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华为“造”车,为什么底气比谷歌还足?

在此前《华为内部赛马结果,王军停职,余承东独大?》一文中,西游社从王军停职和余承东主抓智选车业务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初步解析。

西游社认为:华为的汽车业务哪怕未来进一步向智选车模式倾斜,在华为与大量车企有着配套合作关系和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华为亲自下场造车实在是下策。

根据以上分析,西游社认为:华为最明智的选择是成为汽车领域的Google(Android)。

即,新能源整车的核心零部件华为自己都能做,另外华为还有鸿蒙系统,整车的智能驾驶系统级方案也能做,并且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验证体系。

工程技术上的难点和成本,华为也知根知底。

把华为智选车系列搞成像Google Nexus系列手机这样搭载Android最新系统方案的标杆机型(Google的Nexus系列手机均为手机生产商代工生产,HTC、三星、LG、华为都担任过代工,Google自己并没有亲自下场造手机),而不是自己下场造车。


01


Android的生存发展之道

自2007年苹果发布初代iPhone手机后,谷歌Android系统也紧随其后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并且迅速建立了完善成熟的生态体系,打败了以诺基亚的Symbian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为代表的其它智能手机系统。

在刚上市的几年,Android系统得到了HTC、三星、MOTO、LG、联想、中兴等硬件厂商的鼎力支持。但由于当时的Android阵营中HTC的 G系列、MOTO的里程碑系列和三星的Galaxy系列手机,对苹果iPhone手机形成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因此,苹果从中“挑选”了当时如日中天、对iPhone威胁最大的三星作为诉讼对象,2010年前后将它一纸诉状告上法庭:认为三星的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的WizTouch OS侵犯了iOS界面专利,要求全美禁售。此事一度导致Android阵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为此,谷歌于2011年斥资125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从而拥有了海量的手机技术专利(要知道1983年诞生的全球第一部手机,就是摩托罗拉DynaTAC)。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所获取的专利壁垒,对苹果公司形成了有力震慑,使得苹果此后不敢再轻易拿起专利大棒对Android阵营的手机厂商发起诉讼。

谷歌生产Nexus系列手机均邀请Android阵营的手机企业做代工,且Nexus手机只在美国有售,谷歌更多将其作为技术开发和系统整合的“试验田“,并不在全球范围内与Android阵营其它手机厂商展开直接竞争。

事实上在2011年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后,并未深入插手摩托罗拉移动终端业务的开发运营。而且在3年后,以29.1亿元的价格将摩托罗拉移动甩卖给了联想。

Google在2005年收购Android公司、2008年9月与HTC联合推出首款搭载开源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HTC G1时,刚好赶上了全触屏手机开始全面替代键盘手机、3G网络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时间窗口。因此Android系统得以通过系统开源的方式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态壁垒、打败了以Symbian系统为代表的基于传统键盘手机和2G网络开发的竞争对手,得以与苹果的iOS系统平分秋色。

从智能手机/平板操作系统的发展脉络来看,西游社认为:华为在汽车业务可选择的路线也无非2条:苹果iOS(闭源)路线或Android(开源)路线。华为一旦自己亲自下场造车,则意味着华为选择了苹果路线,即华为自己开发搭载鸿蒙系统的汽车、将鸿蒙系统打造成iOS那样的闭源生态系统,在汽车领域与华为的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硬件相协同。但从实际操作难度上看,选择这一路线的难度和风险都极高。


02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与Android, 

CarPlay掰手腕,胜算如何?

与Google在2008年上市Android系统的切入时机相对比,华为在智能操作系统领域是一个后进入者,鸿蒙系统进入市场的时机较晚。

从此前诺基亚与英特尔合作开发MeeGo(由诺基亚开发的Meamo系统和英特尔开发的Moblin系统合并而来)系统和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推广Windows Phone系统失败的前车之鉴来看,也充分说明了在智能操作系统市场,后进入者要想在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的竞争对手面前建立自己的软件应用生态的超高门槛和巨大难度。

鉴于此前MeeGo和Windows Phone系统失败的前车之鉴,华为为了推广鸿蒙系统,在汽车领域选择以硬件架构——包括芯片、计算平台、智能座舱、雷达融合方案,去带动鸿蒙系统软件生态的设计和推广。比如ADAS、车联网、V2X等。

从刚才列举的华为在汽车业务所采取的三种模式(即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来看,西游社认为华为在汽车领域选择的是开源的Android路线,只是与Google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参与程度相比,要更深一些。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已经由iOS和Android垄断、车机系统由Android和黑莓QNX系统统治的背景下,由于切入时机较晚,对华为这种在操作系统上的新进入者来说,华为采取“以硬带软”的方式,在汽车领域通过硬件架构在汽车领域带动鸿蒙软件生态的设计和推广,是比较高明的战术选择。


03


谷歌是如何切入汽车行业的?

“以软带硬”路线的代表

在搭载Android系统的第一款手机HTC G1发布一年后,2009年,谷歌实验室(Google X)推出Project Chauffeur,关注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自动化和智能传感器等领域,自此开始切入汽车行业。

2015年10月,该项目实现了全球首次全自动驾驶路测(没有方向盘,没有控制踏板);2016年12月,无人车项目从谷歌拆分出来成立独立的新公司Waymo,并归属于母公司Alphabet旗下。Waymo在美国加州交通管理局获得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后,在全年路试里程和接管数上曾常年处于领先水平。

到2017年,Waymo已经推出了第四代自动驾驶车辆,8年间在美国20多个城市进行驾驶,路测里程达350万英里,仅2016年就模拟自动驾驶了25亿英里。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2009年以前,由于3G网络和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世界主要汽车主机厂开发的车联网系统大多基于Windows CE系统开发。

从2011年起,由于Android系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占据领先地位,和苹果的iOS系统双雄并立。各大车企纷纷改弦更张,纷纷将提供车联网服务的车机系统改为Android系统或黑莓的QNX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兼容诸如苹果的CarPlay等功能。

可以说Waymo无人车是“以软带硬”路线的典型代表。国内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走的也是这一路线。

从2009年诞生到2015年末,谷歌每年在Waymo无人车项目上,都会投入超过10亿美元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的软件和硬件。而之所以拆分Waymo到Alphabet,也主要是由于谷歌考虑到短时间内Waymo很难盈利,会拖累谷歌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

如此大的投入短期内无法回本,更别谈盈利。尽管目前Waymo尚未公布过财务状况,但从其母公司Alphabet三季度财报来看,相较2021年,该公司的利润下滑了27%,其中亏损最严重的业务是谷歌云计算和其他业务,而Waymo就包含在这一部分业务中。

前谷歌无人车项目CEO约翰·克拉夫西奇曾表示,谷歌无人车技术已经接近于“走进大众生活”,暗示Waymo将很快开启商业化。但事实显示,谷歌还是低估了商业化难度。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普遍面临政策、法规等诸多限制。此外,明确牌照要求、路权归属、事故责任划分、保险政策等实质性问题要得到有效推进,还面临诸多困难,商业化落地缺乏前提条件,近期Waymo传出的正启动裁员计划,也说明了L4级自动驾驶在商业化进程上遭遇了重大挫折,前景并不乐观。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Waymo无人车“以软带硬”路线的成败得失,也给了华为以充分的参考和借鉴。


03


华为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在华为布局汽车产业之前,国内自主车企和零部件配套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核心技术存在缺失,自主车企包括域控制器在内的系统架构仍然严重依赖于国外供应商:其中操作系统主要依赖于加拿大黑莓公司的QNX系统和Google的Android系统。

而在主流控制器芯片领域,则主要依赖于美国的高通、德州仪器、英特尔,韩国的三星,日本的瑞萨,荷兰的恩智浦。之前国产的芯片方案只有联发科,且制程工艺、CPU算力和GPU算力均与高通的芯片存在较大差距。

在华为之前,中国还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做到整车级软件系统和域控制器芯片产业链的自主研发和量产装车。

华为在汽车领域持续多年的巨大投入,有力地填补了中国此前在高算力核心芯片及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缺失和空白,使中国在过去这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领域有了相当程度的改观。

华为要不要成为汽车界的Android,在Tier 1或做主机厂之间做一个选择,这是当前的一个问题。

但无论如何,都需要重大取舍。


结束语


与自己亲自下场造车相比,华为在汽车业务所走的三种模式(即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占据上风,都意味着华为在汽车领域选择了开源的Android路线。只是由于汽车的平台和系统集成度要远远高于智能手机,因此华为必须通过自己开发芯片、智能座舱等硬件架构来推广带动鸿蒙系统的软件生态。在未来,即便华为将智选车模式作为未来汽车业务的战略倾斜重点,采取类似于Google运营Nexus系列手机的方式,也更有利于带动鸿蒙系统软件生态的设计和推广、降低鸿蒙系统生态推广中的试错风险。

标签: 谷歌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