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下一个十年 出售沃尔沃?| 吉沃“裂变”

“ILOVEYOU!”

据说这是李书福在2010年收购案签约前最后一道关卡——沃尔沃工会问“为什么要收购?”时,说出的一句话。这就好比一位穷小子在向一位公主求婚时,这三个字成为最核心、内心最真实的表达。或许是因为执著,或是感动,伴随着工会的同意,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

作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创世纪般的收购举动,吉利汽车的联姻时刻都备受关注,它们的每一个舞步,都被解读为中国与世界接触的最曼妙的肢体语言。是的,用自己的智慧,让外界认为不可能的收购案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也开创了中国乃至中国企业在品牌收购案上的创举。

如今,这场恋爱已经走过10个年头,并结出累累硕果。吉利联姻技术研发中心,共筑CMA模块架构爱巢,生子领克,感情从开始时的质疑进入到不断磨合,再携手步入幸福甜蜜时代。同时这场联合,也让通过双方的助力,让每一方都变得更加强大,即将实现80万辆的年销目标,也一举成为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企业,站上年销量150万辆的巅峰时刻。

在肯定过去十年的成绩之际,不得不思考,-未来十年究竟会怎样?虽然我们更希望-继续好下去,但在未来的大变局时代,-究竟会遇到怎样的风险和难题?

毕竟是商业的世界,纵使是一位念旧情的人,或也最终抵不过商业利益和价值带来的影响和变数。从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到解体,从福特的入手到放弃,再从雷诺-日产联盟的成功成名到名存实亡,过去任何一个为人称道的合作或合并,最终都因为各种因素走向分离。

合的原因几乎也很简单,说体面一些叫“共赢”,及双方之间能为对方带去什么,难听一些叫“利用”,各取所需,基本上都是围绕技术、市场、资金、协同这四个最核心的点开展。比如即将进行的大整合,双方的打包上市以及动力总成部门的合并,共赢之路还将继续进行走下去。

十年之后,恰恰在这四个方面上都开始存在变数,技术吸收到位后、市场拓展出现变局时、资金方面存在压力时、协同或出现相互影响时,内部的裂痕就开始了。更不用说放眼更长远的未来,发源于公司和品牌深层次的文化沉淀与融合,终将成为裂痕的根源,就像发源于德国的没办法与美国的共舞一样,就像来自于美国本土的品牌最终没办法驾驭来自瑞典、日本、英国等拥有不同文化的汽车品牌一样。

这似乎也回应了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追忆似水流年

“它购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未来将被忍痛割爱,必然会出售。”十多年前,当记者采访为什么认为收购能够实现时,如此表示。是的,任何商业动作背后,都有利益在背后推动。是收是抛,除了情怀的要素外,还有更多商业利益和价值的考量。

特别是在当前行业动荡的前提下,分裂合并时刻都在发生,比如大众结盟了,奔驰宝马也牵手针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展开长期合作,FCA和PSA也实现了闪婚。不过合的同时,分裂也时刻在进行中,比如-联盟因为戈恩被捕而出现裂痕,塔塔集团在竞争压力下计划为捷豹路虎寻找合作伙伴。

来说,尝到整合甜头的他一直都是合并的推崇者。还记得2018年收购股份时,在外媒发表的署名文章表示:制造商必须合作,否则就有被吞并的风险:“行业必须思考如何协作与创新的新路径,几乎没有公司可以单打独斗。”

所以今年2月份,宣布将组建一个新的集团,继续在财务、采购、研发上进行协同,并通过上市公司实现与全球资本的对接。同时,还需要继续向学习,去年年底,计划与重组动力总成业务,4月份外媒又传出或与正在谋求联合开发燃油发动机来降低成本,这背后都有在其中牵线搭桥,也将成为未来这一系列技术合作和协同的最大受益者。

而言,不断促成合作就是进军全球行业主流位置的一块跳板和捷径。关于这样的案例,从圈到行业外,不胜枚举,就像当初的合并一样。想进欧洲,而则想扩大美国市场的份额,两个公司分别在欧洲和北美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而且互不重叠,这样的网络整合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彼时侧重轿车,则在多功能越野车面包车和轻型卡车领域,双方在技术平台共享方面也是大有可为。

是的,吉沃与戴克之间亦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技术和研发实力,但需要钱和中国市场,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模式和中国庞大的市场机会做背书,借的技术树立强大品牌力,同时也可以借在全球的运营经验快速实现全球化,各取所需。

构想非常美好,但戴克之间的发展形势并没有朝预期的方向发展。受累于成本等原因,连年亏损,这让不堪重负,随后不得不进行拆分,最终脱手。这个案例放在身上也同样适用,在90年代末期相继购入,最后在危机中不得不忍痛割爱,瘦身自救。

我们并不否认的技术实力以及在某些领域的开创性,但它本身就不如大国品牌丰田这样有强劲力量和远大格局,具备自身的局限性,一个百年品牌,几经转手,寄人篱下,已经谈不上强大可言,就像同出自北欧的诺基亚和爱立信一样,但他们的结局殊途同归。

所以说得更直白一点,联合研发CMA、PMA架构、合并动力总成部门,就跟当初获得平台技术和技术一样,只不过了解人性,在向“索取”的同时,也通过交换股权的方式让吃下一颗定心丸。

与此同时,还在不断物色更高技术水准的公司和品牌,为自己的未来的发展赋能,收购集团股份觊觎商用车,收购股份觊觎发明者的合作,收购路特斯寻求在轻量化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因为知道,产业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核心技术的竞争。

或许,没有谁比更擅长通过合作去提升的造车水平了。

十年奇迹

必须承认:收购的案例,是近些年来商业收购案中最成功的案例,这场看似不可能成的事情,让通过资金盘活、技术共享,并借助中国过往10年的飞速壮大,实现了双方共同的进步与飞越。

十年,年销量从32万辆迈上150万辆的高峰,市占率从不到3%增长至6%,连续保持了三年自主品牌第一的市场地位;全球则从十年前的33万辆飞越至现在的70万辆,第二故土中国市场的销量从3万辆飞涨至16万辆。

不仅如此,都获得了强大的内生力量。通过资金的注入和放手发展,成功实现了复活与复兴,构建了全球化的研发和制造体系。是的,一个拥有80年成熟造车经验的,只需要稍微推动一下,就能够迸发出巨大能量。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从看中的那一刻,他就明白这家世界近百年的,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的技术、制造理念和管理经验,这将对的技术、制造的升级,造车水平和品牌价值的提升提供极大帮助。

的能力不仅如此,除了推动了发展与壮大,甚至在国际化的管理和收购经验方面,也为之后收购宝腾,收购集团股份、股份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意义。毫无疑问,这些力量的汇聚带动了这个企业和品牌,在世界领域乃至商业领域,成为民营企业的典型和骄傲。

回望过去十年,收购在商业上为什么十分成功,特别是与上汽收购双龙北汽收购萨博相比,成为国内收购案最成功的典范?最核心的点还是在于技术孵化与拿来主义的区别,文化认同、发展协同与单纯收购的差异。

核心关键之一在于学习。并没有重蹈收购那样拿来主义的覆辙,而是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合作的方式,取之以渔,一点点将造车90年来的经验学习过来,也在多个场合表示,表面上与是兄弟,但更多却是老师。

中欧研发中心、CMA架构,以及自己的BMA架构,都是从造车经验中学来的,进而让建立的自己的技术体系、研发体系,升级改造了制造能力。之前也有工程师放言,2022年左右在技术研发实力上将赶超

核心之二是尊重和包容。几乎没有干涉的经营,这也是大智慧的体现。从“”,到投入110亿美元让独立进行技术平台的研发,让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调性,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虽然在外界看来较为缓慢,但正是这种容忍和佛系,这场锡婚能够维系至今,也让文化上没有发生太多的中瑞冲突。

当然在尊重和包容中,也有主动的奉献与给予,这无论是放在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互惠上都是一个道理,换句话说在商业合作上的成功,更多来自付出,让出更多的条件,之后才有礼尚往来般的收获,这一点在收购49.9%的股份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核心之三是创造。一方面是因为在全球产业中来说,其实力并非是最强大的,90年的历史也尚未踏上100万辆的门槛;另一方面当前新四化的转型,在这方面也并非领先,所以它必须站在的肩上,不断进行创造和探索,也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曹操出行、飞行、卫星方面的布局,这都是在为未来新四化做准备。

中国与外资品牌合资30多年,市场并没有换来所谓的核心技术,反而让外资品牌在中国占据60%的份额。而从收购开始,代表中国品牌创造力的,用独有的方式在企业收购、品牌运作、模式创新方面带来了新的突破,它缔造的奇迹、创下的非凡意义和价值,和为中国工业创下的形象和口碑,无不让人心潮澎湃。

领克成长的天花板

4月10日,又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枫叶。虽然这个品牌放在了科技集团旗下,是为了未来大出行方式诞生的全新,但从华普康迪之间的纠葛,乃至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它依然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理解自2014年回归一个之后,又走上了一条多品牌发展的道路。

姑且不说与合作的新高端品牌领克的出现,是中国品牌高端向上突破的必然,目前已经取得了26万用户的首肯,但是如几何、极星、枫叶这样的新品牌,以纯电动车品牌的身份,镶嵌进、领克、几个品牌中,在独立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可以理解,上述这些新品牌,一方面是应对新的转型时代,从燃油到新能源、使用方式的转变,有这个契机进行新品牌的打造。问题在于,新时代的出现,就一定要推出一个全新的品牌吗?

2008年时,有媒体报道称基于普锐斯在全球的良好销售态势,正计划将做成一个包含全型号系列产品的相对独立的全新品牌,生产Coupe版等多种车型。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并没有看到独立的品牌,反而这台挂着牛头标的,带领混动产品已经在全球累计销量突破1300万辆。

再比如通用,很早就切入到电气化领域,但是在新能源的举动上,无论是雪佛兰的Volt还是Bolt,以及别克的VELITE,都是依托于原来的品牌。再看看进军电动化之际,也未曾看到其启用一个全新的品牌。更不用说在推出Mirai时,同样是能源时代的变革,依然将那个让人们熟悉的牛头标印刻在这个时代跨步的道路上。

是的,算上未来即将运营的Smart,控股集团旗下的多达11个,再算上摩托车品牌,构建了与集团一样多的品牌矩阵。但与集团不一样的是,控股旗下的及价格的带宽并不及集团那样广泛,比如旗下的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等超豪华品牌的市场极其小众,主流的仅有奥迪,以及更加侧重欧洲区域市场的西雅特斯柯达。所以对来说,绝大多数产品挤占在售价5-50万元的市场中,真的需要那么多品牌来瓜分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新品牌的打造,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之前有营销人士告诉《公社》,花20亿人民币打造一款新产品,最多只能让10%的人知道。而之前,前董事长范安德在考虑进美国市场时表示,要让美国人知道品牌,可能需要花费50亿美金。在愈加成熟的全球市场来说,新品牌成长的窗口期越来越狭窄。

或许对大来说,多品牌战略短期来看是有助于形成“多生孩子好打架”局面,于大,这是控股集团进军全球集团十强的基本保障,于小,也有利于侵占各个细分市场,进而提高市占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品牌间的分散发展,各自为政并不利于集团未来长久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为例,其目前在全球乃至中国市场上的无底线价格的下探,已经切入到领克所在的价格地带。未来的200万辆和领克的100万辆的目标,以及领克和持续往上攻打的趋势,势必会长期被混乱的价格体系所压制,未来价格体系支撑不起来的显然无力承担率领整个“大”去构建“-领克-”品牌次第序列的强大使命,它已经逐渐成为领克汽车上攻的潜在障碍者。

在大的整个体系中,品牌次第序列排名最核心的永远只有和领克,其他品牌都只是补充和附庸。所以面对下一个十年,一旦拥有了足够多的造车技术和经验积累,势必会考虑从脱手开始,要么在品牌上做出简化,踏踏实实地学习,把两个最核心的品牌和领克经营好,而这些年在品牌建设上进展不大的,已经不再具备整个品牌高地的标杆意义。

从分散到统一

下一个十年,会将它的帝国构建成一个怎样的

当前是自主第一,旗下的产品也在多个细分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当核心力量。不过一家独大的公司是危险的,老大惯性思维是危险的,而一个庞然大物的转身与改变也注定相当艰难,就像发明者在面对下一个130年的畏首畏尾一样,它该如何保持继续领先?月盈则亏,亘古不变。

福兮祸所伏,遇到问题再转眼,或已是沧海桑田,何况当下的辉煌的背后,已经隐藏着不少难以解答的难题。为什么从150万辆的路上掉下来?从产品到销售,搭建了200万辆班子和人马,为什么难以抵达?过去两年所推出来的新产品产品力并不差,技术实力应该达到自主品牌的最强水平,为何最后的目标都难以达到管理层的预期?

是的,可以说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市场的原因,市场是残酷的,市场也并不会因为谁更惨烈而同情谁。而且对车企而言,布局市场更需要极强的前瞻能力和洞察能力,还需要对未来风险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评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无论是戴克也好,无论是还是也好,他们之所以分分合合,最大的割裂和变数是市场之外的文化之间的融合。12个品牌之所以能够共生,离不开他们均以欧洲为文化积淀,流淌着欧洲血统。

控股集团不一样,目前旗下的品牌拥有中国、瑞典、东南亚、英国等血统,文化层面的融合本来就是一大难题。犹如当年多品牌战略走向消亡一样,来自日本的马自达、英国的、瑞典的以及美国本土品牌等多元化文化难以融合是一个道理,这是一个用模式难以解答的难题。

犹如戈恩主导的--三菱联盟,毫无疑问是全球产业合作领域中最成功的典范,甚至超过之间的意义与价值。表面上这些年-联盟在运营上风光无限,协同效应不断实现最大化,但从内心来讲,或许从来都没有完全认同法国人的领导,这才有了倒戈戈恩,全球最大的联盟濒临瓦解,甚至可以说名存实亡。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数,实在太多了。

当前,无论是还是,都已经进入现阶段的巅峰时刻,通过不断的新产品推出,也只能徘徊在150万辆的门槛之前,则在新产品的牌出完了之后,面临下一个增长的困难期,甚至双方在财务营收和利润方面,也受到了行业变革下的波及。于商业和资本的角度来讲,正处在品牌价值的最高点,2020年的80万辆,以及未来的100万辆,难度更甚。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全球产业在疫情之后不可避免带来的系列连锁反应,要实现前十年的增幅几乎是小概率事件,收缩和亏损也不无可能,一旦没钱了,所有乘积下来的矛盾就会爆发。而更精细化的企业运作、管理和协同,将成为未来十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个挑战,比上一个十年难了数倍。

未来十年,待到的技术实力吸收得差不多的时候,不妨尝试从脱手开始。我们并不是鼓吹就要把抛弃掉,从商业上来说这或许是正确的选择,但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这也有些卸磨杀驴的感觉,这个过程对来说残忍了一些。不过对重情感的而言,或许可以从脱手一部分股权开始,简化旗下分散的品牌矩阵,为和领克更加统一的未来让步。

本文节选自《公社》杂志4月刊封面故事。

文/杜余鑫

---------------------------------------------------------------------------

【微信搜索“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易车号作者提供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