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汽湃观察 | 从汽车到手机,还是从手机到汽车?

  • 作者: 汽湃
  • 2023-10-26 17:59
  • 1226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步伐加速,人们也发现,如今的汽车不再是单纯的“机械”,在“新四化”的浪潮之下,汽车开始越来越像“电子产品”,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下滑,被许多人认为是“没有未来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又同比下降了11%,市场依旧保持低迷状态。即便是iPhone 15这样的行业领跑者,也在近期传出价格暴跌,销量不及预期的消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自汽车行业的玩家却在集中加入手机的竞争——吉利、蔚来相继宣布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并发售了新品。


“汽车+手机”,似乎成为未来的新趋势。而“从手机到汽车”与“从汽车到手机”,似乎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路径……


从汽车到手机:为的还是“生态”二字


车企跨界手机领域,似乎已成为一大趋势。


9月21日,NIO IN 2023蔚来创新科技日上,蔚来正式发布了首款手机NIO Phone。



从功能上来看,NIO Phone明确就是蔚来生态的一部分。它可以代替车钥匙,还专门增加了车控键,与车机可实现应用跨端融合,还提供了专属的飞书会议、腾讯会议、钉钉会议等App;6499起的售价,虽然远不如iPhone旗舰,但也绝对不算便宜。


与普通手机品牌不同的是,如果不是蔚来汽车的车主,大概率是不会买这样一部手机的。事实上,李斌为蔚来汽车配套出这样一部手机,原本就是为了增加蔚来汽车的功能、提升体验,而不是打算靠卖手机增加财源。“我们的用户需要一款与蔚来的汽车无缝连接的手机,我们要做让蔚来的汽车产品更好用的手机。”李斌说,蔚来做手机,并不是要参与手机行业的竞争,而是为了因为用户需要。


在蔚来手机发布之际,极星汽车也表示,计划今年12月在中国推出一款与品牌同名的高端智能手机,并将搭载基于星纪魅族现有技术平台Flyme开发的极星操作系统——一年多以前的2022年7月,吉利旗下的星纪时代正式宣布取得对魅族科技的控股权。今年6月,星纪魅族与极星汽车宣布设立全新的合资公司,不仅在星纪魅族Flyme Auto的基础上打造极星汽车Polestar OS车机系统,还会推出智能手机、OS操作系统等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终端融合。



与蔚来的逻辑类似,在收购魅族的时候,吉利掌门人李书福也曾表示,在未来移动互联时代,手机与汽车是互联互通的两个终端,通过手机控制汽车是一大趋势。


在汽车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UI、使用体验等关键词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对于吉利、蔚来这样的汽车行业既有玩家来说,手机并不是挣钱的重点。通过手机与车机的协同,实现私域用户价值的最大化、提升复购率和忠诚度是极其重要的。毕竟,私域用户的本质不是收割用户,而是长期经营用户。


而在此前,像宝马smart这样,尝试把CarPlay和座椅通风加热当做手机付费App“卖给”消费者的方式,显然是难以成功的。车企通过自己开发车机连接,打通手机与汽车,其核心目的,其实是更好地采集道路数据、驾驶数据和用户数据——冠冕堂皇地说,这可以提升汽车的智能水平;而更功利一点地来看,在大数据的时代,这些数据,就意味着财富。


从手机到汽车:“进攻”能否有胜算?


有人说,“从汽车到手机”像一种防守,无外乎是一种投入更大、收益也可能不小的“宠粉”;而如小米这般,投入上百亿“从手机到汽车”,则是一种进攻,是试图谋求发展的第二曲线。


当下的手机市场已经满足了萎缩市场的两大特征:销售和利润直线下降。对于小米来说,选择以汽车为突破点,开辟新的战场,实属情理之中。



入局时就宣称要“未来进入全球前五”,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每个动作都能牵动业界关注。


几经波折,小米汽车近日传出了最新消息——在原本不属于汽车圈的高通骁龙峰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小米汽车进行了夏季测试,测试效果超出了预期,为了确保量产目标的可靠性,他们将坚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计划。


随着2024年的逼近,小米汽车的庐山真面目在一步步露出。10月17日,小米澎湃OS正式版完成封包,雷军为其下了定义:“对于小米来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迈向‘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跨越。”不难看出,小米澎湃OS对标的正是华为鸿蒙,而且不仅仅是手机系统,还包括智能家居、车端等全生态系统的对齐。


更早一些,坊间还传出小米在开发纯电车型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了增程式之上的消息。有媒体报道,小米社招官网开放了增程系统设计开发师、燃油系统工程师、发动机悬置衬套工程师等职位。由此推测,小米汽车内部已确定开发电动产品,目前正在寻找技术路线的突破点。


根据现有的信息,小米已经在北京亦庄建立了工厂,并计划了30万辆的年产能,分为两期各15万辆,而目前小米正在以每天50辆的速度进行试生产。在平台架构方面,小米汽车目前有多代平台在研发推进,一代平台将于明年上市,二代平台计划于2025年推出。从时间进度看,增程车的推出节点可能在二代平台之后。



小米汽车正在接近上路,而小米的野心也确实不小,“全球前五”绝非戏言,而是小米的真实目标。但摆在小米面前,有一个极为惨痛的范例——同样因为行业衰退而选择造车的恒大,其恒驰汽车如今也已经难以为继。从其他行业攻入汽车行业,虽然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但在汽车工业的历史上确实是凤毛麟角。


对于早已名声在外的小米来说,造车的期望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许将成为其未来的重要营销来源。要知道,仅仅一个CarPlay,已经为苹果增加每年20亿美元的服务收入。但汽车行业巨大的投入,乃至不确定性,都是小米所必须要面对的。


与车厂造手机完全不同,小米手机的用户,不大可能会因为手机与汽车的联动,而专门去买一部小米制造的新车。这种逻辑比“为了一碟醋包了一顿饺子”更为离谱。而要吸引消费者为小米汽车买单,所能凭借的,大部分还是小米汽车自身的产品素质。而这样的“进攻”,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结语



小米造车,目的一是寻求新的增长点,二是希望抓住智能电动汽车这个风口。而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车企智能化的竞争重点之一就是智能终端生态圈的竞争,所以蔚来和吉利纷纷造起手机。虽然双方的目的看似天差地别,但其实也是一种“双向奔赴”——两种路径的最终目的,都是手机与汽车的高度融合,打通两大移动智能终端之间的壁垒,实现更完整的“生态圈”建设。


最后的成功者究竟是谁?且待时间给出答案。

标签: 手机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