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新能源汽车迎来“史上最低价”

当前新能源汽车成为车市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消费板块。记者留意到,在政府、地方和车企的多重补贴助力下,多款迎来“史上最低价”。同时,多款新上市的国产新能源车领衔拉低售价门槛,续航600km的纯电动车迅速“普及”;作为新能源车推广的重要基础设施的充电桩,也在4月迎来国家级“新基建”项目的投入,为行业注入珍贵的强心剂。业内预测,2020年新能源车在市场后半段不仅迎来新机遇,也实现其向高质和价优方向演变的“变形计”。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莉

【市场】

价格“低洼区”

“当前补贴很多,来看车、购车人数明显增多,假期每天都可以接待四五十批客人。”记者五一期间在小鹏汽车展厅留意到,门口实时放出汽车的最新促销信息,吸引了不少逛街市民的关注。同在天河的特斯拉体验店,国产的Model3也很受关注,每辆车旁同时有六七个人围观,销售人员应接不暇。“当前应该是有史以来最抵的售价了。”该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在补贴政策发布后,厂家进行了两次价格调价,现在最低降至27万元,五一期间看车和下单量都有明显上升。广汽新能源蔚来比亚迪等新能源车店也有同样的人气。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购买,除延长2019年补贴标准和免购置税的“国补”之外,还有购买1万元补贴的“地补”,以及车商加码1万元不等的“企补”。如果你是广东省内农村户口,还有额外1万元的“下乡补贴”。简单来说,一款售价17万多元的埃安S,合计补贴超过3万多元。服务业协会指出,当前在已迎来价格“低洼区”,很抵买。

【补贴】

30万元“限价”成分水岭

政策给的发展带来新引擎。业内认为,近日发布的2020~2022年新能源车国家补贴方案,将影响新能源车未来车型和技术布局,并刺激国外品牌加快零部件本土化进度来降低售价。据中投顾问分析,新方案设置年度补贴200万辆上限、30万元限价、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门槛提高到300公里、鼓励“换电”模式等规定,是增加车企降价意愿,促进行业加速向市场化过渡的举措。总体来看,全年销量将先抑后扬。中投顾问预测,30万元“限价”让20万~40万元的国产直接受冲击,亟须提高产品力。CEO何小鹏也表示,30万元补贴门槛政策必然会对部分合资和高端品牌的新EV产生更大挑战。据悉,随着国家政策的“一声令下”,多款中高端随即调价,、广汽等原售价超30万元的纯电动汽车,“五一”前“官降”最高达3.2万元。目前,消费者只需花26万多元,即可买到一辆续航超530km的纯电动SUV

记者留意到,目前国内30万元以上的主要以外资品牌为主,如Model3、奔驰EQC、宝马5系等;中国品牌中则以蔚来ES8ES6及理想ONE等为主。中国工业协会分析指出,30万元是的分水岭,高价位的豪华并不是承载我国普及重任的主体,也不是现阶段补贴的对象,未来国家重点鼓励的必然是30万元以下的发展。

【技术】

国产品牌领衔!

续航600km将“低价普及”

今年以来,与价格门槛降低同时推进的,还有纯续驶的提高。记者留意到,以往600km续航是划分新能源车“豪华”与否的分水岭,能续航600km的车型数量寥寥无几,只有等少量售价在四五十万元以上的纯才有此长续航待遇。但随着近期多款国产新能源车的发布,如今,600km续航逐渐实现“低价普及”。4月份推出了起步售价仅为17万元的埃安V,率先打破价格门槛,成为20万元价位中唯一一款续航达到600km的新能源。随后,今年上市的还有更多车型的续航向700km迈进,如的EQS、威马7系,领克首款纯等。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自主品牌加入600km以上“俱乐部”后,高续航的价格才能拉低至20万元或以下。

根据中汽协分析,随着中国自主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企业正在不断加大车辆的续驶,越来越多续航600+km车型的出现,意味着消费者充电频次更少,也让消费者对纯的续航能力的“焦虑”逐渐成为过去式。

[数据链接]

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充电桩保有量为121.9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1.6万台,私人充电桩70.3万台,车桩比约为3.4:1,离《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要求相差甚远。

赛迪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10年,中国新建充电桩将达到6300万个。

【记者观察】

普及再现曙光

在经历了去年的低速发展之后,仍面临使用普及的难题,但在政策的驱动下,发展已再现。当前业内普遍看好补贴延长的效果,并相信正成为今年车市最快复苏和实现增长的板块。当前,新能源车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开展良性竞争,也将迎来优胜劣汰的转型期,新能源车企的兼并重组的步伐将加快。

中国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认为,在这场转型升级战中,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当前不少头部新能源车企正在努力“拉开距离”,如在充电领域,抢占先机与其他企业合作增加充电桩区域覆盖率;或通过快速换电技术解决车主续航顾虑;甚至硬核如,研发出“刀片电池”来解决电池的自燃风险。以上,都是增加新能源车品牌黏性的重要举措。

可以说,政策不仅是导向,也是一种驱动力,促使技术进步的同时,让的造车成本大幅地降低。虽然,前路依然有很多技术门槛,但种种迹象表明,普及并不是一厢情愿。

文章由易车号作者提供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