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家里没有充电桩,能够买一款续航360公里的电动车吗

电动汽车,大概是当下汽车产品中命运最坎坷的一款,在经历了如此成熟的工业化历程之后,千辛万苦造出来的一款车,来自用户的第一个灵魂拷问,不是设计,不是动力,也不是空间,而是……到底能不能用。


归根结底,都是电池的锅。


电池的科普在这里就不多做了,因为它其实在“到底能不能用”这条剧情中,角色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重要,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看。

首先,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么一个现实:不管是传统的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或者是下一步的其他类型新能源车,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款产品是万能的。从功能维度看,这个事实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拥有轿车、SUV皮卡MPV以及在这几种大品类下五花八门的细分产品,而我们除了要享受细分产品带来的便利,也必须接受这些年从移动互联网身上学到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则:所有的好产品其实都是场景化的。


,毫无疑问便是其中的典型。


如前所述,用户关于的槽点,无非是集中在“里程焦虑”上,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和对产品认知的加深,“焦虑”虽然逐渐被细化成为“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矛头却依然指向电池与充电设备两大硬件,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其实并未有实质性的提升。


那么,用户的焦虑,到底因何而起?

如果这种焦虑从本质上来讲只是一种“能量补充焦虑”的话,你会发现这样的故事在燃油车上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谁还没有过在高速上跑不到下一个加油站而心生惶恐提前下去加个油的经历?谁还没有出演过油箱灯亮着跑进加油站今天不营业还得继续寻找下一个的桥段?相较于,燃油车的优势并不在于所谓的“续航”的长短,一辆油箱加满能够跑800公里的燃油车比一辆续航400公里的更为可靠,不是因为数值上的胜利,而是因为如下两个原因:基础补能设施(加油站)的完善,以及对于续航管理的可控。

一辆要让自己更加可靠,把续航从400公里做到800公里当然是一种方案,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内外两个维度让能量的补充和消耗达成合理的平衡。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基础补能设施,另一方面则要从技术维度让电池管理系统能够真正得到用户的信任。其实,最不让人省心的并非是整体续航的缩水,而是当前方还有100公里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五分钟前还号称能跑130公里的续航现在只剩下了85公里——恐慌,永远都只会来自于“不可知”与“不可测”。


要解决“不可知”和“不可测”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产品有足够充分的认识,知道它的行为边界到底在哪里,它到底应该在什么样的使用场景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你也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也就是应该在这样的场景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使用它。

从市场上的来看,有些产品非常坚定地在长续航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而有一些则非常清醒而克制地坚持了对于场景化产品的定义。事实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城市通勤来说都会是极好的解决方案,而对长途通行来说都会是一个不可预知性极强的选择。


那么,具备什么样技术指标的才算得上是一辆“可用”的呢?一辆NEDC续航为360公里的,能够让你的日常生活没有顾虑吗?


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打开传送门,了解一下这辆在续航指标上可能还让一些用户心存疑虑的——福特领界EV。在这道传送门里,你能够看到的是一款从硬件和软件维度代表了当前合资品牌水准的产品,从驾驶感、空间感和科技感都具有品质保障的出品。


我们特意找到一位有意向而尚未出手购买的普通用户,跟随他的日常生活轨迹,完成了这次全景式的实证测试,测试的过程和结果也回答了这位用户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些疑问。


首先,来看看这次测试的框架底线:



1.没有安装家庭充电桩(相信曾经与物业斗争过的朋友都能够理解这一点的酸楚);


2.工作地点安装了公共充电桩,但并非专用车位,需要等待或者择机充电;


3.日常购物或者社交地点公共充电设施并非标配,快充与慢充也无法指定;


4.日常通勤距离为30-35公里


5.有孩子的家庭,周末必然有一次课外辅导班的出行,如有机会,会尽可能保证一次郊游,往返距离在80-100公里之间;


6.测试期间全程使用Normal模式驾驶(EV具有Eco、Normal和Power三种驾驶模式),能量回收置于回收效能最轻微的第1档(EV的能量回收设为3档,第1档回收效能最低,第3档回收效能最高但伴有较为明显的拖拽感)。


所谓测试框架底线,需要说明几点:如果第一条和第二条均不满足的朋友,请出门右拐选择一辆燃油车,你应该不是任何一款的用户;对于人均日常通勤不超过10公里的成都来说,30公里的通勤距离已经是远在一般重度用户之上的标准,毕竟三环路的直径也不过16公里,需要每天选择穿城通勤的用户必然是小概率人群;对于喜爱周末在周边出游的人来说,90%的人群一次郊游往返的路程不会超过100公里,就算是到著名的青城山脚下,根据市内出发点的不同,往返距离也就在100-120公里之间,而绝大多数的周末郊游都是在50-80公里这个范围以内完成的。

从以上的设置解读可以看出,测试时我们更倾向于将不利条件放大或者置于中位(比如没有家用充电桩,工作地点和购物点的充电只能择机进行,通勤距离和周末出游距离都远高于平均水平,驾驶模式没有选择Eco模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说明这辆车对于90%的用户来说是完全合格的。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在一个完整测试(生活)周期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需要为这段视频添加一些说明:


01



拿到试驾车时并未满电,因此我们特意将SOC跑到28%,然后选择了一个标准的快充点进行充电,以保证将车辆交于测试者时处于正常的电量水平(此项准备工作并未纳入测试)。经过实测,从28%到80%,这辆EV花了45分钟,随后电压开始显著下降,电量达到90%时我们终止了充电。官方标称的30%-80%的充电时间为33分钟,考虑到标准测试是在充电功率60KW的条件下完成,而实际使用中因为设备条件差异造成该次充电仅为54,由此看来,EV的表述是非常准确而可信的。





02



中我们所看到的第一次充电从49%到95%,是在测试者工作地点附近完成的。不出所料,当天早晨达到之后,他并未在公司楼下的充电位得到停车充电的机会(这是很正常但对于补能不利的日常状态),而是在下班之前,在公司旁边的一个运动场馆的充电位完成了此次充电。该运动场馆也是他与同事下班后偶尔锻炼的场所(频次为每周一次),有一些货运和客运的也选择在此补能,周转率较高。而20分钟完成了从49%到80%的充电(折合续航约111公里),不仅体现出极高的便利性,也印证了官方宣称的“充电10分钟,续航60公里”在实际操作中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03



测试者选择了龙泉山顶的兴趣点作为周末郊游的目的地,往返行程一共97公里,在复合型的行程中录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比如,去程实际路程50公里,续航账面数值消耗71公里,其中包括对能耗较为不利的26公里高速(行驶时速100公里)以及12公里的上山路段。而回程的47公里因为有了13公里的下山路段,续航账面数值消耗总共为42公里,其中包括了29公里的高速(行驶时速100公里)。当天郊游之后,一家人还送孩子去了周末的兴趣班,孩子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里,只花了20分钟便补足了郊游所消耗的续航



04



某天下班后在太古里的朋友聚会,该处停车场只提供慢充服务,两个小时的聚餐时间,仅仅补充了20%的电量(官称,在慢充条件下,两个小时大概能够补充25%的电量,考虑到实验充电7和实际使用中常见的5充电的差异,这个数据还是非常可信的)。


测试结果是,参照一个没有安装家用充电桩的普通家庭完整的一周生活闭环:每天通勤30-35公里,周末有一次往返行程为100公里的外出郊游,每周有一次或购物或运动或社交聚会的非常规安排,其消耗依然未超过300公里,正常情况下,你甚至可以到周末再进行补能。而在中展示的所有充电场所,只需要在一周时间内在任何一个地点有过哪怕一次电能补充,使用上便更加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


这次实证性测试的条件对于EV来讲其实已经是过于苛刻了,不管是日常通勤距离,还是周末郊游,以及家庭充电设备的配备,我们都是按照底线思维进行设置,这意味着只需要其中有一个条件优于本次测试,使用结果都会远远优于测试结果——比如,你有条件安装家用充电桩,所有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而对于EV标称的NEDC 360公里续航,我们也进行了多维度的测试。从综合结果来看,采用Normal驾驶模式,能量回收为1档,中常速行驶情况居多时,分别通过SOC不同的百分比推算,EV的综合续航大致处于320-330公里的水平;而如果快速路的占比提高,时速80公里的路段更多的情况下,EV的综合续航会落到300-320公里之间。


特别针对之前提到过的“不可测”的问题,我们在SOC水平分别处于20%、50%及90%时,都进行了几乎同等距离的高速行驶(行驶时速80-90公里),行驶均为大概50公里。其结果是,在不同SOC水平下,对续航影响较大的高速行驶对于 EV的续航消耗比例基本是一致的,这种优秀的电池管理水平对于用户准确估计并规划自己的行程非常重要。


由于我们并非EV的真实车主,EV提供的最有力的补能保障我们在测试过程中反而无福享受: 

这意味着,随着选择的服务包不同,你还能享受到专属于车主的上门取车充电等等服务,你完全不用担心需要打断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安排去充电,也无需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关注充电设施的状况,毕竟现在派在充电业务上已经打通了全国15万根公共充电桩。


注定是一个场景化的产品,通勤就是最适合它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其产品特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差异化优势也才会更加突出。事实上,续航是否合理,与使用环境和使用习惯高度相关,这一点和燃油车并无不同。而不管盲目堆砌电池数量或者一味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与大幅提升续航都很难建立起单纯的正相关关系,反而会对车辆的动态性能以及系统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毫无疑问,对于EV的产品构建是出于综合考量的结果。事实证明,在安全和平衡的前提下确定的续航指标完全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这种立足于现实需求而非跟风营销热点的产品思维带出的通常都是务实而可靠的产品。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的电动产品序列应该还能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惊喜。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