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渐显老态的CX-5 是征兆着东瀛宝马的强弩之末吗?

几天前,一台掀不起任何波澜的新车上市了,价格一样掀不起什么波澜——17.58-23.68万元。

之所以这么评价,实在是因为在过去几年里,它在我生活中的存在感,以及身边朋友对它的关注度,根本排不上名次。即便偶尔刷到的同行试驾对它抱有无限溢美之词,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文章特有一股子标新立异我独醒的味道。

而在今时今日,当这么一台车子只能拿出“不褪经典,屹然本色”的Slogan来彰显自己的身份时,背后的品牌到底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本,来支撑其摇摇欲坠的格调和傲慢?

从聚焦发力,到独木难支

距离南北二马的合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还记得当时的众多媒体都对此评价道“一次涅槃重生的开始”,仿佛马自达和其他深陷泥潭的二线合资品牌一样,只要大胆完成企业结构上的转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毕竟,身边的二线兄弟个个日子都不好过,美国来的福特学起了中式料理,韩国来的起亚花钱买下了话语权,髪国来的PSA尝试分床睡一阵……而马自达选择了废一保一,把有限的资源放在重庆城试着搏一把,背后所依靠的,一退再退的18.4万辆年销。

作为对比,吉利帝豪的同年销量将将就是这个数字,在单一车型排行榜里只排到了第二十名。

显然,完成了战略收缩的马自达,肌肉还在持续萎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自达后续的产品规划。

在欧洲市场,预热多年的纵置后驱架构终于出现在CX-60上,并与后续跟进的中大型CX-90一起,彰显自己转型豪华品牌的决心。

在北美市场,专属打造的CX-50填补了CX-30与CX-5之间的狭小无比的市场缝隙,同时为马自达3和CX-5增加了澎湃的2.5T引擎。

至于日本市场,不仅能够同步享受纵置后驱的豪华之作,还有望率先见证转子之魂在MX-30增程版上的重生。

中国市场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什么呢?

除了一款靠着外增高骗新能源积分的油改电工业垃圾,剩下全都保持不变,不痛不痒。主流市场的表现堪称节节败退,压燃技术凉掉的速度超乎想象,车迷们心心念念的信仰车型又迟迟不放进来,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现状很难让人对未来产生积极的预判。

而如果结合一下马自达的“豪华之旅”,就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马自达或许真的遗忘了高端份额不及欧美的中国市场,自顾自地把自己的坚持视作汽车行业最后的崇高,在人们虚假的追捧中,开启了自己的下一段“作死之旅”。

至于本应该用来抱团取暖,等待聚焦发力的长安马自达,被日本人视作不愿再往来的弃子,从业界一厢情愿看好的独苗,变成了市场大潮中难支的独木。

在清醒与狂热中,左右摇摆

最近几年,马自达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清醒了,但又没有完全清醒的偏执者,在那些键盘车迷吹牛逼不上税的裹挟中,一次又一次狂热上头,把看似正确的发展方向,扭曲成逐渐魔怔的样子。

一方面意识到内燃机并不会马上退出这个汽车世界,自身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些环保主义者鼓吹的电动化至多也只是辅助手段,实现碳中和的未来并不意味着要对内燃机赶尽杀绝。

另一方面又没能摆脱燃油车时代的思维惯性,认为内燃机的一切要素——声浪、震动、质感、气味等等,都会是支撑其做强做大的根本。说是要把效率突破性的提升,却始终不肯放弃内燃机的绝对核心地位,最终导致先进技术的量产化陷入了停滞。

实际上绝大多数用户所怀念的内燃机,往往只是依赖于便利的加油体系,而情怀只是说说而已。况且这份依赖还会随着油价飙升和技术成熟,无需政策助力便可迅速坍塌。

由此我们发现,马自达活在自己的傲慢中,正把自己的基本盘越玩越小。

正因为如此,我很难不认为随后提出的后驱架构和豪华品牌的转型主张,是马自达主动摆烂的表现。反正先前的坚持没能换来销量大幅增长,不如靠着立下的牌坊大搞加速主义,聚焦提升单车利润率,再让那些喊着“只要坚持下去我必买”的键盘车神乖乖兑现承诺。只要他们中的一小部分挣到钱,日子就一定会好起来的。

这可不是我的一己揣测,官方可是亲口说过“全世界只要有百分之二的消费者认可便足矣”这句话。

当时某乎可有一堆同行对此感动坏了,觉得马自达稍微努把力,这个世界就能随便给点市场令其获得滋润无比,好寄托他们对技术至上的匠心追捧,对内燃机时代逝去的不甘。

但令人困惑的是,本应一条道走到黑的马自达,却又开始急打方向,对这个辜负自己的世界好好妥协。前脚决定为可持续发展布局混动和纯电车型,把2030年的纯电销量份额从5%大幅提升至25%,并实现全系电气化;后脚为了力保SUV的业务聚焦,狠心将后驱马6的研发计划期搁置。

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马自达也害怕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但是错失了主流技术积累期,还能不靠求合作捡皮夹追上这个时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也许他们的头脑退烧之后,会意识到全世界2%的份额到底不是低调,而是狂傲。一个在技术上不能实现革命性突破的品牌,一个在当下只能靠驾控和设计征服消费者的品牌,在如今市场上的可取代性只会越来越高。如果再一意孤行下去,2%遇见的绝对数字也只会越来越小,最终失去立锥之地。

距离退出中国,还有多远?

这个距离,从刚刚上市的CX-5便可见一斑。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官方表示采用了“更加纯粹的魂动设计”,但是相比改款前的设计,纤长且极具立体感的贯穿式镀铬饰条变得更加粗壮,为了追求气势感,把那对优雅的飞翼变成了肉乎乎的翅根。

翅尖当然得砍了,毕竟不能喧宾夺主,把戏份留给这对L形日行灯带,但我怎么看都多少带点阿罗小车Tonale的影子。

这要是在“找爹党”那里,那八成就要把阿罗拿来和名爵相提并论了,一时分不清这有没有捧峰峰子团队的嫌疑……

(老款多好看啊,你把它改了干什么)

内饰的唯一变化也许就是那块无法触摸的10.25英寸中控屏了。你没看错,还是不能触摸,还是需要通过物理旋钮和按键来进行操作,返璞归真程度堪称梦回十年前BBA的HMI时代,也就只有在打开CarPlay的时候,才能告诉自己现在是21世纪20年代了。

剩下的硬件方面更是没得可说,唯一能被现车主和同行媒体们挂在嘴上的核心竞争力,也许就只剩下俩字——“好开”。虽然带几分玄学的意味,但我也确实承认驾驶体验在同级中能排得上号,日常驾驶时也会让驾驶者嘴角泛笑。

但还是那个现实的问题,“好开”放在这个级别里,它真的有足够的竞争力,能说服更多人去买单么?

虽然我也很推崇驾驶乐趣,我也很喜欢那些硬核的驾驶机器,手里有点闲钱我也会想着买台大玩具好好过过瘾,但在这个充满了妥协的细分市场,选择一款以驾驶为主打的车型,就相当于放弃了其他更重要方面的一切潜力。

如果家里人对此知情并理解,那再好不过了。

如果不是,我可能会觉得,这有点不负责任。

从销量上看,有知情达理的家里人支持的消费者也绝非主流,过去一年里CX-5也仅仅在两三千台上徘徊。

而这样的表现,已经占到了全品牌1/5的份额。

无疑证明了为了驾驶乐趣而牺牲其他的坚持,在市场大势面前真的是一文不值。

话说难听,但这是现实。

表面上大家对情怀这个东西追求的都是一个词——“多多益善”,真到了掏钱的时候,个个把那些被虚假繁荣的网友舆论懵逼的车企坑个半死。日系车被坑的尤其惨烈,也不能赖人家马自达现在疯狂摆烂。

但即便马自达选择了回头是岸,选择拥抱中国市场的大潮,手里又有哪些技术能换市场呢?

混动?欧洲今年刚推P2插混,这在混动世界里已经快成为纯粹的政策产物,即将被大电池超充的电动车逐步取代。

纯电?一个CX-30 EV,一个MX-30 EV,证明了马自达的三电性能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更何况前者的三电,还是用长安老款新能源的淘汰货。

智能化?对驾驶这么坚持,怎能去搞什么高阶驾驶辅助呢,这可是对自己当年立下的flag的无耻亵渎,啪啪打脸的那种。

二胎车?马自达MPV都绝种了,CX-8那个月销个位数的贵物也别拿出来秀了。

转子?如果增程效果优秀,或许还能够在与中方合作三电的情况下,用兼具情怀和环保的新能源车博一个未曾设想的道路。

可关键是吹了多少年的转子归来,现在实车连个影都没有……

即便让最纯粹的马粉给马自达的在华销量出谋划策,我想除了“做好自己”,也憋不出几个好词出来。

被一开始的傲慢硬生生逼到死胡同,又缺乏转身的动力和资本,更不懂如何把握时代的潮流脉搏。如今的马自达,死守着“东瀛宝马”的盛名,耗尽了技术红利使不出力气,正在向着强弩之末越走越近。​​​

标签: 宝马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