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车
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2146
易车讯 在小鹏汽车举办的AI智驾技术发布会上,CEO何小鹏宣布AI天玑XOS 5.2.0将全球推送,“全国都好用”的XNGP智驾系统取消对高精地图的依赖,不限城市、路线、路况,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应用,同时小鹏CEO何小鹏也宣布XNGP此次全面升级,已经从全国都能开正式迈向全国都好用的阶段。
除此之外,AI天玑XOS 5.2.0带来72项新功能和412项优化功能,该系统利用端到端大模型能力,实现更稳定和快速的OTA更新。
在发布会结束之后,针对天玑系统、智驾以及AI等问题,易车受邀采访了小鹏汽车董事长 CEO何小鹏、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李力耘。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李力耘
以下为采访实录:
媒体:智驾现在对于小鹏销量上的加持到底有多大?有多少用户选择了智驾车型?使用程度是怎样的?智驾真的能成为一家车企的护城河吗?
何小鹏:现在对智驾的疑惑,和5年前对新能源的态度非常相似。2019年,很多人不敢说新能源有怎样的未来。我本来预测2025年汽油车的销量会快速下行,但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比我预料的还要快,今年已经初步看到成效。
话题回到智驾,我认为智驾比新能源有更大的可能性,因为新能源在中国和在全球不一样。比如德国,德国为什么没有混动?第一,德国人追求ESG;第二他们主要在城外开,速度150-200的都有,所以不是纯电完全不行,他们觉得混动效果太差。换一个角度,新能源在中国的渗透程度,是受政策、投资、创业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一切都有做到换道。我认为,真正的换道一定是AI。今年有好几位互联网圈的大咖对我说,为什么你十年前就觉得AI智驾是对的——他们今年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智驾的关键点一定会很快到来,现在处于变化的起点,过去12个月,小鹏越高阶的车,智驾比例越高。我们相信,AI是很重要的护城河,是很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有价值的数据,来自中国,来自全球。如果是20万级别的车,甚至更便宜的车,都能够把这个数据做好。有10万、100万和有1亿的数据,差别非常大。我相信不用5年,只需要3、4年,大家都会认为智驾会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非常坚信。
媒体:端到端大模型上车以后,为用户带来的切实感受,究竟有什么不同?
何小鹏:我向力耘提的目标,到明年下半年,要能够用现在的车(Max 版本),能够OTA升级到国外Waymo的水准。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平均一天开70公里的路,开一个星期只用接管一两次。这种体验会是颠覆性的,和现在的驾驶体验完全不同。我觉得这已经不再遥远,18个月内甚至更短就能实现。
虽然这会很有压力,但你想象一下,我们小时候看到的车都是人在开,但三、四年或五年后,开车的人、握方向盘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在车里面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现在开启智驾之后,别人不知道你在智驾,但以后他们会知道,我们将在今年某个阶段,所有改款都会加入这个功能,因为我是智驾,所以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媒体:小鹏是首个将AI技术应用到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企业,在做其他方面的科技产品,其他汽车企业最近也发布了一些芯片、操作技能、智能座舱等技术和产品,现在汽车企业的边界在哪里?或者汽车的方向走向何方?
何小鹏:每一家汽车公司都不一样,我不能代表其他企业,只说自己的感受吧。有几个变化,第一就是在AI时代,从原来以集成研发为核心,变得越来越难,只是把软件、算法做集成可行性越来越低,必须做全自研,做从硬件到软件全流程自主研发。第二,在这种趋势下,要注重汽车运营能力,很多友商都走在这条路上,但也有很多友商仍然在过去的道路上。我觉得在这个全新的道路上,只要想急需活下来的,就要站起来。
媒体:之前您剧透过,小鹏即将全球都能开。我想问,全球都能开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小鹏怎么解决?
何小鹏:全球都能开首先要具备硬件条件,其他要符合政策法规,再次要满足当地客户需求,而不同国家的用户需求差别很大。
媒体:从全国都能开到全国都好开,我们需要做的最多、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何小鹏:到全国都好开有很多事情要做,整个架构模式要改、逻辑要变,视觉感知处理的方式和数据量也要变,对算力的要求也要调整,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以前更像L4的东西,很高端的激光雷达,所以视觉就很简单,很清晰的上帝视野,极其好,指挥我开,这些东西全部没有问题。我觉得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李力耘:全国都能开需要做到什么?不限路况,不限道路,不限场景。首先是整个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在那几个有高精覆盖的城市,更像L4的逻辑,对世界的理解相对好更好。现在呢,就像一个更有智慧的人,但是要去陌生的地方,我们已经测了765万公里,做了很多必要的验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了以拥抱端到端AI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到2025年底我们的车都具备类似Waymo的体验铺平了道路。
何小鹏: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端到端最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成长速度很快,能够不管场景、不管环境、不管用户讲什么语言——以前这是靠规则——现在我们为什么痛苦?因为我们在拆以前的桥,同时在搭新的桥,又要能够检测它的安全体系,又要能够保证它的质量,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媒体: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端到端一旦搭建完成,接下来更多是数据积累的问题?
李力耘:我觉得数据的积累属于基础,更重要的是,你要具备高效的、有质量的挖掘数据和清晰、标注数据,让它有效转起来的能力,有效解决你需要解决的场景。
何小鹏:我觉得这个太技术了,有两个地方你们千万不要信:第一个,有人说他在网上看了一个什么模型,或者谁做了一个模型,就可以来做自动驾驶,千万别信;第二个,他说自己有很多车,所以他就有很多数据,千万不要相信。
媒体:我有两个问题,你提到切换到端到端,有好多东西要扔到垃圾堆里,这是否意味着,这次切换会成为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那些积累不太够的友商,有没有可能凭借自己激进大胆的方案对小鹏进行赶超?对此小鹏有哪些优势?第二个问题,之前国内的端到端都是两段式三段式,我们在统一性方面有没有新的进展?
何小鹏:以前没做过端到端的人,只靠一个模型根本搞不定。从算力到OS到模型到数据到地图到仿真到标定再到工程,这一系列的事情不经历过根本搞不定。而且还需要资金和人力。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案例,去年芯片荒,很多企业买不到,但后来很多芯片都退了,因为不会用,连算力都用不了,有很多芯片也用不起来,这是最基础的事情。
过一段时间,我们会有一个很有趣的发布会,讲一讲端到端的几步曲。今年5月,我们第一个发布了端到端,有几个步骤,能不能跳跃,为什么第一步然后第二步的逻辑,我们以后都会和大家分享。你会看到,没有任何的经验,直接跳到第一步或者到第二步,会发现无数的安全事故,无数的体验不知道该怎么博弈,怎么从A点到B点等等很多很多。这里举个例子,要建一座楼,以前是五层楼,能不能把它地基调整一下,增加一些内容,比如自动驾驶第一站把NGP搞定,将原来的五层楼直接改成七层楼,这可能吗?这不可能。想跳跃式发展,大部分楼层会出问题,我们为什么逐步渐进,不是说以前的工作全部白做了,可能有25%到30%的工作白做,但75%-80%的工作都有用。楼要一层一层搭,想跳跃式发展或许有可能,但风险会极高。
媒体:我们对安全的重视,小鹏在推送之前做了2595个城市的实车验证。我们下一阶段要出海,在面临道路数量级几何级增长的情况下,以及有端到端很强技术范式的情况下,我们还会去做实车验证的工作吗?还会继续推进它吗?即在端到端技术范式下,我们要怎么保证智驾的安全,要怎么做兜底?激光雷达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离不开的层面吗?
李力耘:实车验证永远不会省略,但是由于我们端到端AI智驾能力增强,我们会更有信心做得更加有针对性,更加高效。这是伴随着能力增长实现的。至于第二个问题,小鹏也说了下一步。
何小鹏:这个达成还挺复杂的,有一套技术,有一套成本,有一套能力的逻辑才能做到。
打开易车App,搜索“新能源极限续航榜”,获取最新测试数据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