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人汽」华为汽车“特战”结束,转入大兵团正规战

  • 作者: 人汽
  • 2024-05-27 16:41
  • 699

图片

作者:谢人杰

北京车展期间和之后,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没怎么露面。果然4月30日华为内部发了文件,宣布余卸任终端BG CEO,转任董事长,CEO由原终端BG COO何刚接任。去年9月,余被免去车BU CEO,保留车BU董事长职位,由前光线产品线总裁靳玉志接任。


人事调整是转入正规战的标志

而车展前的新品发布会,就由靳玉志发布。连续动作无疑表明,余离开业务第一线,转为二线。余虽然暂时没资格候任“轮值董事长”,但只要他保留华为“常董”,就不能说被冷落,只表明华为汽车业务开拓阶段结束,需要以盈利为核心进行深入的业务架构调整。

图片

这里面要厘清一下车BU在华为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按照一般的理解,BU(业务单元)地位从属于BD(事业部),而BD低于BG(业务群)。但在华为体系中,车BU的级别不好说,算是新锐增量业务,是华为资源投入的重点,对董事会负责,其实是独立于三大BG(运营商BG、终端BG、企业BG)的存在。

汽车业务之所以归类为BU,其基本思想是从市场需求出发,临时拉起一支队伍,从各大BG中抽调了很多研发力量和业务子线。一开始打拼的方式,是特种作战模式,抽的也都是精兵强将,力图在短时间内突破。

现在这个任务完成了,因此有必要转变为按照专业逻辑划分,决定产品架构。这就是车BU一系列调整的基础逻辑。“特战”结束了,转为大兵团正规战。

图片

转换的标志,一个是这条业务线的高管人事更迭,另一个则是业务模式本身的调整。


局面打开了

一些舆论,也包括小道消息称,华为内部现在不大“看重”智选车、HI模式和零部件供应模式之间的区别。

如果从研发资源复用的角度,区别的确没有外界看起来那么大。这三种模式,划分标准基本是华为介入的深度。对于一线研产团队而言,作为技术供方,面对的是技术方案供求关系,也就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不管什么方案,在“交付环节”确实没啥区别。对于合作的车企而言,对三种模式的区别,感知更明显一些。

图片

车BU整体来看,这些业务的区别仍然存在。但是,舆论观察的有一定道理,余承东也说过,华为只有精力搞“四个样板间”(所谓的“四界”),智选车模式不会拓展了。因为团队接活的能力已经接近饱和。在华为深度介入下,智选车模式确实非常挤占一线业务资源,华为要派出相关团队驻场办公,而且还不是短时间,以至于和其他交付需求冲突。

车BU销售部总裁迟林春也有“活干不过来”的言论。

华为车BU的扭亏转盈节点,从2025年提前到2024年完成,就是源于局面的打开。但是这3年多投入积累成本,完全收回还得等两年。智选车业务,特别是问界,相当于华为当初在欧洲开拓无线业务时,率先与一家小企业合作的套路一样。

图片

2023年,华为称智能部件交付逾300万套。如果按照“整体解决方案”标准,肯定没那么多。就是智选车+HI交付产品的总和,应该在40万辆的级别。

迟林春表示,目前三大央企、三大地方国企、四大民企和一些新势力,都用华为方案。今年搭载华为完整智驾解决方案的产品,将超过50万辆。他说过这些话之后,一些跨国品牌也与华为签订了合作协议。虽然没有明言,合作大概率将暂时限定在中国市场。


产品线和业务线同时调整

无论余承东,还是迟春林,都暗示智选车合作伙伴不会再扩张。HI模式现在做得不顺利,体现在合作车企用了华为的方案后,销量没有太大提升,成本倒是上去了。这不能说是华为介入的力度不足造成的。因为“四界”里面,现在也就是问界打开局面了,其他“三界”,不是低速爬坡,就是刚刚起步。

因此有必要对业务进行整合,对外撤掉业务模式的藩篱。具体做法,就是推出技术品牌,弱化业务模式本身。这一点,所涉舆论猜测是很有道理的。

图片

车BU业务,根据专业划分为五个领域:智舱、智驾、音响、车载光领域、云服务。其中后两者,属于从ICT业务积累得到。

北京车展前,华为将智舱升级为“鸿蒙智行”,而智驾领域则命名为“华为乾崑”(包含乾崑ADS、乾崑车控、乾崑车云、乾崑音响)。

车BU的业务改组,在去年底就变得明显。有人说独立,有人说拆分,更可能的是,两者都有。

为了让客户在华为战略上放心,光是对外发誓和内部演戏看,已经不够了。大的实体之间竞争,只看能力,不看愿望。华为有必要采取实际步骤,与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这就是去年11月25日,华为与长安牵头成立的“引望”。当时双方约定6个月内签署最终交易文件。2024年1月16日,“引望”注册。而4月30日,长安汽车发公告称,“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签署最终文件。

图片

谈判大概率增加了复杂性,要么是利益分割问题,要么引入了新的谈判方。华为肯定在积极游说一汽和东风参股引望,没准儿还有大众或奥迪等跨国品牌。

在这个合资体系下,华为希望快速提升交付规模,而不是人为区隔团队和业务模式。走业务模式和产品线的精简,是必然的。核心目的就是盈利,这一规划应该来自华为董事会。今明两年车BU的一切运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转。


产品组合做加法

产品层面,光做减法不行。因为想走量,现有智驾方案成本有点高,只能部署在中高端整车产品上。应该允许客户采用子系统或者零部件,这就是推出技术品牌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技术品牌下,陈列了货架产品套餐。在五大领域的12个技术分支下,可以实现数百种组合。

除了标准套餐,新增的十几款新产品也大大丰富了产品组合(中低成本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单独采购车控系统)。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定义自己的套餐,甚至单项采购也是被允许的。

图片

产品组合的加法,有助于拉升交付量。这么做当然有代价,华为放弃了主机厂将华为解决方案作为产品护城河的野望,反正过去也实现得不好。大规模铺货不可避免带来不同品牌的技术方案同质化。

不过这主要是主机厂应该操心的事,主机厂需要将品牌故事的重点放在其他章节,而非试图依靠华为方案,就能修成“金身”。从长远来看,华为方案,哪怕是全交通,不过是主流产品竞争的入场券。就像有点出息的品牌,不会将博世的子系统或者解决方案作为整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对手也有。

华为汽车业务调整,基于一种基本的判断,即小品牌生存空间将变窄,市场出清速度加快。联合选定的大客户做长期资本和业务捆绑,有利于生存。

标签: 华为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