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智能汽车给用户带来过高期望 媒体标准化评测呼之欲出

和三年前相比,新车上市通稿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有关智能化配置的一段,大体会这么写:“车内安装了多少英寸的悬浮触控屏,和多少英寸的液晶仪表盘;通过语音技术可以识别多少方言,能够执行打开空调、天窗等操作;上车时系统会自动跟乘客问好,还可以开玩笑;集成了某某导航、某某音乐等APP;可以通过手机遥控开启车门,启动车辆”等等。这也大体反映了车企对车载交互方面的重视。

 

自从特斯拉的大屏如石破天惊一般的打破了传统的驾车观念,自从上汽荣威首先打出互联网汽车的概念,甚至也少不了乐视、游侠等PPT车企的可劲儿忽悠。不管如何,智能网联的体验,已经成为用户购车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中国车企也敏锐的把握住了这个趋势和机会,在这一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就现在在售的产品来说,造车新势力一般把车载交互体验作为最重要的产品亮点,不但软硬件投入高,而且争相提出新概念。迄今尚未实现量产的拜腾,就是其中代表。将这方面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还是一些头部自主企业,如上汽乘用车、长安、吉利比亚迪,他们尽可能的做出了产品体验和用户存量的平衡,一方面和互联网巨头在资本层面深入合作,一方面自己成立公司掌控主动权,可以说,智能化水平,已经是自主车企体现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


奥迪用触控屏取代MMI旋钮操控


就连一些豪华品牌也积极转身,取悦中国消费者,奔驰的MBUX算是比较好用的交互系统之一,在近期新产品中,也取消了MMI旋钮,代之以触控屏,大幅改进了UI。反倒是一些主流的合资企业,在这方面还显得颇为保守,成为产品力中的薄弱环节。


哪吒U智能座舱


从2019年开始,“智能座舱”成为时髦的概念,很多车企都在自己的产品宣传上提及对“智能座舱”的理解。智能座舱的说法,已经超越了当前以信息娱乐为主加上传统上狭义的车联网概念。首先是将视觉呈现方面的体验,与车内饰整体设计,功能,氛围紧密结合;其次,智能座舱不只是单纯的功能实现,而是和驾驶过程中的不同场景深入结合;再深一步讲,智能座舱涉及到车身电子架构,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等基本层面的问题。


蔚来ES6


从智能网联的发展而言,智能座舱是基于新技术,而在传统驾驶舱基础上的功能升级和场景创新,进而改变在生活中的定位。不过在现实中,车企难免会掺杂着时髦词汇,多少夸大技术的实现能力和服务体系的承载能力。就如同5G,虽然国内的商用化已经开始,但是很多新车都开始宣传自己具备5G能力,问题是5G网络的覆盖,和车辆行驶的实际需求还相距甚远,一些需要利用5G技术的驾驶场景也并不完备。也包括自动驾驶,很多车企打出了今年实现L3量产的目标,可是L3的实际价值在行业中仍然存在争议,现在就打出L3牌,是否是最合理的时机?



所以,很多车企会利用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熟悉,通过一些高大上的名词,拔高用户的期待,夸大功能,甚至许下一些空头支票。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发现,车上的体验还不能完全取代手机,或者说是和手机的交互体验存在差异,从而对产品失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车企的宣传,媒体的报道和用户的感知,是不在同一维度上的。媒体应当发挥居间的评价与说明作用。传统上,媒体对车型的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从杂志风的主观评价为主,到深受垂直网站影响变成产品库的组成部分,一些阐述都偏重于数据化、标准化:外观、内饰、空间、操控。。。一套下来,格式已经相对固定。从图文过渡到视频,就被称为“绕车讲解”。但是,显然媒体还没有完全适应智能化的新趋势,在对车载交互体验方面的测试和介绍,往往着墨不多。也有些媒体设立了有关专栏内容,毕竟也存在内容少,不够系统等问题。


博越Pro


其实媒体也有难处,似乎车企也并不希望媒体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清楚就容易尴尬。有些试驾车,没有带流量,没有账号,无法测试相关功能。而且理论上说,媒体短时间试驾,无法形成长期的使用偏好、应用绑定等方面的积累,就无法全面的感受到个性化的服务。还有,智能化的评测,和传统驾驶性格的评测相比,很难量化,这也给“客观评价”增加了难度。

 

基于这些困扰,结合我本人在智能运营服务公司中的工作实践,一直就想打造一套车载交互评测标准,这样可以系统化的横评不同车型的特色,从而通过媒体平台客观的阐述产品的实际水平,同时也为工作实践积累经验。

 

最近我完成了智能车载交互评测标准的第一版,将和“一号”合作,通过+图文的形式进行系列评测。从标准的制定上,考虑了以下几点:

 

第一,  这是媒体评测标准,而不是技术标准。也就是说,更多的偏重用户体验视角,把是否打分和打分多少,都集中在用户能够直接体验到的功能上。而有些对产品品质,未来发展,BOM成本等方面更重要的维度,如重要产品的供应商,电子电气架构等,由于对用户眼前的使用不构成直接影响,就只做介绍而不打分。如刚才所说,车辆支持5G技术,就和你买5G手机一样,价格更贵,却少有用武之地,而以后不但产品更成熟,更便宜,使用场景也多,那么拥有5G技术就不是加分项。有些难以评定好坏的地方,也无法以高低来论,比如OTA升级,是次数多好,还是少好,多的话,是不是说明bug多?

 

第二,  对于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出于安全原因,部分功能是无法以媒体驾车形式测试的。考虑到L2级功能在车型中的普及,以及向中端甚至低端渗透的趋势,已经成为主打智能车型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故而在打分中,首先考虑“有和无”的问题,如果具备L2相关功能,就可以得分。但是,自动泊车功能是很多用户的刚需,且便于测试,所以将自动泊车功能单独拿出计分。

 

第三,  除了车上交互体验之外,也考虑了车主服务体系,即传统主机厂售后服务的基础上,所谓“互联网+”的部分。这方面,以为代表的新势力,为行业打了个样,车企对这方面的重视成为趋势。而且,车上的体验,必然是跟服务相关的,这也离不开车机和手机的关联和数据打通。故而,这些服务虽然不一定是在车上进行的,但是也纳入了打分的范围。但是不同企业也存在差异,服务和品牌定位有关,也不可能强求一致。


AionLX智能座舱评测


这一标准,采用了百分制,分成基本配置、人车交互体验、服务生态、创新特色四大部分,每部分又分为两级打分项。在测试中,会通过+图文形式,直观的公布核心体验观感,并且对四大模块打出分数,分别评价。评测的范围,可以有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具备“联网功能”的车型,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除了试驾编辑根据客观标准评分之外,“长镜头”还将邀请业内专家和资深媒体组成评审团,共同给予评价。尽可能的从多个角度,评判一款车的“真实”智能水平。

以上是评测标准的具体内容,因为呈现原因,不一定完全清晰,会在后续通过具体实践来揭示 


此举是在媒体内容碎片化、化的背景下所做的一次尝试,希望能聚焦和未来发展相关的重要功能,突出重点,注重体验,从用户视角出发,做专项评测。当然,具体的标准也会根据实际测试感受做不断的修订。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消费者能够通过这一标准,对“智能”有合理的预期和客观的判断,也希望能帮助相关厂商和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去客观的认识消费需求。

 

的MBUX车载交互,软硬件结合较好,反应快,品质感强


长安汽车的产品,在智能化方面有不少巧思,也搭载了车载微信功能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