲气,低头看看中国市场的现状,和中国人真正的需求。

这是个好兆头,但依旧强调“全球成功经验指导”的起亚,能不能忍住别继续居高临下对合资公司指指点点,也还真不好说。

毕竟现在时间来到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2016年的模样,快速崛起的自主品牌不再是可以被随意俯视和碾压的存在。

尤其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消费者一直看到的就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电动车。

起亚的新产品能否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主动权已经交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手里。

标签: 起亚 起亚EV6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