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e汽车】如何面对这场残酷又伟大的战争?

  • 作者: e汽车
  • 2023-03-29 22:26
  • 2391

“价格战,价格战,还是价格战。”

从1月由特斯拉开启,问界、小鹏埃安等等新能源车企跟进的价格战,到2月比亚迪秦PLUS冠军版起售价降至9.98万元,同时喊出了“油电同价”的口号,再到3月东风与湖北省联动的大规模补贴,引发车市强烈“地震”,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吉林、安徽、四川、重庆、陕西、湖南等十多个省市的陆续跟进以及超40多个品牌、100多款车型启动降价促销活动。

尤其是3月初湖北东风系的天价补贴波及面之广创下了近20年车市之最,已经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的关注焦点,俨然成为全国财经新闻和社会新闻热议的话题。

事实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内卷,没有人愿意参与。那为何汽车行业会爆发一场如此声势浩大的“价格战”?

造成这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是多维度的。同时,可以预见的是,新一轮的“大洗牌”俨然徐徐拉开了帷幕,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一些外因

先来看几组数据——

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仅为129.3万辆,创下2013年之后的同期新低,同比下跌37.9%,更是创下本世纪以来同期的最大跌幅;虽然2月的乘用车销量有所回升,但自2023年以来,不论是零售量还是批发量,均同比大幅下滑,高者下跌近19%。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3年2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1%,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7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经销商需要加大促销力度,积极去库存。

从上述的数据不难看出,市场需求疲软,再加上7月1日全国国六B排放标准的切换也日益临近。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在今年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有所行动,而降价优惠显然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生存大环境的愈发堪忧,已然变得毫无争议。

与此同时,车企还肩负更重要的任务。

首先,商务部表示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围绕汽车、家电、家居、餐饮等重点领域开展一系列消费促进活动。

接着,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9项建议,其中与汽车有关的主要有三:一是消费,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二是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绿色转型,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汽车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消费的“四大金刚”之一,在社零总额中一直占10%的比例,所以,促进汽车消费将继续成为2023年各地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湖北政府和东风缔造的“疯狂三月”才会蔓延,但凡有整车产能的省份或城市,纷纷向主机厂提供火力支援。

具体来看,各地促进汽车消费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或出台新能源消费补贴、发放消费券,补贴金额2000元-10000元不等,或延长购车补贴时间,或增加购车指标。

比如,北京今年将继续实施乘用车置换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最高补贴10000元,叠加在各区发放的汽车消费券,北京购新能源汽车最高抵扣18000元;深圳市宝安区拿出了一亿元的购车补贴,单车最高补贴 3.1 万元;天津发放汽车消费补贴6000万元,山东发放2亿元汽车消费券等等。

除了直接“掏腰包”,有些限购城市还采取了“放指标”的方式,促进汽车消费。

其中,天津市2月至12月增投3.5万个用于个人普通车摇号的指标;广州市上半年增加3万个节能车指标,并临时放宽相关增量指标的申请条件;海南省继续放宽普通小客车指标申请资格,取消居住证、驾驶证核查,降低连续缴纳所得税要求,取消名下小客车和新能源车数量限制等。

另外,对于促销的时间,各个地方也不尽相同。比如浙江省、吉林省、湖北省、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北京市部分区域等地政策期限为3月底,陕西省截至4月底。而上海市、重庆市、安徽省、四川省的补贴活动则持续到6月底。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驱动本轮降价的背后,不是企业,而是企业背后的政府。至于各个地方政府为何会下场加入价格战内卷,除了是为了有效地拉动当地汽车行业的发展,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央层面有意推动各省内卷。

为应对在《通胀削减法案》为新能源汽车进行巨额补贴的美国政府,我们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将新能源汽车定为2023年的消费最主要刺激手段。

因此,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开启从新能源到燃油车,从中国品牌到合资车,全方面的价格战,此举不仅仅可以加速传统燃油车产能出清,倒逼产业技术升级,还能刺激了消费和就业。另外,此次价格战甚至还能有效刺激到二手车市场,带动出口行业。

最终,由于种种外因的加持,一步步将今年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推向更加“白热化”的阶段。

当然,除了外因,站在各家的角度,一些早已根深蒂固的内因也成为了造成这般局面的“催化剂”。

一些内因

实际上,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当下车企的处境,那就是卷,卷到飞起。而今年,很多“内因”无疑集中爆发了出来。

首先,价格战从新能源行业特别是纯电市场率先开打,这意味着今年的纯电动车市场将发生较大变局。

这其中,先将视线聚焦于特斯拉,在订单急剧下滑的背景下,率先开启“全球价格战”。

在国内市场,自从特斯拉官宣大幅降价后,三天内就收获了3万辆新车订单,而仅从乘联会发布的销量成绩单来看,这家美国车企在华还是取得了其想要的结果。

数据显示,2月特斯拉销量达到74,402辆,环比增长12.6%。其中,Model Y销量为51412,同比提升58.7%,并位列新能源销量榜单第二名;Model 3销量为22990,虽然同比下降4.7%,但1-2月累计销量竟然超过了比亚迪秦。

更值得一提的是,进入3月以来,特斯拉每天的销量稳定在2500辆左右,这意味着3月销量预计将达到7.75万台左右。

毫无疑问,特斯拉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销量,与其打响的价格战也不无关系。

再来看看比亚迪,作为特斯拉在华最大的劲敌,过去的2月比亚迪无疑取得了更为夸张的成绩单,共计销售184339辆,同比增长104.2%。1-2月累计销量328064,同比增长76.9%。

按理说,这样的销量比亚迪是没必要卷入到价格战之中的,但面对特斯拉大幅降价的压力,再加上比亚迪今年的销量目标是400万辆,这意味着在2022年的基础上要实现翻一番的增长。所以,比亚迪不仅要逼死对手,也要倒闭自己。

与此同时,各大汽车厂商还纷纷推出了新产品,也或多或少会给比亚迪带来不小的挑战。

以秦PLUS所在的A级轿车市场为例,2023年陆续上市包括新款轩逸长安UNI-V智电 iDD、新款起亚K3、长安逸达、全新雷凌等等车型,这还没算大众朗逸XR、新款吉利帝豪L 雷神Hi·P等等即将上市的新产品。

所以,从三款冠军版车型上市以后,个人认为,比亚迪还是“卷入”到价格战了。

随着目前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特斯拉、比亚迪主动出击,再加上问界、小鹏、飞凡、蔚来、埃安、五菱等新能源和新势力车企接二连三地跟进降价,而那些以燃油车为主导的车企,都无法避免的受到波及。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从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43.9万辆,同比上升61%,环比上升32.8%;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1.6%,同比提升10%。此外,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2月主流中国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64%,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4.4%,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在车市整体大盘如此下跌趋势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销量,竟然出现了逆势飙升的情况。此消彼长之下,大众、丰田本田、通用等以燃油车为主的传统合资品牌,不得不进行反击“自救”。

所以,当湖北东风系选择掀桌子,也就意味着车市价格战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下,其余品牌和地区便不得不接受随大流的降价行为。

那么,事已至此,如何面对?

笔者认为,既然今年车市的价格战无法避免,倒不如顺其自然加速历史进程向前,加快燃油车的淘汰。

尤其是,那些以燃油车为主导的传统车企,眼下确实是清理燃油车库存,为新能源汽车腾挪出未来发展空间的好时机。

至于新能源和新势力车企,一方面可以趁着借市场洗牌之机,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加大研发创新,打破和颠覆常规,建立起强大的技术壁垒,提升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所以,说白了,价格战的背后,就是产业升级!

当然,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于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和新势力车企来说,都会比较痛苦,甚至还会走在破产的边缘。

但身处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必然是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所以,价格战虽然带去了行业的洗牌和清退,但也会将中国的新能源行业推向更有发展潜力和韧劲的道路。

至于,那些呼吁停止价格战的,本身就是忽略“丛林法则”优胜劣汰法则的。还是那句话,中国的车市,不进则退,绝不允许躺平。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