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中国电车狂欢是“孤独自嗨”还是 “致胜好戏”

近日,我们就苹果造车梦碎以及奔驰等品牌暂缓电动车计划,带来相关大咖谈报道,得出海外品牌“冷处理”电动化进程的背后,是利益营收与电动化未来并不明朗的结论。那么,在此背景之下,电动化已然步入高速增长期的中国品牌又将何去何从,中国汽车又能否成为欧美汽车的“电动替代品”呢?

下面,《一品汽车》将继续携手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车质网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张炤虎、车问网总经理修宇以及环球时报记者丁雅栀带来大咖谈系列报道,一探电动车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回顾上篇策划,戳此链接)

中国深化电动化进程 是自嗨还是狂欢好戏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口新能源汽车120.3万辆,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力军。同时,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2023年累计销售1459.6万辆,同比增长24.1%,年度市场份额达到56%,比上年上升6.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达80.6%。

从数据不难看出,海外品牌在新能源层面的表现远逊于中国品牌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欧美车企纷纷冷处理电动化进程的当下,中国品牌持续深化电动化转型的进程又是否是一场网友口中的“孤独自嗨”呢?

中国、欧盟以及美国电动车出口数据对比

对此,崔东树表示:“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强有力的支柱产业,而长久以来,受制于核心技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一直有赖于国外汽车,各种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当下电动汽车成为我国一个优势产业,可以很好的实现弯道超车。”

无独有偶,张炤虎同样表示:“电动化与智能化是决定未来汽车高度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欧美仍在大量使用信用卡和现金消费的当下,中国已经实现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证明中国在科技技术层面有着领先于欧美市场的优势,正如中国的手机厂商用技术打破海外壁垒一般,中国车企想要走向世界,便需要在电动化进程层面坚定不移的推进。”

在《一品汽车》看来,尽管电动化全球化的未来仍存在诸多争议,但从政策决议以及中国品牌的态度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势不可挡,比亚迪、华为、吉利以及长安等品牌势必将新的洪流中提升影响力。

遵循三大策略 中国品牌“上岸”或成完美平替

通过全方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和海外市场的汽车生态,目前已几乎被划分成了两个独立存在。一边忙着烧钱抢份额,另一边则在盈利数钱数个不停。对此,张炤虎表示:“在成熟的欧美市场里,品牌市场格局一直稳定,因此其电动车业务亏损的最大原因,在于产业化落地问题。只有电动车产业链在欧美完成落地,才有低成本商品的输出。否则,欧美车企只能放缓电动化、发展混动车。”

而在欧美品牌无法进行产业化落地之际,行业有声音认为中国品牌便是完美替代者。有媒体评论认为:“中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德法选择入队跟进,这当中有竞争,有合作者,有狩猎者,亦有躺在ICU里面的,而反向合资潮便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谈及此处,崔东树提到:“欧美车企暂缓电动车研发的背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狩猎,其背后有着阴谋论的成分体现。抱团取暖一方面能够节流开支,一方面倒逼欧美政府出台政策遏制中国品牌出口。简而言之,欧美车企有资金实力,大可在中国车企内卷风潮之后再度入局,届时中国品牌的金字塔形态已然出现,而真正能够站在全球顶尖行列的或许只有三家品牌,或者更少。”

在欧美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遏制中国品牌出海之际,对于中国车企如何打赢全球新能源战役的话题,各位行业大咖同样献言献策,总结出以下三点:

资金回流:无论是中国车企还是欧美豪强,均认可造纯电车是极为“烧钱”的行为,造一辆亏一辆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之下,各家品牌更要聚焦资金流,如何以更好的故事和前景打动资本市场,如何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背靠大树好乘凉,绝对是关键所在,对此大可以借鉴小鹏大众的合资方式,也可以聚焦吉利携众多子品牌纷纷赴美上市的布局,总而言之,钱是决定新能源产业布局的关键。

人才储备:技术的储备背后依旧是一场人才争夺战,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就有1400名华裔科学家回到中国工作,2022-2023年这一数据还在持续增加,据悉,过去几年,有250万顶尖人才陆陆续续回到中国发展,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前景和希望。而这些人才便是中国车企把握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所在,如果真正能以人才技术研发实现充电比加油更便捷安全,那么中国电动车雄踞全球冠军也就在不远的将来。

品牌自信:不再盲目崇拜海外产品与体验是近些年的重要消费特征之一,今年1月,彭博社曾发文感叹"由于中国游客的缺席,世界旅游业已经出现了1290亿美元的损失"。我们看到,更多的国人开始用心感受中国景点的创新,在汽车消费层面同样如此。基于此,中国品牌与中国消费者更需要有自信,在三电、智能化甚至自动化层面,中国品牌已经真正实现了“遥遥领先”,盲目的崇洋媚外妄自菲薄,或许才是中国车在海外市场始终抬不起头的关键所在。

写在最后:

当欧美车企纷纷暂缓电动化进程,属于中国车企的新机会已经出现,但福兮祸所依,更大的挑战同步来到。面对欧美政府的保护性政策,或许各家中国车企可以在出口层面统一战线,以统一且有效的方式打开欧美核心市场。

放眼未来,相信还会有很多声音认为,中国发力纯电汽车是一场“孤独自嗨”,但我们更愿意笃信中国品牌即将在全球上演“拿手好戏”。我们也期待,后续能够有更多的保护性政策出台,护航中国汽车品牌的出口进程更加顺利。

标签: 电车 致胜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