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电池法案,欧洲汽车掘墓者?

图片作者丨潘磊

图源丨Northvolt

“电动汽车高昂的价格,迫切需要政策鼓励”。

早在2012年,时任宝马CEO诺伯特·雷瑟夫(Norbert Reithofer )就表达了对产业政策的期待。

雷总的确有足够的理由那么说——2011年宝马只卖出了2000台电动车。

那时候电动车价格死贵,他想让欧洲学习中国人的补贴政策,把车价降下来。

但这事最终没弄成。

因为在当时,通过制定一个政策去补贴特定产业,在讲究“市场化”运作的欧洲,差不多算是一个禁忌,所以没人操心雷总的难处。

这让他挺难受,貌似后来又继续呼吁过,不过最终依然是不了了之。

到了最近两三年年,欧洲人似乎有点觉醒了——再这么浑浑噩噩下去,搞不好汽车产业就真丢了。

图片

谁都知道真正有利可图的大产业,其实没几个,而汽车差不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蛋糕。

搞定了汽车,吃喝不愁,如果把汽车弄惨了,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这种情况下,欧洲人知道自己必须请出产业政策这尊大神了。

所有《欧盟电池法案》来了。

这个长达几百页的法案,对动力电池的规定实际上可以浓缩为6个字——谁制造,谁回收。

因为欧洲人也知道,这时候再去跟中国人比拼电池,其实胜算不大。

像全球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头部玩家,制造电池的时间超过20年,已经储备了难以逾越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在市场上获得了充分验证。

在这种情况下,索性就搞出一个电池法案,一方面以最低成本,享受来自中国公司的优质电池,以帮助自己的燃油车企业转型,另一方面培养自己本土的电池公司,同时还能继续电池带来的潜在污染转移到欧洲之外。

这是个讨论了长达3年的完美计划,满眼都是预期收益,却不想支付任何多余的成本。

法案有点不讲武德,可能也会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总结来说,中国的电池优势难以复制,指望法案的几百页废纸改变技术均势,就把事情想简单了。

搞不好,欧洲汽车甚至会因为保护主义而一蹶不振。

一、欧洲人很慌,但没辙

能够理解欧洲人想要补上电池短板的迫切心情,但这个法案很可能劳而无功。

因为电池是一种电化学,是科学,而科学不存在魔法。

简单而言,这不是几个环保主义者躺在马路上阻止汽车,就能搞定的问题。

仅从制造电池的资源角度,就知道欧洲人把电池产业链看轻了。

图片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评论》的数据,在过去25年来,美国、智利、澳大利亚先后等当过全球最大锂生产国。

在这其中,2021年中国排在第三,仅次于澳大利亚和智利。

另外,中国还拥有全球60%的锂电池提炼能力。

无论是锂资源储量,还是加工,都跟欧洲人没什么关系。

也就是说,欧洲人并没有做电池的资源禀赋。

另外,与电池制造有关的人才体系、大规模制造、工业配套体系等,都不是短期内能够搞定的难题。

在自称电池强国的韩国人都离不开中国电池产业链的情况下,欧洲人想在这个领域翻起浪花的机会微乎其微。

按照韩国《中央日报》的说法,因为中国电池公司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原因是老美有一部限制中国人的《削减通胀法案》——韩国人光是今年上半年就向美国出口了12.4亿美元的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是制造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中国人同样是这个领域的老大。

但韩国人却表示,对美出口并没有挣到什么钱——因为近九成收入又被用于从中国人手里购买生产正极材料,甚至是这种材料的上游材料。

对于欧洲人来说,这就不好弄了。

当然有人会说,出台电池法案,不正是想为本土电池企业赢得时间,并从产业链角度摆脱依赖中国人的现状吗?

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有点道理。

但有一个因素需要考虑——在中国车企已经杀到了欧洲腹地,慕尼黑车展几乎成为中国车展的情况下,电池法案带来的回旋空间,以及由此对中国电池企业投资信心的消极影响,削弱的正是欧洲本土车企的竞争力。

换句话说,你的粮草还没送到,战斗就结束了,而且你的人已经死光了,你还要那些粮草做什么呢?

只能做好事,送给对手了。

二、电池方案帮了中国人?

通过投入大量政府补贴,并建设巨型工厂,从而培育一个潜力产业——这是中国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经验。

这的确引发了欧洲人的兴趣。

类似于提供补贴,制定产业政策等,看上去好像是明牌,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所以吵吵两三年之后,电池方案也出台了。

不用怀疑,欧洲人的确能够建立几个工厂,并挽救一些汽车领域的就业岗位。

但指望这个方案达到中国人在电池领域的那种成就,就跟期待中国人制造一台受到认可的大排量发动机或者变速器差不多。

图片

在这些欧洲人看来,自己也能搞一搞“以补贴换工业”,制造贸易壁垒,并将其命名为“国家资本主义”。

这种认识真的就肤浅了。

即便退一步说,这种玩法就算真的是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欧洲人同样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资源去玩转这种模式。

简单地说,欧洲人甚至没有钱去搞推动这个机制。

十多年前,宝马CEO雷瑟夫想要补贴,但却被欧洲毫不留情地拒绝。

到了现在,欧洲人也想玩这个套路了,不过想要不计代价地砸钱,那也是不可能的。

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欧洲无法从0到1建设电池工业。

电池法案的效果如何,没人知道,但潜在的一个副作用,可能不是推动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而是摧毁欧洲的这个优势工业。

另一个可能的情况是,电池法案会推动中国的电池工业继续升级——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严苛标准,中国电池完成环保切换的成本,要比慢悠悠的欧洲人小得多。

因为在“卷”这方面,没人能够在PK中赢过中国人。

这就好玩太多了。

最终欧洲人会发现一个无法掩盖的事实,即在电池方面,欧洲人永远无法摆脱对进口的依赖——无论这种进口是来自中国还是韩国,亦或是表面韩国但里子却来自中国。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在电池领域,中国人遥遥领先,遥遥领先,遥遥领先。

三、中国行,我也行?

不能说欧洲人不努力。

因为他们也在布局电池行业,只不过进展迟缓。

以瑞典电池生产商Northvolt为例,这家公司自2017年开始就宣称自己是“欧洲最大电池制造商”,但直到去年5月才正式实现电池出货。

图片没人知道那个“欧洲最大”,到底是自己说的,还是谁给的。

不过在找钱方面,Northvolt不手软。

目前,Northvolt已经通过债券和股票融资逾90亿美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IPO进程。

Northvolt就是欧洲人在电池领域的现状。

电池法案对Northvolt来说,类似于一个护身符。

本土企业毕竟都是亲儿子,肯定要重点照顾。

Northvolt很早开始,就知道自己的优势不是什么技术,而是“绿色”“环保”。

这正是欧洲人想要的。

但环保帽子虽然好看,最终还是要在商业竞争中变现,才算是完成闭环。

就当前出货量而言,Northvolt还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指望这个小学考了零蛋,中学考了20分的学生在高考中一鸣惊人,期待就过高了。

而且让人意外的是,欧洲人也不怎么吸取教训。

比如在光伏领域,中国人能提供最好的光伏产品,最低的价格,帮助欧洲继续减碳。

但欧洲人直接来了一个光伏双反,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

关键的一点在于,欧洲人玩这一招,搞出能足以对抗中国光伏的竞争优势了吗?

并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又开始琢磨电池这个大蛋糕,多少有点不自量力。

根据行业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从2019年开始的最近4年,中国电池生产商在欧洲动力电池的装机占比分别为11.8%、16.8%、22.6%、34%。

换句话说,欧洲人的电池蛋糕,中国人切走了大约三分之一。

想把这个蛋糕当成筹码,搞一个“市场换技术”,我觉得中国人肯定会很大方,但是想一下子抹平中国人在电池领域超过20年的技术壁垒,那就太想当然了。

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国是从2009年开始补贴新能源汽车领域,这跟欧洲人目前的后知后觉,不是一个级别的玩家。

欧洲人只要稍微搞明白一个问题,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中国人做什么东西,都能做得更便宜?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以前玩补贴,把市场养起来了呀。

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就跟一个村子里各家赚钱路子不同一样,包括中国在内,不在一些关键产业领域布局,中国人吃什么喝什么?

但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在于市场。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养大了动力电池这样的大产业,并形成了规模效应。

另外还有中国全球无敌的基础设施,打造了一个高效的供应链。

但是在欧美地区,不要指望有中国那样的基础设施。

在这种情况下,谈不上所谓的供应链效率。

当无法复制中国的基础设施,以及供应链效率的情况下,想复制中国电池的成功,差不多就是痴人说梦。

还有一点——中国人不怕加班,这点欧洲人也做不到吧?

所以你说电池法案,能养出来一个代表欧洲出战的全球电池怪兽?

梦做多了什么都有了。

标签: 电池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