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没有惊喜的Model Y依然有期待


2019年3月14日,马斯克正式发布Model Y。舞台上,Model S/3/X/Y被摆在了一起,这一刻,特斯拉汽车行业真正重新定义了SEXY。在发布会上,马斯克关于Model Y的介绍仅有短短的10分钟,但做足了铺垫。

2020年3月14日,Model Y正式交付。在过去的一年里,关于Model Y的“尺寸、配置、性能、黑科技”等各种猜想不绝于耳。可当真正看到实车的时候,不少人还是有一点失望的,毕竟期待太多。昨天,跟一名三电工程师聊天,他说这种期待更多是希望Model Y在技术引领上做出更大幅度的跨越,一方面为整个纯电行业打开更多的空间和想象维度,另一方面也为一些跟随者指明方向,可是并没有等到什么真正的惊喜。

其实,没有惊喜可能也正常。的SEXY蓝图早在2015年就规划好了,Model 3和Model Y按照规划是共平台开发,通过与共用尽量多的平台件,来降低Model Y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因此,Model Y可能注定不会有较大程度的工程变革;现在想想,有时候提前交付可能反而意味着一些技术的妥协。

接下来,谈谈我的感受吧,还没拿到实车和更多数据,暂且云评一下,仅供讨论。

1. Model Y真的很大?

马斯克说过,Model Y,being an SUV,is about 10% bigger than ,so will cost about 10% more & have slightly less range for same battery。

我们来看一下实车数据:

Model Y 长4751 mm,比长5.7厘米,1.2% longer;

Model Y宽1921 mm,比宽7.2厘米,3.9% wider;

Model Y高1624 mm,比高18.1厘米,12.5% higher;

Model Y轴距2890 mm,比长1.5厘米,0.5% longer;

Model Y四驱性能长续航整备质量2003kg,比重143kg,7.7% heavier;

Model Y四驱性能长续航56690美元,比贵6000美元,12% more expensive。

估算一下Model Y的体积,参考莲花汽车名义体积的计算方法——Sedan和名义体积的公式如下:

公式中,h为车身高度,b为,w为宽度,l为长度;为了再严谨一点,我在高度h上减去了离地间隙(Model Y的离地间隙比高2.7cm)。

Model Y作为溜背造型,按照Sedan的公式,计算得到Model Y的名义体积是10.693立方米,的名义体积是9.118立方米,17% bigger,看上去还算make sense(与粗略的通过长宽高的乘积来计算体积的结果相近,暂无点云,无法通过数据测量,仅供参考)。

结论是Model Y is 17% bigger than ,bigger than it is thought,而看上去也确实和Model X体积相仿,加上三排7座的配置,不禁让人觉得Model Y的空间溢价很大,单看空间都具备成为爆款的潜质。可事实上,由于Model Y的电池和底盘等要和共平台,所以Model Y在X向空间并没有太多提升空间,仅增加1.5厘米;Z向高度为了更好的视野,会提高座椅H点,导致头部空间的挤压。

看一下Model Y五座和五座的一排和二排头部、腿部、肩部和臀部空间尺寸,一排空间确实增加不大,二排头部和腿部略有提升。不过,放平二排之后的Cargo Volume倒是从的425L提升到了1925L,多3.5倍。

总之呢,Model Y看上去much bigger than 10%,但实际空间需要自己去体验;价格呢,12% more expensive;是否值当,还需要综合考虑续航、配置、舒适性等因素。

2. Model Y真的有黑科技吗?

在过去的一年里,对于Model Y,马斯克提到过“something super special”,“a manufacturing revolution”,“the machine builds the machine”等,加上一些2019年专利信息的公开,引起了行业内外对于Model Y的强烈期待。

其中,部分期待的黑科技包括——

(1)低压电气/电池架构,包括取消12 V蓄电池、线束减少到100米;

(2)先进制造技术,主要是白车身的一体铸造;

(3)自动驾驶,在Model 3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硬件能力。

首先来看看低压电气/电池架构。

Model Y并没有取消12V蓄电池,大概率依然是沿用的45Ah的铅酸,详见Model Y用户手册。

大家期待的大小电池集成方案或者升级48V,没有应用在Model Y上,目前也没有任何下一步的线索。这里所说的取消12V,不是从12V铅酸电池替换成磷酸铁锂或者三元锂电池,也不是简单的把12V和动力大电池包做一个物理集成(如下图);而是真正的采用动力大电池包里面的电芯,通过BMS控制的方式,实现直接输出低压直流电,供低压电器使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纯电具备动力大电池的优势,用马斯克的话说,it doesn’t make sense that electric cars still have lowly 12-volt (usual lead-acid) batteries on board to power the vehicle''s 12-volt systems。

再来看线束减少到100米。

的低压线束实际总长接近2500米,1800多个回路,总重超过30kg,成本高于2700元。这是在功能域架构下优化之后的结果,比传统的CAN电气架构(/X)已经节省了很多长度、回路、重量和成本。事实上,如果说/X只是实现了动力系统的电气化,那么才真正开始慢慢实现电气架构的创新。

Model Y的新线束架构猜想源于下面这个专利,符合马斯克说的“95% less wiring than ”。如图,112为线束主干,分成多段。184为线束的分支,分成多段,为柔性电路板。186是连接到用电设备的插件,112A和112B以不同结构型式的190连接起来,112和184以不同结构型式的190连接起来。这种FPC(柔性打印电路板)排线结构最大的好处是更容易被机器人操作,实现“the machine builds the machine”,至于对轻量化、回路数量、电阻损耗的积极作用,还需进一步量化。

目前,由于没有拆车,无法百分百确定Model Y是否采用了这种集成柔性电路板。但是,从Model Y的车内Z向空间大小、地板形态和机舱局部来看,并没有FPC主干线的痕迹。此外,考虑到集成柔性电路板的综合成本、连接器的开发难度(所有控制器和电器都需要连接器)、试验标准、试验机构、测试设备、供应商资源等很多因素,大概率Model Y并没有完全采用这种全新的线束架构。此外,截至目前,马斯克和知名FPC供应商们,也并没有一些关于整车用集成柔性电路板的信息释放出来。

其次是一体铸造白车身。

Model Y的一体铸造白车身猜想也是源于一个专利“车架的多向一体成型铸造机和相关铸造方法”。该专利是通过一台多向压铸机,包括一个具有车辆覆盖件的模具,以及几个可以相对于覆盖件模具平移的凸压模具实现。此类凸压模具会分别移动至铸造机中央的铸造区,负责不同部件的铸造,在一台机器上完成绝大部分的铸造工作。这个想法很“疯狂”,疯狂到不可能实现。这里不说多难了,先看Model Y真正做了什么。

今年2月份,官方发布了一张Model Y的细节图(左图),后轮罩部分明显是压铸铝的结构特点,这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难道一体压铸实现了?后来,经过很多专业人士的分析,Model Y可能最多只采用了三个压铸件,分别是后下车体总成和左右前减震塔总成。其中,前后减震塔总成采用压铸铝,已经非常成熟,绝大部分BBA车型都会采用,部分中高端国产品牌也会采用,完全是成本的问题。至于,径长接近1500mm的后下车体总成,采用一体铝铸造,需要4000吨以上压机,虽然尺寸的问题不大,但作为一个重要的结构件,真正实现薄壁化(不过分冗余的轻量化)和足够力学性能是有一定挑战的。总之,Model Y的白车身技术并没有采用过多一体铸造的工艺;整体上,无论是压铸单件的制造,还是铸件与其他部件的连接,难度不是特别大。

多说一点,之所以这么做,显然也不是为了噱头,当然也不是为了轻量化(压铸铝的厚度会高于铝板金),真正目的是为了减少零部件、模具和连接点的数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综合成本的降低。因此,整的一体铸造是不存在的,但70 in 1是真的。的70个铝板如下图。这里插一个故事,美国蒙罗联合公司创始人兼CEO花费了6600个小时,对进行逆向拆解得出的结论之一:上的失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采用钢铝混合的装配非常复杂,工人需要手动对齐缝隙。零件的增多导致了制造成本上升;不过有趣的是,马斯克已经把Model 3白车身工程师开除了。而Model Y,70 in 1的想法,可能是用一个错误弥补另外一个错误。

另外,这个埋个伏笔,约360kg,你们猜Model Y的多重?(Model Y2003kg,比重143kg,考虑到、电池、电机、内外饰造型、座椅、开闭件方案等沿用,其实可以大致推算出Model Y的重量,没有比想象中的轻。)

最后是自动驾驶。

笔者非自动驾驶专业,这个部分有点写不动,只说一下配置,因为不少人期待Model Y在自动驾驶硬件方面有大幅度的变化。事实上,Model Y和提供同样的Autopilot软硬件,价格56000RMB,Model Y并没有升级版的硬件,与一样,八个摄像头(下图1、3、4、5),十二个超声波(下图2),一个毫米波雷达(下图6);当然最重要是娱乐和自动驾驶控制器Hardware 3.0(内置自研的 Full Self-Driving,FSD芯片)。总之,在自动驾驶方面,整体上Model Y没有更多特别的提升。

插播一个新闻,3月19日,Navigant Research发布最新自动驾驶竞争力榜单。2020年,唯一上榜的中国公司百度Apollo排名再次跃升,首次挺进NR报告国际自动驾驶第一梯队“领导者”中。第一梯队里还有Waymo、Cruise以及 Ford Autonomous Vehicle三家公司。而排在十名开外。当然,马斯克不会care这种榜单,这种榜单也丝毫不会影响迎接其第一个100万辆电动车下线的辉煌时刻。

小结:

1. 粗略看下来,Model Y像是一款 Plus,但算不算bigger than bigger就见仁见智了。虽然没什么惊喜,但还是期待开一开、拆一拆、测一测。这里再多说一点,现在我真正好奇的是Model Y的能耗,Model Y和四驱长续航分别是508km和518km,差距不到2%。从重量增加、风阻增大、电池&电机共平台等角度看,理论上差距不止2%。当然,热泵空调勉强算是新技术,但目前看热泵是为了降低能耗而增加的唯一硬件,可实质上热泵的贡献并没有那么大,尤其是在比较寒冷的地区。因此,Model Y还有没有其他黑科技,还不能完全下结论。当然,也不排除Model Y电池放电区间更大的可能。期待进一步的实测。

2. 此外,发展到现在,电动汽车技术趋于同质化。建立了真正属于的新技术标准——“低能耗、长续航、大空间、智能系统、自动驾驶、甚至造型”。BBA及其他新势力开始慢慢跟上新的标准,当然,也许BBA会重新定义的豪华,显然还没有,这也不是的追求。多说一点,以小鹏P7为例,大家已经认同和学会了如何造一辆很好的,也发现技术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小鹏P7的706km是否真正领先,暂不讨论,起码在一个方向和起跑线了,而且局部还有超越)。但是,问题来了,在技术甚至造型趋同的情况下,新来的怎么赢?

作者简介:周卫东,中科院大学材料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轻量化领域,包括整车轻量化路线制定、轻量化项目开发和重量管理等。

图|周卫东 网络及相关截图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