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2022年,谁将“撕裂”汽车圈?

2019年,彼时国内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 谈起中国车企未来之格局,美团CEO王兴曾断言“未来的格局就是‘3+3+3+3’,除3家央企,3家地方国企,3家传统民企外,只有3家造车新势力能够留下来。”


这番言论尽管争议很大,但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鞭策着所有新势力品牌不断奔跑。


时间已经来到2022年,如今仍然活跃在市场前端的新造车企业远不止三家,这一点从新年伊始各家车企发布的交付海报能看出。



这一年,“蔚小理”仍是三甲,且在交付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全年来看,2021年蔚来、理想、小鹏分别交付了91429辆、90491辆和98155辆新车,离破十万大关都只差临门一脚。单月来看,“蔚小理”也已经连续两个月交付破万。


不仅是销量的提升,“蔚小理”在充电站、研发、产能等方面的投入也已经能看到回报,可以说,曾经最惨的“电动三傻”已经成功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而除了头部车企的厮杀,曾经被卡在腰部的二线新势力,如哪吒、零跑们也仍坚持在一线,尤其是哪吒,也已经连续两月交付破万,大有后来者乘胜追击、挤进一线的趋势。


图片


此外,传统车企为新能源赛道特地独立出来的两大新能源汽车品牌,极氪、岚图也都已经步入正轨。虽然现在的交付数量对比头部的“蔚小理”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ZEEKER 001还是岚图FREE都是曾创下过最快交付破3000的记录。



这是传统车企二次创业的优势,它们生来就拥有很多新造车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资源。


但以上这些,并不足以代表新造车企的全部。2022年,还会有更多新玩家会出现在排行榜上,其中不乏能对头部企业产生威胁的存在。


比如华为,虽然自诩“不造车,只帮助车企造好车”,但在12月冬季旗舰发布会上花了一多半的时间发布了AITO品牌新车问界M5,还是暴露了华为跨界造车的“野心”。


尽管距离最初上市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业内及市场对于华为及的讨论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在越演越烈。




因为在发布会上,“余大嘴”引经据典,从各个维度论证了如何用25万的定价秒杀百万豪车——


操控上,“我们这款车的底盘,是高端百万豪车的底盘,它的前悬是双叉臂独立悬架,我们看到很多车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是麦弗逊悬架,驾驶感受是不行的。”


“我看有些车用的还是1.3L三缸发动机,发动机至少是四缸的,你买车不要去买三缸的,应该至少配四、六、八、十二缸的。”


续航和能耗上,“我们的续航里程,基本上三倍于正常的电动车,秒杀一众纯电动车。”


余承东还说“我们对团队提出的要求是,按照百万豪车的标准,百万豪车的外观、内饰、性能、体验、和质量要求来打造我们这款车。”



华为式的营销话术在手机界已经让人习以为常,但当它出现在汽车圈还是会让人感到不适。尤其是,当品牌方的表述还漏洞百出。


比如悬架,余承东说“前双叉臂独立悬架”是百万豪车才有的配置。现实上,定价15万级别的零跑C11上使用的也是前双叉臂式独立悬架;比如对于“三缸机”的争议;再比如续航,采用增程混动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加油发电的技术路径,拿它跟纯电车比续航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在发布会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在朋友圈对此进行吐槽,认为”造车的余承东不懂车“。但也有人认为,汽车行业需要”野蛮人“,也必须适应”野蛮人来了“的事实。


与媒体的”口水战“相比,显然消费者才是真正的”投票者“。近期我们去走访了一些华为门店被告知,仅上市不到一周时间,的订单就已经达到了6500辆,这样的市场表现对于一台售价25-32万的新品牌新车来说,不可谓不抢眼。


当然,这是华为单方面的数据,最终销量数据如何,还有待中汽协的确认。当时赛力斯SF5上市的时候,第三天就发布订单破3000辆的海报,一周订单破6000辆,但事实证明,到去年年底,的总销量都不及6000辆。


也许是因为的前车之鉴,在发布 的时候,华为亲自”下场“了,在这款车身上,除了车标不是华为外,在其他所有零部件上,几乎都印着”华为“的LOGO。


有独一无二且十分具备冲击力的价值点,就是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智能座舱。鸿蒙智能座舱内饰一块15.6英寸的2K HDR智能中控屏,采用最新一代屏幕技术,对比度高,画质清晰、操作流畅。



媲美手机的车机操作体验很能短时间俘获人心,尤其是当它出现在华为全国的零售体验店时。按计划,从2021年12月23日起,就已经陆续在42个城市180家华为门店进行真车展示。


这时候,到底是华为自营,还是华为赋能已经不再重要,体验胜过一切。




华为的优势还在于它强大的用户基础。因为种种原因,大众对华为的态度大多是充满敬意的,以至于对华为的产品也有了更大的包容度。


无论从营销手段、研发实力,还是品牌基础,华为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因此,这样的品牌很难不让人忌惮。


事实上,对于华为造不造车,外界似乎已经没有太多争议。无论是作为供应商服务车企,还是作为挑战者提前演练,华为对汽车行业的觊觎早已跃然纸上。一旦华为亲自挂帅,“画面”或许会比现在更精彩。



更何况现阶段,像华为一样具备实力,又已经预备进军车圈的企业还有小米、百度和苹果等巨头。


去年年中,小米宣布将投入100亿美元造车。截至2021年9月底,小米已经投资布局有关智能汽车领域企业62家。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企业,智能电动布局13家企业,智能座舱布局6家企业。



在第三季度财报中,小米表示目前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团队成员已超过500人,也再度确认2024年上半年将实现新车量产。


去年12月27日,李彦宏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表示,集度的首款概念车将在2022年上半年公布,首款汽车机器人将于2023年量产交付。而秘密研发了7年之久的苹果首款电动车“Apple Car”据悉也有望在明年9月份发布。


随着像小米、华为、苹果这样拥有绝对群众基础的互联网企业加入造车行业,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局势将会更加激烈。



汽车创始人李斌也表示,“如今华为、小米、苹果在汽车领域的计划已经越来越清晰,从2022年开始大家肯定都在埋头干活。”在他看来,这个行业最终的决赛时刻,会在2024年、2025年左右。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给出了同样的判断——2025年前,汽车行业将从资格赛进入淘汰赛。


届时,汽车行业的格局又将如何被重新书写呢?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2年 车圈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