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200人试用,宝马又一次用行动领先奔驰和奥迪了

吉利最近与美国Momentum Dynamics公司合作研发汽车无线充电,注意此,不是车内给手机的,而是为电动车提供的


我想你肯定也有诧异:对吼,手机无线充都铺天盖地了,为何到现在还没有?



其实早就有了


作为新能源界的大头,特斯拉早在2016年就给自家的Model S推出一套专属系统,该充电设备被设计成类似扫地机器人的模样,16kg自重似乎带走很方便,不过往后并没有推开市场,原因是充电速度实在远不及自家的充电桩。



奥迪在2017年巴塞罗那的全球品牌峰会上推出全新A8,同时也带来插电混动版的A8,而自家研发已久的技术也应用到上面,充电功率能达3.6kW,同样充电也比较小,比自家提供的7.2kW充电器少了一半,不过A8不是一个走量的车型,所以带的插电混动版A8 e-tron quattro并没有推开市场,后面也没有该技术发展的消息了。



奔驰2019年也推出首个系统,只是新技术还在初级阶段。在这一领域,最早应该当属我们国内的比亚迪,2005年就申请了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2014年就卖给美国犹他大学一台装配有WAVE垫的巴士。



其他还有:


2012年,沃尔沃利用道路电缆进行,但时速必须超过60km/h;

2014年,日本启用了魔方混合动力巴士;

2015年,中兴开发出无线供电系统;

2019年,绿驰与有感科技就达成合作,绿驰M500将搭载技术。



虽然各位都研发许久,但以上并没有任何一家成功在乘用车落地,而宝马或许是第一个“落地”企业。


技术在近几年的大型车展宣传已久,去年终于在美国加州开始试用,为200名拥有封闭车库的车主提供了530e iPerformance的插混车型,这些车型都配上模块。



对充电要求还很高,特别是停车时车载模块和充电模块的停车误差要求,纵向偏离不得高于7cm,横向偏离不得高于14cm,也就意味着你有超高的停车技术,不然还不一定能充到电。



这套的转化率能有85%,给530e iPerformance三个小时就可以把电充满,虽然200位车主规模不算大,但总算看到初步落地了。


为何发展这么缓慢?


一项技术的发展需要有规则来圈定,就像是手机充电口在没有规则圈定前,不同规格的充电口多到数不过来,经过这么多年的规划协调,目前市面上的手机充电接口也才相对统一,主流的充电口就是安卓Micro-USB、TYPE-C和苹果Lightning这三种。


也一样,2014年SAE(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已经针对出台标准J2954,而国际标准组织IEC也针对地面端制定标准IEC 61980。


当然还有像、华为、高通等等这类技术性企业加入制定标准,也有机会成为领域标准的制定者,也就是说太多规则无法统一,导致技术后期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展开,所以才搁置了一段时间。



其中有一家走在行业最前沿的企业,它叫WiTricity,去年与高通Halo一直在争夺标准,WiTricity索性直接收购高通Halo来争取最大的制定权。所以谁争夺到了,未来自家的业务发展肯定是利好的,总的来说,实际制约最大的不是技术瓶颈,而是规则以及企业之间的利益竞争。



来说,有什么优势?


优势一:占地面积小,公安部此前已经统计出目前车桩比例为3:1,而从目前使用的情况来看,车和桩的最佳匹配比例应该是2:1或是2.5:1。


跟手机一样,只是一套利用磁感应原理,利用两组线圈之间的磁场耦合就能把能量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传输,说了这个复杂的原理只是想告诉大家,它的体积和占用面积比传统的充电桩要小很多,意味一个充电站,可以布局相比传统充电桩更多的充电设备,解决了车和桩最佳匹配问题,消费者充电也更方便。



而且可采取分散布局的安装方式,可以减少电网的压力,也无需让去固定的场所充电,自由度更高。

优势二:安全性更高,相比我们去操作使用有线充电桩,无接触的操作来说显然更安全。而本身的工作原理来说,隔空输送电能显然相比有线充电来说,漏电情况减少许多,特别是在雨天天气。



优势三:后期维护成本低,铺设设备,目前也只在地面铺设底座,安装方便,维护地方也只是表面的材料保护,不用像充电桩一般要考虑更耐用、成本高的原材料以及防晒防破坏设施搭建。


面临的挑战,不比优势少


一是跟手机一样,速度要挑战有线充电的,那目前还很鸡肋。比如加州这次试点,无线设备充电仅有3.2kW,还不到普通家庭慢充的一半,当然对于PHEV车型来说,够用了,但对于纯来说,真还不如自己去找个充电桩方便,技术局限性还是太高。



二是本身成本比较高,电王快充的总经理蒋中为称“我们有技术储备,现在的技术难度并不算难,但是产品的成本太高,我们不做”。



跟他相同的看法其实不在少数,一套普通的价值好几万,相比现有的充电桩昂贵不少,而且加装,无疑加大用户购车成本,在需求量不大的现在,的确少有充电公司和车企愿意大面积投资。



三是停车误差考验停车人的技术,目前技术还在依赖一个最精准的重合式操作,地面系统才能跟车载通路实现充电,但这种高精度的控车,我想或许不该是人为去控制,还是需依靠的智能化配置。



说到底,技术瓶颈还很高,可以认为目前相对成熟的标志,应该离不开高充电、充电效率以及充电停车便利性。


所以有办法了吗?


解决这一问题的,还得说说开头提到的与美国的Momentum Dynamics公司联合研发了为大设备,虽未公布具体,但业内人士称超过普通慢充绰绰有余,甚至未来接近快充的标准也是正常,难度只是安全性和成本的再考量,而充电效率方面,前面提到的都能到85%,相信这套也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而停车便利性,目前现有泊车技术已经可以支撑,但泊车精度上需要再升级。CEVT这套最新款传感器的自动泊车系统,与Momentum Dynamics提供的充电垫可以实现实时精确校准,精度看起来没问题,因为原理相当于我们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没电的时候自己会跑去相应的充电设备充电,这套自动泊车原理相同,可以说初步解决了这两个痛点。



至于成本,我想用户未来也无需担心,这也是车企该去衡量和权衡的事情,我认为高于传统充电桩的用电成本,相比用户可以享受到更便利的充电服务,只要不是特别过分,也能让人接受。


写在最后


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追上燃油车,也有人认为的充电速度跟上燃油车,就能追上燃油车加油速度。能完成改变的,未来肯定是移动式充电(边走边充,公路)的全面使用,而它最需要的是现在的成熟。



但可预见的挑战实在太多,换句话说,标准化、规模化、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要把有线充电取而代之,这段路还要走很久。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相关摘要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