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大屏就是科技?

科技,一直是不少新车重要的砝码。靠着科技加持,打动消费者,掏更多的钱买车,但在我看来,不少“科技感”顶多是包装用的丝带。




科技感和科技,不是一回事

我们经常在新车的宣传中看到“某某配置特别有科技感”,请注意,这里的“科技感”只是表面感觉而已,跟“科技”没有什么关系,就像酒吧里闪烁的灯带,跟你杯中酒没什么关系一样。在一个理工科本科毕业生眼里,这些所谓的“科技感”,司空见惯,没什么技术难度,就像平常吃饭的米饭面条,仅仅是换了一个更好看的碗而已。说到这里,就得聊聊到底什么是科技?我不想用什么百度词条来解释,每个人的理解也许有不同,但有几点,是必须要具备的。首先,实用,一切不以实用为目的的科技都是耍流氓;其次,先进,不是普通理工科本科毕业生随便就能搞出来的东西。那么,刚刚过去的2020年,到底哪些技术可以被称为汽车科技?



大屏不算,但大屏背后的车机系统算

手机开始流行触控大屏大概也就是十年前的事,而汽车,大概是五年前。始作俑者是特斯拉Model S。当时,一个巨大的触控屏幕出现在车上,所有努力控制成本的车企惊掉了下巴,消费者大呼“科技感”,知名度就跟坐着火箭一样噌噌噌往上走。然后各个车企一琢磨,这点成本出得起,于是纷纷效仿。结果是,你现在一些微面车型上,都可能会看到一个像墓碑般伫立的大屏,丝毫没有美感。也许有人说,那是设计问题,你看奔驰才发布的新大屏,多香啊。真的吗?用一颗56寸的巨无霸屏幕来取代整个中控台,这个141 cm长的巨屏包含了12.3寸数字仪表板、17.7寸多媒体屏幕、以及12.3寸前排乘客屏幕。看似很梦幻,但就屏幕来说,这就是科技?那也太丢人了。你随便去个家电卖场,看看65寸4K液晶电视多少钱?也就三千块钱。那的这块巨屏,先不说到底能有什么用,就这三个不到20寸的屏幕,成本看能不能有两千块。



屏幕虽然不算科技,但车机系统算。智能车机系统在国内,从吉利博越开始,语音智能互联技术开始普及,有了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中国品牌这几年真正实现了车机系统的全球领先。一台十万级的新车,也可以在车内通过语音唤醒来帮你实现各个功能操作。前两年,外国品牌不为所动;这两年外国品牌新车也陆续搭载,但多半不好用;去年开始,不少外国品牌开始和国内的车机平台合作。吉利的GKUI、荣威的斑马智行比亚迪的DiLink、华为的HiCar,都算是各种模式下的先行者。


新能源是汽车科技集中的领域

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依然还是个位数,但不论是增加率还是信任感都在迅速增强。在补贴逐渐退坡后,科技才是新能源的驱动力。那些之前攒电脑,后来攒汽车的企业走向破产;那些只会造屏幕,吹牛融资的新势力也默默退出;刀片电池、热泵技术被热捧,虽然算不上科技,但至少是进步。不过新能源汽车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用户用车的痛点,传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接近极限,目前看来,只有固态电池量产后才有可能打破这种局面。




AR-HUD的确是科技,很快会普及

不得不说,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在2020年发布的新S级上,搭载的AR-HUD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实用,也的确先进,不过技术难度不算高,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普及。另外,也是最早提出CASE瞰思战略技术路径的,分别是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移动和共享出行、电力驱动。之后,各个品牌纷纷跟进,也确立了这四大技术路径作为未来十年主要的方向。




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最期待


提起自动驾驶,是起步较早,的确也算是行里的佼佼者。全球汽车行业也把自动驾驶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了0-5级的标准,目前能达到的是L2级。其实L3级技术,不少车企已经完全可以量产,只不过需要等待法律通过。因为1-2级为辅助驾驶功能,但到了3级开始,车辆可以自主驾驶,一旦出现事故,责任究竟在车还是驾驶人呢?这个还需要法律给出明确限定。另外,自动驾驶技术难度还是比较高的,不仅需要大量的传感器、雷达、摄像头,还需要软件算法足够精准,再搭载高精度地图和高速处理器,通过大量实验验证,才能路试。因为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甚至有些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动作,前不久,百度和吉利的合作就是在自动驾驶方面。



2020年全年体验下来,我发现国内没有任何一款车,能够在辅助驾驶系统运行期间,表现出0失误的稳定性。也没有任何一款车,在系统退出前能够给到车主足够的提醒,和充裕的接管时间。更没有任何一款车,能够在感知、计算、控制执行上做到全方位的冗余。唯一能撑起L3自动驾驶泡沫的是高精地图和高精定位。得益于北斗组网完成,以及基于地基增强系统的高精定位技术商业化落地,解决了车企和高精地图图商们头痛的绝对定位问题。通过高精地图和高精定位,车企们打开了一条优化辅助驾驶系统的捷径。


内燃机上的科技属于马自达创驰蓝天X

当所有车企基本放弃内燃机研发,主攻电动系统的时候,马自达带来了第二代创驰蓝天技术。原生技术可以实现18:1的压缩比,和3.3L的百公里油耗,虽然国产后因为油品不得不降低了压缩比至15:1,但的确算得上真正的科技。在新能源路径被确认之前,HCCI均质压燃一直是各个车企重点突破的技术,曾在其F系列概念车上推出一款压缩比可达17:1的压燃发动机,可惜量产难度太高,最后不得不放弃。但是,做出来了,虽然不是全工况压燃,只是部分工况,但这也足以代表目前全球内燃机技术的巅峰。



不吹牛,只实干,才能星辰大海

说实话,2020年新车上出现的科技,比前几年少了些,但未来依然可期。车身材料技术没有突破,新能源的动力电池技术没有重大革新,L3级自动驾驶技术没有量产,在内燃机技术的山峰上已经没有同伴,车企把精力放在了降低成本、通过架构造车增加竞争力上面。高价值品牌本应是突破新技术的尖兵,不过这两年只能通过建设品牌维持,在新科技上集体失语实在让人遗憾。而造车新势力们和一些努力刷存在感的传统车企,只能通过“科技感”这么一个主观色彩浓厚、没有明确准确的词来大肆宣扬。甚至一度让我怀疑,车企们对科技感是有什么误解?不,他们没有误解,被忽悠的是购车者。这些不踏实做科技研发,而是只做表面“科技感”的车企,靠PPT和Demo车也赚到了流量,然后疯狂砸钱、吹泡沫。


真正的“科技”是需要的是数以千计的超强度脑力劳动堆砌,而且场景的挖掘、数据的处理、算法的精进等等环节都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这就注定想要真的做好汽车,就必须有惊人的魄力,在人才和资金上做不计成本的长期投入。


技术本身没有品牌优劣之分,只有是否符合自身路线和研发节奏的区别。新科技的实际体验感受好不好,量产之后消费者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踏踏实实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提升用户体验,不去在路线上泼脏水,不吹牛吊打XXX,或许才真的探索星辰大海的样子。只希望2021年各路玩家能再真诚一些,也再有魄力一些吧,共勉!

标签: 大屏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