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华为高阶智能能否产生鲶鱼效应,行业巨头们会选择或跟进吗?

关于自动驾驶的争论始终没有停过,有些人看好自动驾驶,有些人排斥自动驾驶;有些企业将自动驾驶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有些企业的创始人认为自动驾驶是“忽悠”。

怎么说的都有,到底谁说的对?

近期关于自动驾驶的争论焦点不再是特斯拉,而是华为和比亚迪;比亚迪王传福认为自动驾驶是忽悠,辅助驾驶才靠谱;华为余承东隔空回应称其或是不了解这个行业,或是其没有能力做好于是故意打击一下这个行业。这场隔空互怼已经过去好些天,可是仍旧有人对答案很好奇;其实华为和比亚迪既不相爱、也不相杀,只是合作关系而已,而且很多汽车爱好者可能并不知道一个冷知识,华为云联合所帮助车企构筑的安全自动驾驶专属云平台里,比亚迪和高合汽车的数据合规保障就是依托华为。

而且比亚迪也有车辆使用华为的驱动电机,所以华为老余和比亚迪王传福的“隔空对话”其实只是一场闹剧,理论上余承东是不够级别与王传福同级对话的;当然这也不是说老余说得就一定不对,只是在描述上可能存在浮夸的成分。

自动驾驶是未来,但也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未来

汽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因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占有率还不是非常高;最新数据显示的结果是渗透率不到33%,也就是说还有接近七成的车辆是燃油车。而燃油车先天不适合用自动驾驶,但这仍旧不是最重要的;重点在于这七成的汽车里绝大部分连基础的定速巡航都没有,车辆的座舱和驾驶系统完全没有智能可言。

这些车依靠的是人工驾驶,人工驾驶是比较随性的,在交通监控的盲区里,相信大部分司机都有过压线、逆行、超速、急加速或急刹车等等操作;所以即便现在的智能汽车在硬件标准上可以达到自动驾驶,但面对这些车的会怎样呢?

自动驾驶汽车不仅需要自身具备高算力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同时也需要一个理想的运行环境;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吧,如果说自动驾驶汽车是在一套程序上运行的设备,在这个程序上还有其他由程序控制的设备,如果这些设备中病毒导致错误运转,那华为的这套设备即便又能应付得了这些像无头苍蝇一样的设备而独善其身吗?显然不现实。设想的场景总是理想的场景,总会是脱离现实的场景;现实公路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而程序不可能预设出所有的场景,尤其是没有出现过的场景,毕竟程序也是人来编写的。

由人来编写的程序存在一个很矛盾的问题,编程的人往往是年轻的人,往往是驾龄不高、驾驶经验不够丰富的人,是可能不够接地气,没有接触过形形色色司机的人;那么由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编写的自动驾驶程序想要解决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可能性真的很大吗?很多司机都会感觉到车辆的一些配置和设计很别扭,或用起来不方便,或功能与需求不匹配;究其原因也正是设计者是合格的设计者,但往往不是资深的司机,所以车辆才会有些设计看起来不够人性化。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现象,除非让智能驾驶系统本身产生逻辑分析、推理的能力,但这还不够;因为实际场景中还有一些是车与人的“交锋”,此时需要还有情感因素,可是智控系统不能有情感因素的出现,否则汽车就成精了。以目前的科技标准可以让电脑、汽车和机器人产生情感,可是那个后果是无法承担的,因为任何物体一旦产生情感则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就是对于死亡和毁灭的恐惧,紧随其后而来的就是反抗;而这些汽车和机器人可是真正的钢筋铁骨,客观上不会出现什么“博派”,常理而言只有“狂派”的存在。

至此自动驾驶的技术发展似乎陷入了困局,究竟该如何破局呢?

很简单,先完成第一步的汽车电动化,再完成第二步的汽车网联化、也就是座舱智能化,随后只能讲“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等待至绝大多数车辆都是电动汽车的时候,司机们养成新的驾驶行为习惯的节点,那时候才是让辅助驾驶升级为自动驾驶的合理时机。

所以不论是华为、特斯拉还是比亚迪,目前都不应该拿“自动驾驶”这个词与量产汽车关联,否则都是不负责任的;只有驾驶环境和硬件条件允许之后,自动驾驶汽车才会伴随汽车共享化,以全新的角色成为人们出行的载具。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标签: 能否 华为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