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把无线充电用在电动车上,中国用不起,只有欧洲用得起?


更好的性能、更大的空间、更高的颜值,谈到新能源车,我们似乎可以说出无数个降维打击的优势。但唯独有一个缺点,成为绊住不少消费者最终下单的主要因素,那便是充电。特别是每次春节、五一、十一这几次集中假期时。消费者的中长途出行需求,与新能源车充电补能效率之间的矛盾,在特殊时段和特殊地点被无限放大。这时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那个小时候被无数次吐槽的“边放水、边蓄水”的应用题。如果新能源车也能边放电、边充电,那不就可以解决跑长途充电的问题了?先别急,瑞典那边已经开始准备这样做了。

边走边充,怎么做?

据悉,瑞典正在建设一条可以在行驶过程中给电动车充电的公路,并称其为“全球第一条永久的电气化公路”。为啥这么多定语?因为包括瑞典在内,诸如意大利、美国等,对该技术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而瑞典付诸实践的速度似乎更快,在2016与2018年,该国分别铺设了两条长度在2公里以内的电气化道路,且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落地。那么想要实现“边跑边充”,到底有几种可行的办法呢?

其实所谓“边跑边充”,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与欧美标志性的有轨电车不同,“辫子”电车是上世纪风靡国内的城市记忆。其实所谓“辫子”电车,就是朴素的实现了“边跑边充”的效果。小时候还喜欢驻足观看“掉辫子”时,驾驶员去车尾手动操作连接线网的过程。如今这种复古电车仍然活跃在部分城市,只不过它们不再完全依赖悬挂在天上的线网供电,而是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续航里程,放下“辫子”也能跑。这种混搭风格,是不是与时下新能源车的用车场景更为接近了?事实上,这也是瑞典在2016年最早的那次尝试中,所采用的技术本质。只不过该技术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要照顾到需求更旺盛、更精确的公共交通与物流车辆。这种悬空的接触型电网设施的高度无法向下兼容,即很难普惠那些车身高度普遍在2米以下的民用车。

既然挂在天上受众面小,那接下来的思路就得围绕地面来了。事实上,在2018年瑞典的又一次尝试中,就开挖了一条“充电轨道”。听起来就好像从“辫子”电车过渡到欧洲擅长的有轨电车?不过这次技术应用的视觉相似程度并不高,不仅开挖的轨道埋在路面以内,而且通电的凹槽距地面还有数厘米,电力与车辆之间的传导通过物理连接进行。之所以要埋入地下,除了减少磨损以及对交通的影响之外,还有对电力安全的考虑。结合地面对于漏电风险具有天然优势,加上一定的预埋,根据测试的结果,即便雨水湿滑天气,行人走过也不会出现触电安全事故。而且考虑到不必全域设计的特点,在人流密集的路口等处,完全可以通过不埋入充电轨道来规避安全风险。

除了以上两种,第三种“边跑边充”的技术方案便是当代人更熟悉的“手机无线充”路线。相信通过透明背盖的智能手机,或是无线充电器本身,大家都能够很清晰的了解到,所谓手机无线充电,就是两个金属线圈之间的电磁反应。那么想要给行驶中的车辆完成类似的无线充电效果,便需要在道路上预埋高压线圈。由于这种设计方案完全不会有裸露在路面的痕迹,所以理论上的安全性,也比预埋充电轨道要更为可靠。至于瑞典这次计划在2025年通车的“永久的电气化公路”,其实还并没有披露敲定使用其中的哪种技术方案。当然,从需求来说,第一种空中悬挂式必然更像是“临时”选择。至于后两种预埋式,无论选择哪一种,真的有普及的可能吗?

能像手机一样普及?

就像聊智能手机一样,从万能充、换电池的初级阶段,过渡到超充,结合充电宝的稳定阶段,以及当下越来越流行的无线充方式(以上只是说智能手机,不是对电动车补能分级)。眼下电动车的补能方式也呈现一个多元化发展趋势。只不过在解决中长途出行的补能焦虑与效率方面,似乎只有“边跑边充”能够最彻底的解决。但这看起来很美好的场景,制约其普及的因素似乎就是成本。因为从安全角度来说,以上三个方案几乎都可以做到“无懈可击”,但在成本上可以说是各有各的难处。

首先悬挂电网的方案在改造旧路网时,无疑是最省成本的存在。这点的现实意义其实很大,因为能玩转新能源车的基本都是富裕国家或地区,而它们往往已经拥有极为成熟的路网建设,改造的需求远高于新建。但还是从成本角度考虑,该方案也是最没有前景的“边跑边充”路线。因为投入虽然可控,但收益实在太低。毕竟,很难向下兼容家用车型需求的特点,自然也放弃了相当比例的付费受众人群。

至于剩下的两个方案,在前期投入方面的开销有多大,我们试着从目前复杂的数据中进行梳理。首先,在瑞典2018年的“充电轨道”尝试中,根据承建公司的预估,如果将瑞典约2万公里的道路全部进行改造,需要花费约9亿美元。以此折算,该方案每公里的建设花费在47万美元左右。但同样是针对该方案,此前有美国媒体报道其每公里成本在120万美元左右,后根据该媒体预估全美道路采用该方案的制造成本,换算下来每公里大约需要74万美元。针对同一技术路线的成本计算差异,个人猜测可能存在成本维度与建设维度的差异,以及对边际效应的预估。但总之,即便是“充电轨道”技术方案,其建设成本也不容忽视。

至于电磁无线充电的方案,根据此前某以色列公司在瑞典建设的电气化公路预算来看,每公里预算高达780万美元左右。同样是做猜测性理解,该预算是基于全新道路建设,即包含电气化与道路建设的双重成本。此外,第三方公司提报的预算,应该还包含利润等因素。总之,后两种预埋方案,在建设成本上也同样夸张,而且不容忽视的还有对于道路的后期养护成本等等。我们以前总说“金桥银路”,看来电气化之后的道路,可以用钻石来形容了。

当然,省钱的办法也并非没有。在预埋路线的基础上,比如对于轨道而言,可以不必做道路上的全覆盖,而是更多发挥它物理连接的充电效率。至于电磁无线充电方案,也可以一定程度采用铝替换铜来做原材料,从而降低制造成本。但以上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边跑边充”的制造成本与使用成本,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的国内车市而言,恐怕也只有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且密集地区,可以结合高速拥堵路段的大数据,在部分利用率高的道路上,适当推广该技术的应用。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