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国产车,哪个品牌型号口碑最好,故障率最低,最耐用不生锈?

开了3年哈弗H6,终于知道国产和合资车差距到底在哪些地方,忍无可忍果断换车,总结下来,国产车优势明显,但3大缺点才是硬伤,选国产还是合资很有讲究。

13年入手的哈弗H6,当时身边有朋友开这款车,听他反馈挺不错的,于是就跟风定了H6,刚开始那段时间感觉各方面都还不错,开了一年多,大概跑了1.6万公里,发觉副驾驶一侧总有刺耳的声响,到4S店检测后说是副驾和右后车门异响,重新做了微调、换了密封胶条,这个问题解决了。

开了3年多,总共行驶了4万多公里的时候,前轮两个轮胎内侧居然鼓包,以为轮胎差不多也该换了,换了新轮胎开了还不到2万公里,又有一个轮胎出险类似情况,这次果断找4S店,说需要等厂家检测鉴定,等了近2周,说已经处理好了,大概说的是底盘问题导致。

6万多公里的时候,换挡顿挫感顿明显,换了离合器片,又换了空调压缩机,行车电脑死机重启、无法识别U盘、存储卡等总之小问题还是比较多,后来干脆把车转手卖了,这里也不是黑,确实遇到这样一些无法忍受的故障,或许是个例。

10多年前的国产车问题主要集中在变速箱问题、车体生锈、发动机渗油、异响、吃胎、电器系统、车载系统故障这些地方,当然这也不是只有国产车才有的问题,合资车同样也有很多问题,但总体故障率没有当时的国产车多。

为什么前几年国产车故障率居高不下?

原因一、造车工艺非常复杂,技术要求高

一辆汽车从构想到量产需要经过5大研发和4大工艺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概念设计阶段(草图、造型设计、油泥模型),工程整体设计阶段(数模构建中包括车身造型、发动机、底盘工程、内外饰、电器工程设计等),样车实验阶段(试验场测试-道路测试-碰撞测试),量产阶段(冲压工艺、焊装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

设计阶段和工艺阶段非常重要,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后期车辆出现故障,早些年国车企普遍都是走“逆向研发”的路子,简单来说,就是先购买国外车企的整车后拆卸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然后模仿制造。

在逆向过程中,毕竟不是自主技术,完全模仿别人的东西,难免会有很多设计上存在误差,当然这种概率上相对来说,会比较小,而工艺上的缺陷会多一些。

比如说像车身钢架结构等对热冲压技术要求非常高,而像这样一些尖端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几十年的国外车企手中。

1、国产发动机技术自主研发之路

比如最早发动机使用三菱,直到后来才使用GW4G15发动机,即使是自产,但也被网传和丰田发动机有诸多密切关系,当时的发动机峰值扭矩小,动力确实弱,而且油耗偏高。

也因此被很多人说长城没有自主技术,但是慢慢走向自主研发后,三大件技术进步很快,在大排量2.0T发动机研发中,4N20型号取得了多项领先技术。

同样,其他多家车企最开始都是从逆向研发开始起家的,像比亚迪宋、吉利博越均逆向RAV4,尤其逆向大众的居多,当然这不仅是国产走逆向,很多合资车企最开始也是走逆向,知己知彼。

国产车企从逆向走向正向道路,各家车企也逐步完善属于自主的造车平台,比如的“柠檬、咖啡、坦克”三大技术平台,吉利BMA平台,E平台等,平台的诞生对自主研发,提升设计和工艺技术有着质的变化,产品逐步走向轻量化、高性能、高安全的特点。

2、国产变速箱技术自主研发之路

在变速箱技术上是各家车企面临较大的痛点,目前主流的变速箱有AT变速箱、CVT无级变速箱、DCT双离合变速箱,其中AT变速箱较为成熟,但相应的专利都被保时捷攥在手里,而生产厂家主要以日本爱信6AT和德国采埃孚9AT为主,而CVT无极变速箱的专利又在手里。

因此不仅是国产,全球车企在变速箱这条路上都显得吃力,也就导致很多车企转向DCT双离合变速箱,就像干式双离合刚开始阶段,烧机油、机油乳等问题,都是在设计和工艺阶段存在缺陷导致,后来慢慢改进才得以解决问题。

国产车企中,比如哈弗F7搭在的蜂巢易创7DCT双离合变速箱,吉利星越搭在的混动7DCT变速箱,一汽奔腾搭在的盛瑞8AT变速箱,都是国产车企正向研发而来,而奇瑞最早就走向了正向研发,但由于多重素,这几年走了下坡路,总之在变速箱领域,自主研发还是以双离合为主,像AT和CVT变速箱依旧靠引进。

3、国产底盘技术自主研发之路

在底盘技术方面,国产车企参差不齐,最早很多车企出于性价比方面的考虑,在底盘技术方面所有欠缺,重视度不够,或者说这是最为复杂的技术,需要多年的技术沉淀方能不断进步,这也是德系一直以来的优势。

比如最早H6底盘模仿本田CRV,又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改进,底盘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确实不错,在三大件中都有自主的一些新技术,很多也进行了量产在市场中得到验证,就像有人说太痴迷于自主技术革新,以至于在市场力方面落后了,导致了这几年走了太多弯路。

冲压技术不足,就会导致整个车架结构强度各方面在一定使用时间后出现问题,尤其是在恶劣的驾驶环境下,会导致零部件之间矿量越来越大,当出现激烈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车辆异响。

原因二、就是早期国产车企涂装技术有所欠缺

涂装技术直接关系到车辆防腐防锈效果,整车构架在进入无尘涂装车间之前,需要先进行磷化处理或电泳防锈处理,这就是设备和工艺流程等综合因素问题,这一点国产有所欠缺。

当然了也有一些原因在于使用材料上,毕竟国产车性价比如此之高,在钢架材料原本使用镀锌板为了利润改成了普通钢板,再加上涂装技术不够成熟,后期生锈在所难免。

原因三、总装工艺中零部件标准和最后质量管控是故障根源

对于上万个汽车零部件,都会来源于很多不同的生产厂商,这时候不仅要求汽车厂商要有自己独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平台”,这个平台会严格规定好各个零部件的标准,同时还会对零部件单独进行测试验收,最后总装后也需要进行整车测试。

供应商工人自律和车企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测试,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最终整车附件寿命和故障率,就像日系车企,日本工人严谨的“匠人”精神不是吹嘘的,很看重按制度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标准,国人讲究人情关系,偶尔放放水,略把标准降一点也就过关了,自然后期整体故障会增加。

最明显的自然就出现在电器系统、车载系统等方面的故障,比如车机系统死机,倒车影像失灵、不延迟甚至不显示,故障灯自动亮起、空调故障等等一些毛病。

但总体来说,这几年国产车企过了野蛮增长期,从粗放型走向了精耕细作,从综合实力来看,较为突出的像、吉利、长安以及新能源领域的新势力车企,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教这三大件上也有了长足进步,不能拿去和七八年以前的国产车相比较。

但一定要说哪个品牌口碑好,故障率低,耐用不生锈,那还真难评估,像、吉利、这些车企都有自主技术,也都有各家的特点,比如吉利一直以轿车为主打系列,国产轿车几乎以他为首,而则专注SUV车型,以混动、纯电动为主,各家有各家的优势。

换句话来说,看一款车到底好不好,它需要从三大件、经久耐用、故障率、油耗、性价比等多个维度来看,技术好,不一定销量好,不一定就是热门车型,比如说马自达3,创驰蓝天其热效率达到了43%,你说他技术不牛吗?

就最近两三年的国产车型,在故障率、经久耐用方面三五年短时间是看不出来的,至少也需要8年以后,而整车生锈这一类问题就更不用担心了,如果几大国产车企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技术工艺,同样在紧凑车型中,普遍使用低排量发动机,低排量发动机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自然也不会出大的问题。

至于变速箱,确实是软肋,不仅国产即使是现在的大众双离合,它也无法保证不出新问题,但总体而言一辆国产车使用十年八年是绝对不会有大问题的,真不用担心,因此10多万左右的车型可以放心选国产车,超过15万以上的车型那建议选合资车,主要看操控性能、底盘调教、整车耐用性、后续故障率这几方面确实会比国产车有优势。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