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高精地图,真要沦为自动驾驶的“鸡肋”?

  • 作者: NE时代
  • 2023-04-25 09:48
  • 5626

无论是媒体日现场,还是后续的专业观众日,大家对自动驾驶路线选择的讨论都非常热烈。

“今天,最多的问题就是BEV”。

百度展馆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很多人和他探讨去高精地图的话题,还有行泊一体和视觉能力等,都在这届车展成了香馍馍。这次车展,百度对外推出了城市智驾产品Apollo City Driving Max,使用了轻量级高清地图,比行业通用的传统高精地图要“轻”80%左右。

此次车展,华为发布了AITO问界M5系列高阶智能驾驶版,新车搭载的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摆脱了高精地图,打响了“重感知,轻地图”上车的第一枪。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甚至隔空喊话,自家的智驾可实现“有图无图都能开”,且性能要比特斯拉更优秀。

|特斯拉,不再是“异数”|

换句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过去一年,行业风向变了。

去年10月,小鹏汽车就在其科技日上宣告推出Xnet感知架构,明确新一代智能驾驶方案XNGP不再依赖高精地图的依赖,后来何小鹏也多次重申了去高精地图化的辅助驾驶理念。

这次车展期间,他的一句“遥遥领先”更是戏精无数,在何小鹏看来,即使是特斯拉FSD在美国的表现,也不如小鹏XNGP在国内的表现。 从此,特斯拉不再是“异数”。

越来越多的玩家,选择对高精地图“放手”。今年3月,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元戎启行对外发布了智能驾驶解决方案DeepRoute-Driver 3.0(简称Driver 3.0),关注度最大的地方在于,该方案试图解绑了智能车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一经发布就能装车。

业界两派,已经划清了界限。

一派认为,高精地图由其必要性,也有其不可替代性;另一派则认为,高精地图不一定与自动驾驶深度捆绑,特斯拉此前强调的纯感知路线,才是未来的主流。很明显,过去一年,站这一派的公司阵营是越来越庞大了,且未来还将有更多玩家加入。甚至还有华为这样“倒戈”的,智驾方案行至中途,摇身一变,成了去高精地图的拥趸。

|“好的东西,当然更贵”|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聊聊,高精地图和传统导航地图相比,有哪些优势,以及高精地图究竟隐含哪些技术和应用层面的护城河。

高精地图的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均在厘米级(10厘米至20厘米),普通的传统导航地图精度只有10米左右。

传统导航地图只包括道路级别的数据,如道路形状、铺设、坡度等,以及道路附近的办公楼与商场;但高精地图却包括了更多目标数据,包括道路类型、曲率和车道线等车道属性相关的数据,以及防护栏、道路标识以及高架物体等。

传统导航地图永久静态数据更新频率约1个月,半永久静态数据更新频率约1小时),而高精地图半动态数据频率约1分钟,动态数新频率约1小时。也就是说,如红绿灯状态、交通流量等及时数据,高精地图必须实时更新,而道路变更和道路维修等静态信息,更新频率更是准确到每日甚至到分钟级别。

但高精地图可以。

但提及“上车”,高精地图就背负着与生俱来的几个瓶颈。

高精地图是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并不是测绘结束,就可以画上句号,初次建图不难,难的是后续数据的维护和更新。

众包采集扮演的虽是“配角”的角色,在数据更新方面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做到静态数据小时级更新,动态数据分钟级更新,目前市面上规模较大的图商几乎都有一支庞大的车辆众包团队。

第一,是包采集涉及法律合规问题。即众包模式下的数据提供方,是否能满足法律规定的地图采集和数据传输要求,这里的数据所有权和隐私问题都值得业界探讨。

第二个瓶颈,是成本。

任何东西,都是有代价的。前文罗列的高精地图的一系列优势,有其AB面,A面是多维度碾压传统导航地图,B面则是背后高昂的成本和较长的制作周期。此前有机构预测,制作一个普通道路高精度地图,每公里费用需要数千元,而制作一个高速双向道路的高精度地图,费用则需要高达30万元。

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后期高频率的更新需求,以及在数据采集和云服务等方面的长期性战略投入。更何况,一旦涉及城市主干道等开放道路,路况更复杂,测绘范围更广,对数据的要求也更高,这也意味着——

一旦城市NOA上车量产,并被车企按下城市铺开的快进键,高精地图的长周期和高成本,极有可能拖其后腿。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高精地图的资质收紧,始于2021年下半年,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参与者很难通过政策审核。无论是汽车制造商还是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依赖高精地图,“门路”大致只有三个。

一是自己做垂直,资质也自己申请,二是对高精地图企业进行收购或合资,三是和拥有资质的公司深度合作。 当然,申请到高精地图的资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摆在大部分团队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降低采集高清地图的成本。一言以蔽之,高精地图这根拐杖,不仅买起来昂贵,用起来也费劲,如果未来能“甩掉”,相信很多车企愿意一试。

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重感知、轻地图的路线,目的是为了规避高精地图的上述难题。正如几年前马斯克提到的,“驾驶员开车的时候,最终还是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业界此前对此争议很大,但从目前的趋势看,已经有更多友商加入特斯拉“去高精地图”的阵营。

一个关键词,是BEV。BEV 

这里多提一句,让BEV和基于Transformer的BEV在自动驾驶业界走红的,正是特斯拉。过去几年,特斯拉已经在很多具体场景实现BEV感知。

背后,绝不只是“BEV”那么简单。

前几日,宽凳科技提出了一个观点:

精细地图分成实体抽象层和虚拟衍生层,实体抽象层可以精准地表达道路上客观存在的实体要素,例如车道线、交通灯、交通牌、交通标志等,而虚拟衍生层则表达了对自动驾驶非常重要的要素,如车道中心线、车道虚拟边界以及车道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等。

“轻地图”,做起来并不简单。

例如感知模块,需要更准确地识别道路环境与元素、可通行区域;再如预测模块,在道路环境元素识别不充分、识别距离不够远时依然需要预测准确。

未来2-3年,将有越来越多的玩家挤入城市NOA赛道,权衡利弊,喊出“去高精地图”的玩家也将越来越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背后的底层逻辑却是相同的,都想走轻地图路线,最终又将谁执牛耳?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