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造车”频引争议,华为进退两难

近期,华为内部关于“造车”路线之争几乎被摆上台面,围绕华为和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之间的传言已然沸沸扬扬——4月以来,先是传出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严肃批评余承东违背华为战略,后又传出余承东将离开华为、赴小米任职。

//cools.qctt.cn/1680775929878.png

尽管两条传言都被官方否认,但华为已经难以控制传言的持续增长,一向以高新科技企业示人的华为,也因近期事件被蒙上了一层娱乐色彩。

争议频频爆发,矛盾显于台前

相关争议的源头要追溯到2023年3月8日,在余承东主导下,华为合作品牌“AITO问界”被更改为“HUAWEI问界”,几乎所有华为线下门店的AITO 车身都被贴上了“HUAWEI问界”的logo。

在外界眼中,此事被看作是华为将在造车一途中掌握更多主导权的象征。

但3月3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再次签发《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强调“华为不造车”,不允许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出现“华为”和“HUAWEI”标识,文件期限为五年。

几个小时后的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不讳地表示:“有些部门、有些个人和合作伙伴在宣传中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一直在查处过程中”,“华为用三十多年的发展构筑的品牌,不能被随意滥用。”外界猜测,徐直军之言直指余承东。

此后,各华为问界生态店涉及到华为的宣传物料被迅速撤换,问界官网也不再显示“HUAWEI问界”标识。一位销售人员接受采访表示:“以后销售的话术里也不能再提及华为汽车了。”

3月31日晚,余承东在华为心声社区留言:“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言语之间似乎暗示对此决策不满。

//cools.qctt.cn/1680775978232.png

就在第二天,余承东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以下简称“论坛”)上道出了华为的“苦衷”:因多个车厂与华为合作,导致营销产生了困难,所以他希望有一个统一的生态品牌,也就是“HUAWEI问界”。因公司内部意见不同,该生态品牌被取消掉,但其本质没有改变,华为将继续共同打造系列化车型。

简而言之,余承东推出“HUAWEI问界”并不是想造车,而是想提升合作品牌辨识度。但在集团阻拦下,余承东这一举措并未顺利实行。

西天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经说道:“在一切条件下,成功与失败所产生的效果都是相同的。成功者会遭受畏惧、憎恨和谄媚,而不幸者遇到的则是回避、怜悯和蔑视。”

这句话用来形容余承东如今的境遇正合适——如果造车事业一切顺利,如今迎接余承东的将会是鲜花与掌声。争议纷飞的背后,最大作祟者是业绩报表上下滑的数字。

据财报显示,华为2022年营收6423亿元,同比仅增长0.9%,净利润则下滑到356亿元,同比暴跌68.7%。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问界品牌进入2023年后销量亦增长乏力,1月份,问界销量为4475辆,环比下降55.88%;2月份,问界销量为3535辆,再度环比下滑21.86%。

余承东表示:“过去我们的想法是,想成为零部件、Tier1的供应商,成为汽车领域类似于另外一个博世或大陆这样的供应商。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条件不太成立,华为做的这种智能化增量的东西,很难像标准化的部件一样大规模地去卖,它需要跟车厂深度地卷入。”

//cools.qctt.cn/1680776033622.png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华为进军汽车市场之后的重要举措。

2020年10月,为了进军智能车机市场,任正非签发决议:“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决议有效期三年。”此后,华为建立起了与主机厂合作的三种模式:标准化零部件供应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

标准化零部件供应模式即华为向厂商售卖合格的标准化零部件和软件,如电机、模组、激光雷达、鸿蒙操作系统等,华为作为供应商为主机厂服务;

HI模式是华为深度参与从研发到硬软件上车等方面,为厂商提供完整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全栈解决方案,代表性的合作有与北汽合作的极狐汽车和长安阿维塔

华为智选车则是目前华为最深度参与造车业务的模式,华为将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时向车企开放华为在全国的零售渠道,代表性合作对象为赛力斯。

//cools.qctt.cn/1680776057602.png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余承东逐渐发现,只选择进军智能领域的华为,对于其合作产品的终端销量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客群选择上,也并没有最初所设想的宽广。

在论坛上,余承东也坦言表示:新势力车企为了自己的市值以及对企业的控制,跨国巨头会考虑到科技制裁等问题,均不会考虑与华为合作,华为的未来窗口在智能研发实力较弱的传统自主车企。“外观、内饰、产品的定义,如果不是很有竞争力的话,可能也是卖不掉的。我们只是提供最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最终的产品能够取得商业成功。”他补充说。

进则引起警惕,退则难得佳绩

短短几年间,世界发展风云变幻,智能研发的重要性已上升至关乎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只需一个话题便能写出一篇文章,互动交流AI文言一心也已上车多款车型。华为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却或许没预料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按照华为的发展规划,它将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领域建立先发优势,帮助合作车企取得市场成绩,树立华为在智能车机领域的标杆性地位。一直以来,华为投入最大的几个领域正是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

但随着智能化逐渐成为各大汽车品牌决胜未来的重要元素,华为开始陷入进退两难——进则引起合作车企警惕,退则难以发挥企业优势。

//cools.qctt.cn/1680776118972.png

其实早在2021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便曾公开反对华为的造车方案:“上汽很难接受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车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它成了灵魂,我们成了躯体,上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3年3月27日,在新能源领域发展愈发快速的广汽做出了与上汽同样的选择——据其官方公告,控股公司广汽埃安的AH8项目,从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华为将会以重要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公司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与合作。

简而言之,就是从华为HI模式降级成为了供应商模式,华为不再深度参与广汽智能化领域开发。

没有一家企业想成为承托华为技术的车壳,如今摆在华为面前的路,一是破釜沉舟下场造车,二是踩着企业的接受底线继续发展。

//cools.qctt.cn/1680776141589.png

看目前的趋势,华为会在第二条路上再走几年。在论坛发言最后,余承东强调道:“我们想帮助构筑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核心能力,同时帮助我们的车企取得更好的商业成功。”

奇瑞此前披露,依据华为智选车模式打造的首款高端纯电中型轿车E03将于2023年推出,配备华为智能座舱,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对标产品为特斯拉Model 3

余承东表示,在即将于4月下旬举办的上海车展上,华为也将发布搭载其智能驾驶技术的新车,该智能驾驶技术是华为基于中国复杂的地形而研发,亦承载着华为在中国市场取得突破的希望。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