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汽车人】7月整车市场:合资直面挑战


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得新能源者不但得未来,也正在得当下。而合资品牌的转型节奏虽然可以自己把控,但总体上时间已经偏紧。


文 /《汽车人》齐策


8月9日、10日,乘联会和中汽协分别发布了7月份汽车市场产销数据。两者调性出现了明显差异。


中汽协提出,去年7月的高基数、7月本身的淡季定位,来解释整车产销双降。7月产销分别为240.1万辆和238.7万辆,环比分别下降6.2%和9%,同比分别下降2.2%和1.4%。


而乘联会则更强调2023年7月是历史次新高(仅次于2022年7月冲高)。乘用车零售177.5万辆,环比下降6.3%,同比下降2.3%。


不过,两者都同意今年还是会“温和向上”。



按照中汽协统计口径,1-7月,汽车产销分别为1565万辆和156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4%和7.9%。虽然产销环比有所下滑,但根据《汽车人》以往的判断标准,出现了产大于销。


既然国六B延迟,让厂家生产变得极为谨慎,那么产大于销表明厂家正在重新激活产能,并且不惧怕库存指数略微升高。换言之,即对下半年市场看好。


得新能源者“得当下”


和6月份的趋势一致,7月份中国品牌销量120.1万辆,同比增长11.4%,市场份额57.2%,同比上升7.6个百分点;1-7月中国品牌销量718.7万辆,同比增长20.4%,市场份额53.8%,同比上升6.1个百分点。


如此可见,中国品牌还在继续攻城略地。这和6月份《汽车人》判断的情况,也是一致的。



中汽协提供了2017年至今的国别品牌市占率曲线。从中可以看出,2020年是重要的转折点。中国品牌在这一年跌至本周期的低位(略低于40%),此后一路向上。不过,增速正在趋缓。预计2023、2024年,中国品牌可能会上攻到一个历史高位(比如60%),但再往前阻力就比较大了。



根据中汽协数据,1-7月,前十名企业销量1304.8万辆,同比增长4.5%(落后于整体);市占率83.5%,比去年下滑了2.8个百分点。这说明挑战者作为一个团体,实力有所增强。



不过,新能源前十名企业销量384.7万辆,同比增长55.8%(高于整体);市占率85%,较去年高7.7个百分点。这再次证明得新能源者不但得未来,也正在得当下。


合资企业生存之道


德系、日系都在2020年触顶,随后走跌。只不过,德系走势比较均匀,呈现出一个缓坡形状;而日系急跌之后,在2022年晚些时候似乎有稳住阵脚的趋势。


美系则没有这个转折点,甚至还在2020年之后有小幅上扬。韩系和法系市占率曲线,被紧紧压在零附近。在当前分辨率下,在视觉上的涨跌已经不明显。


合资品牌在高端车(30万元以上)虽然也受到挑战,但一线品牌还能稳住阵脚,这已经是合资比较硬的底牌。剩下的部分,要以价格换时间,再不济以市场换时间。这段时间在新能源上完成彻底地转型,重要的是把研发和供应链都转过来,真正彻底地实现本地化。



这也是《汽车人》一再强调的合资品牌的生存之道。节奏上虽然可以自己把控,但总体上时间已经偏紧。重要的是,换取转圜时间的代价越来越高昂,所以援兵早一天到,和晚一天到,可能有生死的差别。在滑铁卢战役中被寄予厚望的格鲁希元帅迷路或者动作迟缓,最终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走向。


这种故事,适合给任何一个面临转型压力的企业讲。但真正能听进去且切实实行的,并不太多。现在德企纷纷掏钱直接买技术,看上去技术优势的形象毁于一旦,但在事尚可为的时候准确认知、快速弥补短板,是明智之举。


虽然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7月份数据,仍然不厌其烦地揭示这一点。


乘联会统计口径下,7月份新能源渗透率36.1%,同比提升9.3个百分点,跨度很大。其中,中国品牌渗透率59.7%,豪华车新能源渗透率20.3%,主流合资新能源渗透率5.1%。既然大家都承认新能源是市场未来,渗透率较中国品牌低10倍,可赢不了未来。这就是为什么《汽车人》认为应该不惜以价格换时间。


至于担心品牌价值在价格战中受损,就像面对野外心脏骤停的病人,用未经消毒的剃须刀割开皮肤,掰断肋骨,按摩心脏,促其复苏。至于感染和并发症,那是活人才需要担心的事情。



合资车企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占有率只是下滑了一些,仍保有大部分基盘。但正是这一点,可能掩盖了现实的残酷性。争取后援赶来的时间,是如此的重要,哪怕付出品牌临时受损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如果说没有后援,即不打算全要素转向新能源,那么只能尊重这个决定。


还有,不要想着从中国市场退出,仍能在其它市场混得很好(今年一些跨国车企的半年报恰恰说明了这一点),那是因为中企产能外溢才刚刚开始而已。


政策空间初显


从经济大局面上看,主机厂的小幅增产行为,可能是正确的。


7月份,国内CPI同比下降0.3%,PPI同比下降4.4%。从生产端看过去,是通缩加剧,但也可以理解为CPI和PPI都走到最底部。因为6月份CPI为-0.2%,7月份转正,触底反弹明显;PPI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



这和西方的加息周期相反。西方通胀,中国通缩。


当前局面,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加息已到尾声,美联储加息空间大为收窄。通胀虽然压下去,其实是可以反复的。而中国的通缩也基本走到尽头,开始有回调的迹象。


在这整个周期当中,美国本来应该运用吸星大法,迫使资产负债表崩溃的国家交出资产,听命于IMF或者世界银行(1997年、2009年的传统戏码)。但这次几乎没有收购到什么便宜的资产(阿根廷用人民币还IMF的债),只有斯里兰卡等几个小国破产。


中国扛住3年不加息的结果,是美国只能放缓逼宫,给中国的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间。中国因此可能采取更多的逆周期调节手段。



这几个月,舆论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刺激,刺激了又说刺激的不到位,就好像央行有无穷无尽的降息降准、“麻辣粉”(MLF)等后手。无非不当家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到今年三季度后期,倒是可以指望一点刺激。只不过还是点穴手法,大概率不是大水漫灌。汽车这一块,7月31日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等出了“20条”(《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


“20条”将汽车排在房地产之前。和以往的逻辑一样,汽车产业的投资规模还不能与房地产比,哪怕后者仍然低迷。但房地产已经再没有刺激空间,因此政策只声明支持“刚需”和“改善”(适度松绑,只救项目,不扶企业),而汽车则给予了毫无保留地支持。当然,没有给钱。


但政府还能如何出钱支持汽车产业呢?新能源购置税,一口气免到2027年底,建立了长期稳定预期;燃油车购置税,搞过两轮了;“双积分”调节,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双积分”市场已经鸡肋化;汽车下乡,至少进行3轮了。除了增值税随着普调以外,就差直接给消费者发优惠券了。其实商用车市场上,早就在省级层面上给过了。


这些真金白银的正面刺激,肯定是短期强效的,貌似药到病除,但也不过是提前释放了购买力,并未从本质上扩大潜在消费范围。



扩大消费,需要提升居民部门在国民经济分配的权重,更需要分得均匀一些。虽然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7(2021年数据),但从一些股份制银行、第三方财富调查机构传过来的数据,似乎和前者矛盾,当然可能是样本量的问题。


不过,我们更愿意相信,单凭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的11.91万亿元,如果市场展示出足够信心,大宗消费撬动是不成问题的。这里面包括房地产,也包括汽车。


如果这些钱只存留在430万富人手里(平均资产6300万元),他们是不可能做太多基础消费和大宗消费的。房子固然有金融投资属性,但车几乎没有。这让汽车消费必须依赖9000万中产阶级和一部分普通居民。


实际上看,效果当然不理想。但这涉及到国家经济制度设计的根本问题,无论发改委,还是中汽协,都不可能有这个权限。监管仍只能基于现状来尽量调整,这难免给人以政策绵软无力的感觉,但现实就是如此。



《汽车人》在《7月整车出口,海水与火焰》一文中提出,今年迄今出口占了国民经济的30%,而汽车(含零部件)出口占了出口大盘的5%。到头来,世界头号的汽车供给侧能力,必须依靠国内市场来解决需求侧问题。


和出口一样,我们对截至今年年底的后市谨慎看好。市场紧缩氛围正在趋缓,而部分主机厂在8月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量行动。这样看起来,7月份不像是中场休息,而是一次调整部署的机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