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汽车人◆赵英专栏】再议华为造车


华为不造车,更有利于其成为面向产业所有主机厂的软件系统、芯片及服务供应商,并且避免了未来汽车产业低速发展中的某些风险。


文 / 赵英


最近,网上对华为造车议论颇为热烈。


其实华为造车是一个需要详细论证的话题。为了准确分析华为造车,首先要对“华为造车”予以限定。从广义上说,华为提供软件体系及服务,已经是造车了,不过是参与造车。


当前引起热议的是华为是否要像恒大那样,轰轰烈烈亲自下场,成为整车生产商。


2020年11月25日,华为当家人任正非曾签发了一份华为文件《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确定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汽车企业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有效期三年。


这份文件实际上是对华为进入汽车产业的战略定位,那就是在汽车新能源、智能驾驶革命大潮中,华为要成为关键的软件系统、芯片及软件服务战略供应商,也即华为说的做“增量部件供应商”,从而分享汽车技术革命红利,当然期限是三年。


当时任总是想看一看再说,还是全盘考虑当时华为的战略环境,笔者不妄加猜想。当时,笔者曾对此做出评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认为任总的决策是明智的,今天笔者仍坚持这一看法。



转眼间三年过去,华为再次面临是否造车的战略抉择。这一问题再次在华为浮出水面,并成为高层争论的议题,进而在华为内部掀起一阵风波,在网络上引发一层涟漪,在行业内掀起一番骚动,颇有意思。这也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近期、中期的影响。因此,笔者就此发表一点看法。


主张华为造车的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综合各方面报道,余承东已为华为实际造车计划做了大量准备,华为造车呼之欲出了。但是,很快就被任正非总裁叫停。


3月底,华为发出关于汽车业务决策公告。公告由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签发,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五年”。文件还对华为标识在汽车设计上的标示提出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华为高层徐直军、孟晚舟等对此接连表态支持。


看来,尽管余承东有些不甘,但华为“不造车”已成为华为的战略决策,在执行层面予以贯彻。



华为是否造车,属于企业内部经营的战略决策,本来不值得外界予以置评。


但是,华为属于中国在ICT领域的领头羊,是具有全球影响的战略性公司;华为在美国无情打压下奋斗求存;华为的战略举措是观察当前互联网企业、ICT企业是否进入汽车产业下场造车的标杆。因此,华为造车就有了较广泛的影响,有予以观察评论的意义。


首先,华为造车,属于企业战略,属于大企业的具有战略转变意义的战略。既是大企业重大战略,就关系未来企业发展、生存。因此值得企业一把手断然拍板,不能左顾右盼。


大企业做出战略决策,一定要在各种利害中,左右权衡,反复比较,慎重取舍,突出战略重点。


华为造车与否,企业当家人要全面考虑华为在国际、国内环境中的进退出处;全面考虑自身能力和资源配置;全面考虑华为在核心竞争领域的竞争态势;全面考虑自身长期安身立命的战略基盘。


在这种情况下,最高层领导人与部门领导者之间出现分歧、争论很正常。最终根据企业内部话语权、决策程序予以确认、执行,也很正常。对此进行“阴谋论”的猜测,没有必要。当然,未来历史学者也会根据后来的进展,予以评论。



其次,从华为面临的国际环境看,华为仍然面临着美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压。美国把打击华为视为打击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标杆。华为发展所需的主要元器件,只要其设计、生产、制造当中有美国系统、软件、设备和原材料,都予以封锁。


华为面临着沉重的断链、断供的压力。要应付这些压力,并求得较大发展,不被竞争对手(包括国内竞争对手)打垮,要付出比竞争对手大得多的努力,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更要集中于核心部位。


再次,从华为面临的国内环境看,即便在国内市场上,也并不轻松。在手机领域,与竞争对手相比,渐落下风(笔者是一直支持华为手机的)。


据华为2022年年报显示,华为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6423亿元,同比增长0.9%;净利润356亿元,同比下降68.7%;经营活动现金流178亿元,同比下降70.2%;净现金1763亿元,同比下降26.9%,而2021和2020的净现金分别是2412亿元和2156亿元。


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认为,2022年对华为来说,是从应对美国不断制裁的“战时状态”,逐渐转为制裁常态化下正常运营的一年。


华为财务盈利下滑主要原因是整体经营利润下滑,同时研发投入加大。华为的年收从高峰时的8914亿元下滑到6423亿元,虽然比2021年微增了55亿,但研发投入增加了188亿元。华为必须在全产业链与合作伙伴努力合作,攻克技术节点难关。


由此可见,即便出于国内市场竞争需求,华为也必须把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集中配置于核心部位。



最后,从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态势看,对于“造车新势力”的压力日趋严峻。即便目前居于前列的“造车新势力”,除了产量与传统燃油车厂家的新能源汽车拉开差距外,基本处于亏损状态。更有几家此前豪横的“造车新势力”,基本处于解散前夕。原来对造车喊得震天响的几家互联网大企业,实际造车并未显现出太大进展。


进入2023年,国内汽车市场内卷加速。汽车产业已进入年均增长3%左右的低速增长阶段(出口除外)。


当下华为如果下场造车,不仅要面对低速增长的市场,还要面对在低速增长市场上血拼的对手,其中既有“造车新势力”,也有传统燃油车企业。后者虽然进入较晚,但正在发挥体系性竞争优势,与新势力血拼。


华为一旦决定下场造车,将面临从头建立汽车制造全体系的挑战,不仅要持续投入重金,而且要转变当前的ICT企业管理经营方式、文化,重新组织技术人才、管理干部、工人队伍,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重资产造车,不仅给华为带来沉重资金压力,也使华为整体风险加大。



在上述情况下,难怪华为高层对于是否造车,要斟酌再三,最终做出不造车的明智决断。


华为不造车,更有利于其成为面向产业所有主机厂的软件系统、芯片及服务供应商,主机厂对其“夺取灵魂”的担忧才能减少。


其实,即便华为不下场造车,力图成为未来主机厂的软件系统、芯片及服务供应商,也面临着不小挑战。主机厂对技术能力强大的华为,难免有失去主导权、议价权的担心。主机厂对华为提供的关键零部件、技术的成熟度,也有一个认可过程。


从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看,主机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驾驶软件体系这两个核心领域,究竟选择自己干,自己把握,还是外包,也还在摸索、思考之中吧。华为及其他互联网企业、ICT企业的战略也将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战略抉择。


华为不造车,至少使华为在短期内集中力量于优势竞争领域,全力应对美国的打压,并且避免了未来汽车产业低速发展中的某些风险。



任总做出的决策是,“华为五年内不造车”。其实,五年内不造车,就等于华为最终放弃造车了。


因为五年后的汽车市场,将是另一番光景。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技术革命带来的汽车产业震荡幅度将渐趋衰减,产业新格局将大致成形,汽车产业国内市场增长空间、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汽车企业淘汰赛已进入尾声。


那时,华为“坐在楼上观风景”,还会有造车的心动吗?或许华为在“增量部件供应商”位置上舒舒服服地大获其利,也不会再想造车了。“五年不造车”,很有些幽默感,不是吗?


余承东网上留言:“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这番话百感交集,同样也有些幽默感。【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