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小米汽车业务是否会“停车”,造车真的是错误的选择吗?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

小米集团的雷军曾经讲过这样一番话,大意是成功的基础不单纯是自我审视,要有猪一样的觉悟伴随风口就能起飞;小米手机的成功是等来了智能手机的风口,这看似是雷军的自谦但客观上确实如此。那么现在造汽车的小米是否站在风口之上了呢?似乎近期唱衰小米汽车的声音又变大了。

主要原因是小米集团基本面的手机业务出现了下滑,总营收收窄,市占率降低,看似是经不起折腾了;想要造好汽车的企业至少需要几百亿的储备,现在的小米集团是否还能持续为汽车业务输血确实值得分析。

下滑的只是小米集团吗?

显然不是,2023年第一季度的华为集团净利润创五年来的新低,苹果同期营收跌5%,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有九家的同期营收出现下滑;所以这不是小米集团一家的问题,客观来说也不是某一个行业自身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其实不难解读。

此时该求稳还是求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不需要思考,求稳就只有等待被收割,只有求变才能寻得生机。

对于IT企业而言,跨界造汽车应当是最佳选项;因为汽车行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变革,而这一轮的技术变革将重塑整条产业链,车辆的产销服模式将发生彻底的变化!重点在于这一轮的技术变革基础是工业4.0,工业产品总要与物联网开始融合,汽车也不能例外。

小米集团是新品牌里唯一还没有“交卷”的角色,到现在也还没有一台量产车,是不是有些晚了呢?

综合近期的汽车行业动态来分析,也许小米集团应当再拖一到两年推出量产车。

因为现在的汽车行业里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传统车企都想要成为“头部企业”,个别甚至还想要一家独大,将年销量目标从三四百万台一步步拉升到上千万台;不正当的竞争越来越严重,对产业链的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拖后腿的作用。而新势力车企只能举步维艰,只能等待传统车企膨胀到一定程度而自己暴露出问题之后才能反客为主,两方明争暗斗,已经打得不可开交。

此时任何一个新品牌的诞生都等于将自己置身于乱阵之中,小米汽车应该晚一些再来。

而且产业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电机和电控供应企业、原材料企业和主机厂的关系在恶化中重塑;不论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对于新企业而言都是难以承担的代价。

然而这些都只是在为汽车新四化的后三化打基础,汽车四化分为:

  1. 电动
  2. 网联
  3. 智能
  4. 共享

传统车企、新势力品牌、供应商企业的“大乱斗”其实暗中潜藏一条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削峰填谷”,逐步打造出一条由自主企业为主体,足够完善且能相互制衡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就是汽车电动化的基础,而一旦电动化的基础完善,汽车的硬件也就进入了同质化的阶段里。

说白了就是汽车的“驾驶属性”趋同,不论什么品牌的车子开起来都差不多。

此时驾驶汽车本身的吸引力就很弱了,体现汽车价值的核心则变成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小米集团的拿手好戏就是系统开发和生态构建,所以小米汽车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在现阶段蹚浑水,在汽车行业中应当扮演的最佳角色和小米集团在手机领域一样。

做资源整合商。

着眼于未来的车企不需要去研发产能严重过剩的动力电池,也不需要去搞电机和电控,因为不用担心被供应商企业拿住,供应商企业之间已经形成良性竞争;并且以自主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是不会乱来的,其角色和任务就是助力汽车工业新四化的推动,这是国家战略。

所以小米集团应当坐山观虎斗,现阶段所有看得到的竞争其实都是在为小米汽车的电动化、小米汽车的硬件平台打基础。

当这些企业争出个结果的时候,小米集团能依托完善的产业链,以极低的成本打造出高水平的电动汽车;同时小米汽车也可能拥有了最为完善的汽车座舱系统,以及最完善的汽车物联网生态。

这种模式看似是“借鸡下蛋”,但却是企业成功的最佳途径。

反之,参考华为汽车业务吧,稍有不慎就会和合作企业反目。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欢迎转赞评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