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大众配小鹏,到底谁成就谁?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话用来形容大众在中国目前的电动化困局,再适合不过。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型交付量仅为8.97万辆,同比增长4.8%,还不够理想半年13.9万辆多,拖了集团全球纯电动交付量同比增长48%的后腿。当然,这两年大众动用了多少资源、花了多少心思卖电动车有目共睹,但大众越是干着急,国内消费者越是对大众ID.系列不买账。

大众ID.的溢价,确实没有以前油车高,但智能化水平,却打不赢卖同一价钱的自主品牌。终于在半个月前,没“招”的大众,给ID.3打出“限时12.59万元起”旗号,降了3万多的ID.3实际和比亚迪海豚AION Y等自主品牌“打成一片”, 大众自贬身价还打不过自主品牌,这是在燃油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于是乎,有生存危机又不差钱的老大一急,所有的“救命招”就汹涌而来。上周五,奥迪才宣布购买上汽集团的纯电动平台;相隔不到一周,奥迪的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与来自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

而且,相对于奥迪与上汽集团合作的“言简意赅”,大众主动透露与小鹏汽车合作的两个重点:

1、作为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 7 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约 4.99% 股权;

2、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 MEB 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 2026 年走向市场。

这是首次有跨国车企对国内造车新势力进行增资,所以不仅是汽车圈被点燃,就连投资市场也作出反应,小鹏汽车的美股股价最高涨幅超41%,但之后有所回落, 以涨幅26.69%报收,总市值168.48亿美元;港股的状态也类似,7月27日小鹏汽车市值一夜暴涨300亿元,连带“蔚理零”新势力股价也以大涨报收。 新车要3年后才能见到,但合作回报就马上立竿见影了

无论上汽集团还是小鹏汽车,这应该是1985年上海大众首台桑塔纳下线,“以技术换市场”的外资车企,对中国乘用车主导以来,中国汽车品牌最扬眉吐气的时刻了。 但其实在市场端,“大鹏配”是非常现实的,小鹏没有成就大众,大众也没有成全小鹏,只是两家遭遇电动化阻滞的车企间一次联手

投入“眼花缭乱”,大众丢不起中国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从大众与江淮成立第三家合资车企开始,大众集团将持续给中国新能源市场投资超过550亿元。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一言以蔽之,大众的业绩太依赖中国市场了。2022年, 大众品牌(含捷达)在中国的交付量为239.71万辆,同比微降1.3%,占全球460万辆总销量的52.1%,如果大众在中国电动化转型掉队,则必影响到大众集团的安身立命。

所以在“大鹏配”官宣新闻稿中,大众一再强调“在中国,为中国”策略,实在与宝马“家在中国”有异曲同工之效,潜台词就是“中国市场太重要了,咱们丢不起”。

从时间线我们能看到,这些年大众一边稳固燃油市场基盘,一边加速“买买买”,布局新能源赛道。刚成立了专注新能源业务的合资车企,又追加合肥投资,建立德国总部以外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而在本家“弱项”的高阶驾驶辅助、智能驾驶舱上,请了不少中国的新兴企业当“外援”,就是要把新能源相关产业链牢牢抓住。再加上本来大众就有MQB、MEB、J1、PPE电动化平台,也计划于2025年推出SSP平台将代替前四者,而南北大众、南北奥迪,原计划内陆续有新能源新车推出。这样的疯狂布局,确实有种“眼花缭乱”内斗之感。

为什么大众宁可冒着与合作伙伴内耗,也要走“对外买、对内搞研发”双线路呢?说白了,自家一些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比如说CARIAD开发进度缓慢,拖累了多款重磅电动车投放节奏,原生的MEB平台已经落后,代表未来的SSP平台进展也被迫延迟。这在欧洲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智能化、电动化走在世界最前面的中国,整体落后于市场, 对大众集团都是致命的,电动化业务,不能冒中国消费者不喜欢的风险推进,更不能亏本赚吆喝

所以你细品大众和小鹏合作的新闻稿,提到双方打造两款车型时,用词极为考究:

第一,这两款车是中国市场+大众品牌专属车型,对海外业务不会产生影响;

第二,新车的定位是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不会对大众集团内其他汽车品牌进行技术输出,和大众在华的原有业务“打架”,坚决不动原合作伙伴的既得利益。

如果把“大鹏配”置于大众以往的合作里看,它没有本质不同,都是大众为了加快电动盈利而投入一部分;这里的“原则”什么时候会被打破,谁也不知道,现在已经有消息称“大鹏配”新车会卖到国外。再者,上汽奥迪项目上就是前车之鉴,而最近奥迪购入MSP-上汽星云纯电平台,显然为上汽奥迪铺路,也给了强势不太听话的一汽奥迪,一个大写尴尬。

所以说,在生存的大原则下,所有的“原则”都可妥协。现在的大众,像极了多年前的腾讯,拿捏不准哪家是未来“能生蛋的母鸡”,就投个“全家桶”,甚至一定程度来个“内部赛马”,谁家能做大跑出,资源再倾斜谁

小鹏稳赢?

很多人说,“大鹏配”的大赢家是小鹏,从资本市场给以热烈的反馈就足以证明。是的, 大众是缺资源,缺短时间让中国人认可他家电动车的本领;但小鹏的生存危机更迫在眉睫,这7亿美元及时雨,弥补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的销量颓势,市场信心也回来,唱淡“小鹏快倒了”的消极声音也消停。但小鹏的胜利,更多是给造车新势力指了另一条出路,在拼命卖车、上市、扩大规模尽快盈利之后,也许可以走反向给跨国车企输出新能源技术,以求安身立命

那么,新势力现在就牛掰得有教跨国车企造车能力吗?显然不是。

正如何小鹏所言:“自小鹏汽车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全栈自研电动汽车平台以及车联网和自动驾驶软件,我很高兴能为双方的战略合作贡献我们的技术专长。”

电动平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软件的技术,才是外国车企最稀缺的东西。

即便有了大众集团的背书,小鹏也不能立马解决所有问题,短期要把G6、P7i和未来的每一辆车卖得不错,中期要解决营销、渠道之困,长期要市场承认这品牌,终归要靠自己

比如说小鹏G6上市以来,还没到达“爆款”程度,虽然累计预售订单超过3.5万辆,但提车时间在6周-12周之间,等待时间太长,会否像蔚来ET5因等待时间太长,而被其他对手“一卷没”,还不好说。

所以越是到电动下半场,越是在产品、技术同质化的时候,把控供应链的能力,就越能给新势力成长“设定上限”,现在整个市场,特斯拉、比亚迪、埃安和理想才拥有供应链最大话语权,他们的销量,足以让供应链企业甘心给到更低的价格和更新的产品,所以才会有“强者恒强”的局面。当然,此时“大鹏配”也确实发挥一定作用,小鹏加上大众的两台车体系,能“优化各方的发展和采购成本”。

写在最后

这些年,跨国集团与国产车企在新能源的合作不少,有几乎销声匿迹的,比如宝马和长城“光束汽车”;也有踌躇不前的,吉利和沃尔沃合作的极星,老是破不了局。所以这次“大鹏配”, 最大效果是大众拼得一个能赢的机会,小鹏从摇摇欲坠的深渊被拉回来,但两者远远没打开稳赢局面呢。“大鹏”新车要到2026年才会上市,若能在国内成功大卖,届时两者的合作才叫“共赢”。

所以说,当下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跨国车企,要在新能源市场真正分一杯羹,道阻且长呢。

标签: 大众 小鹏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