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豪华品牌孪生兄弟,亚洲龙与ES差异何在?

这年头,饭桌级野生汽车KOL总爱大谈"平台化",仿佛给饭桌上的小白指明少花冤枉钱的一条明路,收割一众迷妹崇拜的眼神。

机智的张老板虽然没有一众迷妹,但是对于这些饭桌级KOL粗浅的言论,却早已洞穿一切。

共用平台,早已不是新鲜事,要让不同品牌和车型的车主都感到满意,背后还有不少门道,不是一顿饭的吹嘘就能聊明白的。

咱不妨就用一汽丰田的亚洲龙和雷克萨斯ES来举例,唠唠平台化微妙的关系。

互为孪生兄弟二十余载

雷克萨斯ES自1989年诞生,至今已有31年历史。自1991年开始,它基于北美特供版凯美瑞(XV10)底盘打造,是品牌诞生之初,主攻北美市场的一款车型。品牌直到2005年,才回归日本本土。

(初代

丰田Avalon诞生于1994年,相比后期加宽适应美国市场的,亚洲龙是为美国市场的原生需求所设计。它在尺寸上略大于,从它诞生之初,一直在美国肯塔基州乔治敦工厂(TMMK)生产。

(初代Avalon)

从两者的起点看,Avalon的车长轴距就要长于,并且亚洲龙只采用高配才使用的1MZ-FE3.0LV6引擎。抛开品牌不谈,仅从定位角度分析,亚洲龙在某种程度上略高于

体系内,这两款车型,都是去美国闯荡一片天地的"留学生",一个力求在品牌形象上展示更=多的东方魅力,一个则在定位上为美国朋友们"大即是好"的理念量身定制。

(第二代亚洲龙,宽敞的身躯有着浓郁的

据说,90年代以不知名渠道销往国内的Avalon,售价接近50万,和皇冠处于同一水准。我觉得这车主肯定会后悔当年没花这钱去买房。

20世纪初,Avalon和同时被归入的K平台,即日后TNGA架构下GA-K平台的前身。Avalon此时已在北美过得风生水起,因其卓越的平顺性舒适性,被美国用户称为"奶油车"。

话分两头,出于用户对运动化的诉求,于1998年推出了尺寸非常标准的B级后驱轿车IS,直接对标宝马3系奔驰C级凯迪拉克CTS等一众车型。

此时需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最合理的思路,就是攀登更高等级的市场。和保持一致,让它有些迈不开步伐。于是,从2012年开始,第六代选择跳上一个台阶,采用Avalon的也保持了和Avalon一致的2820mm,达到了接近4.9米的水平。

2018年,基于TNGA-K平台诞生的第七代和第五代Avalon同年亮相,并在次年正式进入中国,采纳了此前非官方的命名"亚洲龙",快速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定位级别又延续了高度的相似性。2870mm完全一致,亚洲龙则比再长20mm,来到4980mm。而且,这一代也在美国TMMK工厂与亚洲龙共线生产,是首次在日本本土以外生产。

经过10余年的磨砺,已经成为一款与主流B级豪华车充分差异化的轿车产品。这其中,来自北美的亚洲龙的样本对成长的借鉴,功不可没。

终于,兄弟二人携手,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再拓全新的疆域。

亚洲龙和,玩的是"降维打击"

简单聊完两款车型的历史,亚洲龙和这对诞生自美国的孪生兄弟,为何在中国,也如此吃得开?

,本身就在尺寸上和豪华品牌标准尺寸的C级车完全看齐。要知道,标轴版的奔驰E级是4923mm,而已经达到了4960mm。说中大型车,完全没有问题。

对于合资品牌,标准尺寸的中型车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构成品牌的"天花板",几乎没有合资品牌将自己的产品做到成功。因为更高阶的平台,意味着更高昂的定价。在品牌溢价大于产品定位的市场环境中,进入豪华品牌价格领地的合资车,面临着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是在B/C级的边缘反复试探,往往又能收获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种操作,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还有很大的机会空间。

亚洲龙就是如此,它谦虚低调地说着自己是B级车,但是之家实测数据显示,亚洲龙后排有830mm的标准乘坐空间,还有500mm的坐垫长度,从绝对数字上,就达到了同级少有的水准。后排还有电动靠背角度调节,独立分区空调,精致的多功能中央扶手,让置身于此的乘客深感自己的重要性。

静谧性也是亚洲龙的一大亮点,混动电机带来的平顺自不必说,8AT变速箱也能把巡航转速控制在极低的水平。还是源自之家实测,其120km/h高速下的噪音仅为62.3分贝,同级车型几乎无出其右。

列举指标是枯燥的,但是亚洲龙带给人的直觉,却是如此鲜活。你会有些恍惚,它的质感简直堪比C级车。此时,亚洲龙露出了自己正经B级车的价格标签,顺利完成自己的"增粉KPI"。

在各自的竞争语境下,亚洲龙和所表现出的"越级感"是相通的,都能在体量上给用户以"赚到"的直觉。这是平台化技术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体系内部所达到的最优效果。

平台化,应当共享哪些精髓?

毫无疑问,平台化意味着零部件大量的共享,据悉,亚洲龙与零部件通用率达到60%,是互换性最高的兄弟车型组合之一。

正如开篇所说,零件共享如双刃剑,车企能降低成本,但也容易被人嚼舌根。怎么看待零部件共享?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要精确到每个按钮乃至每个螺栓吗?

体系再次展现了它强大之处。和亚洲龙共享的,恰恰是最精髓的内核。

比如热效率高达40%-41%的DynamicForce家族发动机,以及与之匹配的DirectShiftCVT/爱信8AT,还有日常行驶百公里油耗不到6L的THSII混动系统……这些都是整个地球所公认,已做到极致的事情。亚洲龙和,在动力系统上保持了充分的一致。

再比如说,兄弟二人在美国摸爬滚打几十年,严格的碰撞测试没少"挨撞"。安全是北美业界以及消费者奉为评价一款车型的"一票否决"指标。

在IIHS的碰撞测试中,北美的亚洲龙,已分别取得2020年和2019年TopSafetyPick+的殊荣。仔细看其被动安全成绩,在小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等项目中,测试的每一项细分指标,两款车型都取得了"G"评,这是全美公认最安全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保研参照北美IIHS标准推出的C-IASI测试中,亚洲龙同样也取得了"全G"好评。

兄弟二人如何脱颖而出?TNGA架构,早已找到方法。

GOA车身结构合理设计碰撞传力路径,并大量应用不同等级的高强度钢材,针对A/B柱等薄弱环节作出重点强化,确保乘员舱在碰撞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保持完整。

难能可贵的是,两款车型在国内保持了一致的安全配置水准,这意味着这些出色的碰撞成绩,不是宣传册上的"纸上谈兵"。尤其是亚洲龙,它强调"安全不分高低配",全系标配十安全气囊+TSS智行安全系统,这在国内B级车市场,是非常罕见的配置水准。"美国留学"的背景,是亚洲龙有此先见之明的根本原因。

日系豪华品牌的发展基石,在于强烈的母品牌基因。脱胎于体系,我发现我身边的"雷吹"群体,认可品牌的内核,就是基因里最优越的那份硬实力。

高效、安全,这种本质性的东西,亚洲龙自然毫无妥协,因为这些就是构成自身品牌形象的中坚力量。

谈到设计风格,和亚洲龙,也有大量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没有外界杂音时,你甚至不会意识到他们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无可争议的是,所营造出独一份的精致和人性关怀,绝对对得起它的品牌溢价;而这一代亚洲龙所塑造出的活力,也不会让你觉得它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者。

之间,虽然亲密无间,但是依然保持了必要的分寸感。塑造出更多故事,亚洲龙更抓住本质。的车主掏钱心里舒服,而亚洲龙的车主更觉物超所值。

这恐怕是"平台化"操作对用户而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吧。

品质可靠,才不枉之名

体系另一大重要的口碑,就是"开不坏的"。品质可靠,以及其附带的保值率优势,是视若珍宝的"金字招牌"。

在北美,亚洲龙分别以87分和88分的成绩,在J.D.Power可靠性评级中,取得Great的评价,这是两款车型共享平台架构,拥有高度的零件互换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我觉得,这件事需要单独说一说,因为之前提到的产品性能,更看重前期设计,想要全球一致并非难事。但是产品品质,则与生产环节的品控息息相关。许多用户选择,看中的便是其全系进口的标签。

其实TNGA架构,不仅是设计的全球化,更是生产制造的全球一致。事实上,只有生产环节做到全球一致的标准,才符合精益生产的,将成本和产品收益的平衡达到最优。而如果采用区别化对待不同市场的策略,一定是成本和品质双输的结局。

有些例子,可以充分地说明TNGA架构下的生产制造一致性。例如,冲压车间的模具,TNGA架构下全球统一,既确保满足车身高强度钢所需的特殊冲压条件,同时也确保长期使用模具精度不受影响。在焊装车间内,焊点数量和焊点品质等标准,也完全参照TNGA的全球标准,以保障强度要求。

如果在这些生产环节上做出妥协,那么牺牲产品品质的同时,重新设计和调整生产带来的额外成本,并没有办法给车企带来可观收益。纵观全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出这种差异化生产的安排。

在生产之外,全球体系还有复杂的客观评价环节。

例如,海外监查TMC,是由日方品质保证部委派专门监查员面,按照公司的检查评价标准,站在客户的角度、以客户眼光,分别从漆面、行驶和装配等方面实施整车全方位品质监查。在这项检查中,取得了体系内最高评价——"0不良"

同时,"自主监察"制度开创性的设立"第三方",以独立于工厂以外的态度,站在顾客的角度评价车辆,提出改善建议并督促整车水平的提高。

在这样完整独立评价体系下诞生的产品,既满足中国消费者许多挑剔的诉求,也确保与全球品质的高度一致性,完全可媲美任何一款进口车型。国产亚洲龙更是诞生自位于天津开发区的全新TNGA工厂,以最先进的制造工艺生产,并作出四年十万公里保修和免费基础保养的承诺。

从很大程度上,国产亚洲龙品质的可靠性,也确保了它有实力在服务上,向业界美誉度极高的看齐。

用户不排斥平台化,更在乎真实价值

亚洲龙和为例,聊了这么多,其实平台化技术本身是造福于消费者的。就像亨利·福特发明流水线,让消费实现普及一样,在传统追求规模效应的工业领域,平台化实现了先进技术的"二次普及"。

理性的用户也绝不排斥平台化带来的优势,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产品有没有借助平台化,实现利益诉求的最大化。

近年来,在华取得了令人艳羡的"体系成功",我认为这绝非偶然。如果说平台化是载体,卓越的技术,精准的市场洞察,以及一流稳定的品质,这些都是提前修炼的内功。亚洲龙,就是这些内功外化的集大成者,让用户真正体会到了超预期的"高价值"。

今天的市场环境,确实可以用"瑟瑟发抖"形容,相比豪华品牌的扩张,合资品牌B级车的整体承压是无可避免的。在存量的大环境下,亚洲龙迅速站稳脚跟,成为一款热销车型。成功秘诀何在?我想,让价值成为产品的准绳,才是在寒冬中傲然前行,最本质的驱动力。

易车号作者提供文章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