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摧城拔寨有功,封狼居胥无名”!你真了解主流车企吗?

当车企之间竞争加剧,“内卷”一词几乎成了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是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当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风口而“势头正盛”,总会有过激言辞将市场割裂成“派系”论,甚至会出现“饭圈”特质而衍生出对立情绪。这一点在自主与合资之间尤其明显。

的确,新能源车让中国消费者首次领悟到“原来汽车还可以这样!”。此间是新能源供应链的成熟和高品质,也是不同能源驱动形式带来的拓展性体验,才会让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飞猛进。以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今年我国很可能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推高至850万辆,达到新的里程碑。 

但是,当一个新兴市场走出暴风眼开始摧城拔寨持续扩容,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两点:其一是缘何发展如此之快?其二是当中还有哪些隐忧……

高发展,源于高起点

 发展之快,归根结底是好的,但我们也不能忘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如日中天”是怎么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北京吉普正式落地,开启了我国合资时代的序幕。此后的几十年,各大海外主流品牌纷纷在国内落地合资工厂,其中不乏大众、丰田、日产、现代以及标雪等国际一线大牌,主流车企相互之间形成了规模化矩阵。

 有一说一,中国的汽车市场是广袤且巨大的,进入21世纪后,除了从2018年到2021年之间出现三年负增长之外,中国汽车市场始终以高歌猛进之姿正向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在此背后,是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的客观事实。 

诚然,“全球最大市场”本身是一种光环,而“全球最卷市场”仅是一种形态。后者让消费者体验到价格内卷、品质内卷带来的真正实惠,但前者是成就后者的前提。 

比如主流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以海外百年造车底蕴为中国汽车市场划出一道得以快速学习成长的车辙,并彻底推动了国内汽车产业链升级;比如带来了极为先进的生产制造理念,尤其是产品的均质化和一致性,直接正面影响了我国汽车乃至工业化发展道路;再比如主流品牌基于规模优势,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研发端、生产制造端人才,从而薪火相传造就了当下的盛世格局。 

细化来看,根据国别来判断汽车的“调性”也未尝不可。欧洲作为汽车工业发源地,给了内燃机汽车一套完美的定义;北美利用流水线作业,让汽车以低廉价格走进千家万户;日本通过精益化生产理念,将汽车的生产制造推向全新高度;而我们基于电网优势,将汽车赋予能源战略属性,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国情化道路。

一言以蔽之,各自有各自的成就与使命,倘若忽视这些历史遗留的客观事实,仅按照市场份额去甄别孰优孰劣及发展趋势颇显武断。此外就市场认可度而言,主流车企依旧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产销量并未出现严重下降。 

全球来看,丰田上半年销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位居全球第一,大众、现代起亚、斯特兰蒂斯紧随其后。再看国内今年的1-10月厂商零售销量排行,广汽丰田第六,一汽丰田第八。即便细化到具体车型,紧凑型轿车销冠依旧是日产轩逸、A+级轿车销冠依旧是大众速腾、中型轿车销冠依旧是广汽丰田凯美瑞。 

“稳”不是落后,傲慢才是

 主流品牌的着力点在于过去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堆砌出的技术优势,而技术与软硬件配套相辅相成,所以其产业链端的完备和雄厚是难以想象的。

 百米之墙,焉能土垒。汽车作为重要的出行工具,未来会走向何种形式目前尚未可知。但有一点足以确定——当下我国的新能源转型之路并没有走远,距离首个传统车企全面转型新能源的案例出现至今不过才2年,距离新势力品牌出现至今甚至不过十年。

 或许新颖的技术论调吸睛异常,但也存在诸多隐忧。例子并不难找,去年的小牛汽车还未获得生产资质就已召开发布会预售,最终掣肘于资质无法交付黯然离场;今年威马汽车官宣倒闭,CEO远走海外。这些是实打实的既得利益主义,对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并无助力。 

而主流车企奉行的却是“长期主义”,无论在宣发端、技术端或是产品端。比如现阶段被奉为“真理”的800V高压平台,即便算上保时捷这种大厂的Taycan,目前尚未有人真正保有一台800V量产车型至5年或更久,假以时日其线束老化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是否存在尚无法证伪。

相应地,主流品牌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推陈出新,并非原地观望毫无作为。今年广州车展丰田普拉多皇冠这种旗舰级车型开始搭载2.4T全新混动四驱,“旗舰”+“掺电”的动作反而能映衬出全球第一大厂参与变革的决心和力度,第九代凯美瑞作为销冠车型,也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装备方面悉数升级,这也是应对市场“内卷”之后的具象化表态。

笔者看来,丰田同样在积极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其在广州车展上展示的多能源方案分明是应对未来持续变革环境下的技术冗余。 

所以大可将主流品牌更新迭代动作中的“稳”理解成“深刻的务实”,一种深刻理解“转型并非一夕之功,道阻且长”之后的务实。 

所谓竞争,并非有我无他,而是车企之间以良性竞争为相互制衡工具,通过技术、产品定位的不同而为消费者给出的差异化选项,助推行业整体向前。如果说各方新能源车企是新能源技术路线上的开拓者,便不妨说主流车企是相关技术的实践者与夯实者,二者在努力的目标上完全统一,根本无需对立。

总结:

 林林总总下,无论是生产理念的提高、制造水平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拓容或是对汽车产业正向发展的影响力,主流车企不仅功不可没,反而还在以自身为标靶,鞭策中国汽车品牌向更好、更精的方向发展。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