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北美对比评测Model Y/ARIYA /bZ4X

在上期专栏中,笔者先对大众ID.4、福特Mach-E和现代Ioniq 5进行了对比试驾。这期我们又安排了对美国市场上另外3款主流纯电SUV的试驾,即特斯拉Model Y日产ARIYA和丰田bZ4X。

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把豪华品牌与其他几个平价品牌放在一起对比?

首先,虽然明面上的起价是最高,但因为是明码标价,不用加价就可以提车,而且低配无论是续航还是舒适性配置都足够高,真实价格相比其他的5款并不贵。实际上,在满足我个人认为的必须配置以后——由于美国标配倒车影像——因此其实就是自适应巡航+驾驶位电动座椅,而这些车型里面只要有驾驶座电动座椅的,也都有L2级别的自动辅助驾驶。其实6款车型之中除了Mach-E明显更贵一些,其他几款车型的价格差不多。这个价格相比其他豪华品牌电动SUV,比如捷豹I-PACE,要便宜了2万美元左右。

其次,推出最早,舆论关注度最高,销量最大,各位读者也最熟悉,因此也适合作为一款标杆产品,作为新势力造车的代表和电动车的代表,成为评估几款传统车企竞品的参照系。

还是先从设计说起。

外观方面,我个人对的设计是不怎么感冒的。对风阻的极致追求,以及出于节省设计成本和统一设计语言的考虑,使得呈现出这么一种Model 3Model X“融合体”世的外形——变高变胖的,或者说变小变短的,既不觉得大、气派、有力量感和肌肉感,也不觉得敏捷、运动、帅气、优雅的感觉是,短而臃肿,但又没有任何萌的感觉。只能说它还算没有Cybertruck那么荒谬无理,而且线条也还比较流畅,加上漆面的处理工艺等等进一步提高,算是有一些高档的感觉。

的内饰单从观感来说我给绝对好评,整个内饰很好的贯彻了极简主义风格,仪表台是一整块木纹在水平方向形成无限延伸的空间感,横置的大屏也比竖屏的前辈和竞品看着更舒服,悬浮的感觉也比较抓人。这基本上与完全一致。

不过要说人机方面就有好有坏了。好的地方,是中控台有两个无线充电的位置,非常方便取放,同时角度正好面对司机,方便查看弹窗消息。另外方向盘上两个自定义波轮比较光滑但是又容易操控,质感不错。

不好的地方则是所有的调节都必须在大屏上触摸选择,然后再用方向盘的拨轮调节。这样做当然方便在成本最小化的同时、与极简主义风格保持统一,但交互的逻辑是比较割裂的,虽然未必要像传统车一样,对后视镜、空调等调节都分别设置旋钮或拨杆,但起码在大屏上选择的东西,应该方便在大屏上直接操作调节,那样交互的过程会流畅得多。

ARIYA的设计在几家传统势力SUV里面,算是各方面比较居中。既不像ID.4那么的收敛和稳妥,也不像Ioniq 5那么得凌厉和前卫。几何雕塑式的轮幅处理、漆面的镜面金属感以及腰线和车尾的棱线处理,都会让人觉得这款车会有一定的科技感,基本上“看着就像一台电动车”。单从设计艺术来说,也许没有Ioniq 5那么纯粹,也不像Mach-E那么运动,但外形应该也是加分项。

另外跟Ioniq的设计显小恰好相反,ARIYA的设计会比较显大,尽管外尺寸其实差不多,但前者看起来更像一台比一般紧凑型SUV更小的紧凑型跨界车,后者则像是一台紧凑型+或者说中型-的SUV,虽然显得胖一些,不那么运动,但是也更气派一些。

而ARIYA内饰的部分是一种拿捏得更精准的状态。科技感和传统豪华感兼有,而且整个布局相对熟悉的同时又有小处的创新和档次的提升,整体上对舒服与新鲜、高级与前卫有很好的均衡。

它像一样,采用了横向延伸的木纹装饰板,屏幕也是横向的长条式屏幕,相比没有那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看起来会更舒服。左半边的仪表盘还可以显示导航地图,是所有6款车中看导航视角最方便的一款。

相对深色的搭配以及各处装饰件的质感也会让这款车的内饰有不错的豪华感。而木纹板上的触摸感应式空调控制,虽然盲操手感甚至还不如有提示音的触摸屏,反应也有点慢,但确实会同时提高科技感和豪华感。

此外,整个扶手箱可以前后移动,这不仅使得前排中间地板空出的空间可以更大,更方便放背包等大一点的随身物品,也确实提供了一些新鲜感。扶手箱上的挡杆位置传统,但质感也不错。

我个人将ARIYA的内饰设计排在6款车中的第一位,设计感虽然略低于,但比人舒服很多;科技感虽然略弱于Ioniq 5,但豪华感远胜。对于其他几个竞品则几乎是各个角度的完胜了。

个人对bZ4X外观设计的评价跟一样,属于最低一档。但跟正好相反,bZ4X是大的轮廓并没什么问题——一个看起来相对低趴和干练,同时不乏肌肉感的帅气硬汉的外轮廓,但小处的线条修饰个人认为用得过多,而且品位比较一般,是近些年追求张扬但有些过的那种设计语言,虽然还不至于洗剪吹,但是确实难以让人觉得很上档次,这种设计用在小型SUV上或许还比较合适,用在这么一台5万美元的高档SUV上,个人觉得不怎么合适,建议多跟隔壁学习一下。

bZ4X的内饰观感也比较普通。跟Mach-E一样,在整个氛围方面显得会沉闷一些,科技感和豪华感都基本没有。设计感甚至不如Mach-E。

不过值得好评的是人机交互。首先实体按键多且面积大,很方便盲操,而驾驶盘仪表位置靠前又靠上,完全不会被方向盘上方挡住,非常利于行车的时候观察,个人认为比HUD还要来得好用不少。美中不足的是这块屏幕并不能显示导航,非常可惜。

空间方面,本次的三位选手都不算太出色。

的乘坐感受之于自己来说,可能是史上最好,几把座椅的厚实感、坐姿和坐垫高度都不错。明显好于我的预期——我原来觉得和S作为轿车都是轿跑式的坐姿,可能也只是个轿车式的坐姿,但实际乘坐,坐姿和视野基本上能达到SUV的水平,后排乘坐成人也算比较舒适了。只不过以我的身高(1.86m),前排绝对没问题,但后排腿部和头部都只有很少余量。横向对比,大体是个刚刚够用的水平。

的后备厢空间纵深很不错,高度以电动SUV来说也很不错,只是宽度略窄,总体上跟ID.4的后备厢一样,属于比较大的。另外地板掀起来下面还有比较大的一块空间,反而比传统的“前备厢”好用,值得好评。

ARIYA的乘坐空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纵向空间与类似,座椅的舒适度略好,第二排头部空间略好。整体上也就是够用的水平,达不到ID.4的宽敞和Ioniq 5的奢侈。

后备厢的宽度和长度还可以,但高度很有限,整体来说,不但不如和ID.4,比起Ioniq 5和Mach-E也要差一些,对于带小孩长途出行来说会跟我自己的3代普锐斯一样——虽然也能放下,但会塞得比较满。

所有车型里面空间表现最差的是bZ4X。它的纵向空间还算刚刚够用,但是对于我1.86米的身高来说,后排不但会顶头,而且座垫的高度也略低,感觉甚至比Mach-E还要局促一些。

而后备厢与ARIYA一样是所有车型里最小的一档。虽然高度比ARIYA略好,但长度和宽度更小,实用性更差,跟小型燃油SUV的后备厢差不多。

这三款车动态表现的优劣倒是跟静态出入不大。

的隔音和滤震,我个人认为都不算最好。

大体上算是一台低速时因为没有发动机很安静、高速时也还比较安静,有一定隔音的车,不过风噪和路噪都有一些,不算扰人,个人觉得还是比燃油车发动机持续的低频噪音要安静不少,虽然可能后者比较容易因为习惯而忽视。

滤震方面,悬架有不错的韧性,小震动大体能过滤掉,大震动悬架的动作虽然不算凌厉也不算沉稳,但基本没有多余的弹跳也没有松散感。尽管整体悬架质感算不上很出色,但绝对达标。

的操控在SUV里算比较不错的,重心会感觉比较低,方向盘指向也比较清晰,车身刚性较好,跟随性较好,侧倾也比较可控。

而它的动力在这次横评中算是没有对手,甚至比另一款主打性能的Mach-E还要迅猛不少(01加速也快了一秒),单论动力性能和动力响应,大部分跑车都不是对手。它也是6款车中唯一标配四驱的选手,两个电机总功率达到了291kW。

ARIYA的隔音和滤震都比略好。隔音方面,虽然也有些风噪,但整体对路噪和环境噪音的隔绝都超过。它对小的震动的反馈相对明显,不过处理得非常干脆利落,保留了路感但完全不影响舒适性,大震动也比较稳健,比会显得更沉稳,震动幅度更小更快。是日本车里面相对难得的高级表现。

只是动力方面比较平淡,我试驾的是标准续航版,只有160kW的输出。官方标称的01加速水平是7.5秒,跟Ioniq 5的7.4秒很接近,但也许受踏板调校影响,实际驾驶感受要明显弱一些,动力感受大概介于Ioniq 5和ID.4之间。

在弯道中,ARIYA的侧倾抑制得还不错,比ID.4要好,不过转向手感相对要更轻和虚一点,车身跟随性也一般,还是比较典型的SUV的驾驶感受。

bZ4X的动态表现也没有能帮自己挽回分数。

它并没有Ioniq那样的弹跳过多的明显短板,大体上它的底盘比较硬朗,小震动同样保留了比较多的路感但也不影响舒适,而且悬架动作更干脆和快速,大的沟坎会稍微嫌硬一些。总之底盘基本的品质在,但也谈不上高级和舒适。只能说比较运动。

操控方面作为SUV来说还可以,没有Mach-E和好,但比起其他几位选手,要灵动一些。不太有SUV的笨重感。动力也算比较不错的,比Ioniq还要略好一点。

bZ4X的隔音则是6款车型中垫底的,速度跑起来以后,风噪、路噪和环境噪音都比较明显。在非城市道路已经很难谈得上比燃油车能高级多少。

这里也给所有6台车的各项表现以我个人的感受为准做一个排序:

外观:

Ioniq 5>Mach-E>ARIYA>ID.4>>>>bZ4X

内饰:

ARIYA>>>Ioniq 5>ID.4>>Mach-E> bZ4X

人机交互(包括大屏、实体按键、挡杆和储物设计):

bZ4X >ARIYA>Ioniq 5>Mach-E>>ID.4

乘坐空间:

Ioniq 5>>>ID.4>>ARIYA>>Mach-E> bZ4X

行李空间:

ID.4=>>Ioniq 5>Mach-E>>ARIYA> bZ4X

动力:

>>Mach-E>>> bZ4X >Ioniq 5>ARIYA>>ID.4

操控:

Mach-E>>>bZ4X>Ioniq 5=ID.4=ARIYA

滤震:

Mach-E>ID.4>ARIYA>>>> bZ4X >>>Ioniq 5

静音:

Mach-E>Ioniq 5>>ARIYA>>>>ID.4>bZ4X

相关阅读:

美国市场主流纯电SUV对比评测(上):ID.4 VS Mach-E VS Ioniq 5

最后的价格情况,最近因为美国联邦退税的车价限制条款,刚刚降价,目前售价为53490美元(合36.29万人民币),而且完全不用加价。在目前美国市场其他所有电动SUV都需要加几千美元提车、且需要花费精力跟各种经销商讲价的情况下,对的这种价格政策必须给出绝对好评。当然大部分美国消费者会选配Enhanced Autopilot即L3功能级别的自动辅助驾驶,这会导致它的价格接近6万美元。但不选配并不影响提车进度,而且即使不选配,原装的L2自动辅助驾驶也明显比其他家的自动驾驶功能更好。

ARIYA看似起价偏高(43195美元),但低配同样已经有仿皮座椅、驾驶位电动调节,乃至电动中央扶手箱等配置(长续航版本的低配反而没有),348公里的EPA续航个人觉得也够,目前经销商有1万美元的加价,但可以谈到2000美元左右,也不算多。总价45195美元(合30.7万人民币),个人认为很值得买。

bZ4X官方起价虽然只有42000美元,但实际上低配较斋,主力车型是46700美元的高配,另外还要加价4000美元,即实际终端售价是50700美元(合34.4万人民币)。

需要指出的是,ARIYA和bZ4X因为都是在日本生产而不能享受美国联邦退税,对于家庭年收入低于30万美元、可以享受退税政策的人来说,这个影响还是挺大的。

那么最后的推荐车型是什么呢?

这次的三台,bZ4X空间有明显短板,行驶品质不算好,价格也不算低。是一款明确不值得推荐的车型,也许只适合对迷恋可靠性、强调驾驶者人机操作方便的极少数人。

而剩下的两台都非常推荐。

我个人非常喜欢ARIYA,它的内外饰兼具设计感、科技感和豪华感,行驶品质不错,空间方面不算很好但也够用,价格还不高。动力在这个价位的电动车里面一般,但是对于大部分家用用户来说,也绝对足够了。它可能这是这次的6台车之中,最吸引我的一台车,也是我认为目前美国市场上的平价品牌SUV里面唯一值得“比燃油车贵的那些钱”的一台车。就整体设计的完善度、舒适度和品质感来说,我认为其是高于的。

而我同样非常理解为什么如此畅销。它的驾乘品质都能达标,乘坐空间够用,行李空间不错,保有量和保值率最好,品牌价值最高,动力和自动驾驶技术都极为突出。对于美国大部分人相对简单的通勤环境来说,这台车因为省力而实用,内饰和动力虽然未必那么实用,但却能让它凸显而出,撑得起豪华品牌的名头,也让它并不比平价品牌电动SUV更贵的价格显得格外有竞争力。虽然对我个人来说,如果为了自动驾驶功能去买即使空间小一些,但作为第二台车也足够,便宜了近一万美元更划算一些。然而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更大空间的更畅销也是理所应当的。

相比之下,上次的三台车里,虽然Ioniq 5的后排空间很大,但在大部分家庭后排以乘坐小孩为主、且车主自己坐前排居多的情况下,奢侈的后排用处并不算太大,而行驶品质的短板则比较明显;

Mach-E单论动态综合表现可谓第一,但对大部分人来说,驾乘品质方面的优势没有更强的动力和更长的续航容易感知,后者也有更好的品牌、更透明的价格和更快的交付时间,相信类似需求的用户一般会选择后者;

ID.4本来可能是和ARIYA之外的另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适合对设计要求不高,但是对空间要求比较高、对动态表现只要达标即可的人。只不过,类似的用户其实完全可以去购买一台燃油车,选择ID.4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

文|鱼非鱼

图|鱼非鱼 网络

标签: Model Y 评测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