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雷军与小米汽车的正反面

“跨界造车”这件事,这两年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就连当初小米在微博官宣造车时,掀起的波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坊间有种阴谋论,称小米是预判华为暂时不会回攻手机领域后,才敢大胆冲进汽车圈。真或假,如今早已不重要,雷老板确实让想法变成了行动,而且还是一步步在推进。

当然了,波折总是有的,从“小米汽车项目被叫停”、到“品牌可能与北汽、宝沃等合作造车”、再到前段时间“小米汽车设计图流出事件”,小米汽车的公关团队们没少出来辟谣,这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一件事:对比那些做家电的、做代工的、做房地产的,雷老板自带的BUFF强多了。

但也仅限于此,时至今日,外界对于小米汽车仍旧一知半解,这也是此前多次辟谣举动的源点。现在唯一能确定的,是雷老板把突围的时间设定在了2024年。

在很多的权威报告中,2024年是公认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拐点,我猜测雷老板也是这么笃定的,于是乎他把赌注梭哈在了那个时期,一旦市场迎来优胜劣汰峰值和技术突破,届时落地的小米汽车将处于新能源汽车第二阶段的突围期,只要产品过硬,便能够利用外部环境助推品牌上升,成为又一只风口上的猪。

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故事的后半段会发生什么,谁都说不准,把命运交给时间来掌控,怎么看都不算是一场值得冒险的赌局。

当然了,哪怕将故事线定格于现在,小米汽车也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眼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虽然正逐渐减弱,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密度不见得能留住每一个人,看看去年退场的新势力品牌就知道了。而在补贴退坡与新势力价格涨跌两重天的关口,小米汽车似乎还有意把首款产品的落地价定在30万左右,这番作派像极了彼时的理想与蔚来。

我觉得,除非产品力足够惊艳,否则雷老板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先被老粉反噬,后被特斯拉、小鹏、问界等“降价大队”打压。面对越来越下探的市场价格,小米汽车的这种俯视姿态能否割消费者韭菜,很难不令人怀疑。

如果,我是说如果,一切如预料一般,小米汽车真能如雷老板所愿吗?未必,眼下摆在面前的至少还有三道关卡:技术、造车资质与资金投入。

今天的汽车市场,已然容不下一个中庸的新势力,所以小米汽车一开始就高举技术大旗,甚至向小鹏汽车靠拢。在逻辑上,雷老板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造车三杰里只有小鹏主打科技标签,而事实也证明,何小鹏这个技术宅产出的成果相当优秀。把品牌内核对标细分市场本质的高位,的确明智。

但造手机和造汽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业内普遍质疑小米的相关技术积累,即便公开专利里小米的触手已经伸向了电控系统、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以及车联网等领域。记得没错的话,小米曾多次强调“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照此推断自动驾驶应该会成为小米汽车的卖点。

雷老板同样是这么想的,要不也不会喊出“2024年小米自动驾驶全栈自研算法进入第一阵营”的口号了。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实和梦想还有多远?

根据去年8月份对外展示的小米自动驾驶视频来判断,小米离第一阵营还有很长的距离,无论城市还是高速自动驾驶,小米的那套系统都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至于视频拼接的争议,我就不多谈了。

顺带一提,雷老板其实很早就为造车铺好了路,旗下的顺为资本是北醒光子和 Momenta的股东之一,也包括后来的深动科技。外界猜测,小米自动驾驶未来的将会以视觉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为主,纯视觉方案最大的好处是利于商业化推广,毕竟成本足够低。

应该这么说,瞄准“全栈自研算法”的小米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满打满算,雷老板和小米汽车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够730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底牌做到金字塔的顶层,可能吗?

实话实说:很难。“全栈自研算法”不仅投入大,周期也长,眼下新势力里取得相关成就的不多,特斯拉算一个,小鹏算另一个。从时间线上来看,小鹏自成立起便一头扎进“全栈自研算法”领域,虽然小米一定程度上躲过了前期的摸索阶段,但不到730天的最后通牒依旧局促。更关键的是,“全栈自研算法”短时间内难以看到回报,这就对小米的经济基础提出了极高要求,相关内容我后面展开讲。

这是雷老板亟待解决的第一道难题,而第二道便是生产资质。

跨界造车的企业通常有三种入局方式:(1)代工生产(2)收购资质(3)申请资质。“代工生产”属于捷径之一,但缺点是在部分核心环节会丧失话语权,比如成本、品质、供应链、管理等,这些变量都有可能会损害品牌前期的努力。隔壁的小鹏、零跑虽然一开始也是代工,但势头起来后便转成了自建工厂,背后的考量正是在此;收购资质和申请资质则需要一定的运气。

对雷老板来说,眼下最靠谱的方式是申请资质,虽然小米目前在整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等关键部分仍缺乏较强掌控力,但最近关于“小米汽车工厂将于今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的小道消息已经满天飞。忘了说,考虑到“代工生产”的弊端,雷老板在去年4月就已经开工打造小米亦庄工厂。

能不能如期获得牌照,恐怕雷老板自己也没有把握。剩下的最后一道关卡,就是“钱”。

李斌说过一句著名的话:“造车的起点是200亿”,这个数字对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不低,小米自然不例外。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话还有下文——盈利的起点在哪里?

纵观浩如烟海的新势力品牌,目前已经赚到钱的少之又少,特斯拉是代表,大部分都还没脱离“卖一辆亏一辆”的现状,强如蔚小理也不行。

在最新的财报里,小米的收益并不乐观,各个业务板块都处于同比下滑的状态,净利润大跌。雷老板的说法是“小米汽车首期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的投资为100亿美元”,这笔钱能不能支撑自动驾驶全栈自研算法、生产资质以及后续200亿起步的投入,是个很大的问题。

雷老板需要造血,而小米汽车更需要盈利。

一开始,小米汽车的道路本来可以很宽敞:学华为,可以最快时间占领市场;学蔚来,可以在政府臂弯下享受温暖。偏偏,雷老板选择一条难走的路。1亿美元可以做成小米手机,但100亿美元未必能做成小米汽车。

现在雷老板剩下的最大利好,就是手机领域积累下来的粉丝教育,当年那批钟爱“性价比”的忠实用户,如今都到了当打之年,小米汽车的初期粉丝,很大概率也会从这里边产生。假如,雷老板的编排够快,那么这批手机用户是很有可能心甘情愿为情怀充值的,最终小米汽车收获的成果,也许比华为还要大和快。

江湖车评:

小米越来越像一家车企,而雷老板也越来越像一个汽车界的KOL,这有点像长城和魏建军。相同的是,两者都选了一条很傻的路;不同的是,长城已经站上高位,而小米仍在襁褓。关于雷老板造车这件事,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他给自己留的后手,毕竟在手机和AIoT领域,小米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少,寻找新的品牌增长点势在必行。按照雷老板自己的说法,小米手上的现金储备超过千亿,换算一下,差不多也够他拿来在造车领域折腾了。最坏的结果,不过是雷老板失去了二次财富自由的机会;但最好的结果,或许很难像李书福那样了。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