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厚积厚发”的比亚迪

10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创历史新高,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11月16日,更是实现了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



成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更是证明了中国汽车从进化到崛起,已然具备了走向汽车强国的底气和实力。从100万辆到200万辆耗时1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仅用了半年。短短1年半的时间,即可说明聚焦新能源的战略是成功的,也说明对我国“低碳经济”所付出的努力,已见成效。

300万辆的成就,它不只属于,更属于300 万选择新能源产品的车主们。今天的成绩,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变得更加完善,有更好的新能源产品提供给更多的消费者。

比亚迪的“舍”和“得”!


印象中,2004年开始启动混合动力车型研发,从2008年提出太阳能、储能、电动车的企业愿景,这些都可佐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初心。为了响应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以及坚守自己的初心。今年4月份,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气概,直接对外宣布公司计划从2022年3月起,停止旗下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业务,这也意味着成为全球首家停产纯燃油车产品的汽车企业。

此番战略调整堪称“壮士断腕”!直接“舍”去了近80%左右的汽车市场,毕竟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飞速,但市场份额也只有20%左右。因此,大多数车企是不会百分之百聚焦于新能源产品上的。的“舍”正确与否,市场最终会给出反馈。



根据全国乘联会的数据来看,10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63%,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5.6万辆,同比增长75.2%,1-10月形成趋势性上升走势。1-10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443.2万辆,同比增长107.5%。



在10月份销售新能源汽车21.78万辆,这是继9月份之后,汽车单月销量再次突破20万辆。10月份,单月的销售数据就远远超过第二名的一汽大众,占整个汽车销售份额达到11.2%,占新能源汽车销售份额也达到11.2%。

按照这个趋势来看,11月份有望提前达成其年销150万辆的目标。而且,规划和在建的产能已经超过了400万辆,在新能源赛道上正加速扩张,这样的“加速度”,也验证了对初心的坚持。而这份坚持的底气,必然源于这家企业的实力,以及已在插电混动领域的坚守。18年的坚守,让“得”此成就,更使的技术得以沉淀和积累,铸就了如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龙头地位。



2008年,推出了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F3 DM。而在当时,2008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仅为899辆,就连SUV市场依旧还是一片蓝海,诸多自主品牌靠着低端车产品前行,重心还没有放在技术研发上。合资品牌,当时在国内悄悄引入了为数不多的混合动力车型。那时,混动技术上我们缺乏核心技术,高成本以及政策方面,很难让自主品牌选择这条赛道。可想而知,的这份坚持,是来之不易的。

18年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一跃让其成为全球首家掌握电动汽车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企业,在行业内处于科技领先地位。2020年3月,推出全球首创的刀片电池,把电动车安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彻底解决市场的安全痛点。2021年1月,又新推出DM-i超级混动系统,搭载DM-i超级混动技术的紧凑型轿车,在亏电状态下的百公里油耗可低至3.8升,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超过1200公里,驾驶体验无限接近于纯电动车。



近些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至今还未完全消除。近期,还有多家依赖外部供应链的车企,生产受到影响,交付进度也成问题,对用户影响极大。

但产业链变动和冲击,对而言,影响非常小,无论是对发动机,还是对电机、电控、电池配套产业链等,由于这些技术都牢牢掌控在自家手里,再加之坚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举措,才使得可以保障自身供应链的稳定,并也助推飞速实现了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的佳绩。



有了技术实力和底蕴之后,终于迎来了“厚积厚发”的时刻。将推出全新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从目前旗下的产品布局来看,王朝系列以及海洋网系列主打30万元以下价位区间,抢占主流家用市场;腾势品牌将征战30万元-50万元级别的市场;而品牌则会进一步价格向上,锁定50万元级以上的市场。



品牌外,还将在2023年推出一个极具专业性、个性化的全新品牌,满足消费者日益凸显的个性化需求,与用户共建共创,并面向全市场公开招募优秀经销商加盟。

进一步发力全球市场


除了国内市场,也积极拥抱全球。数据显示,10月海外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量9529辆,较上月的7736辆环比增长23.18%,新能源汽车全球累计销量超260万辆。



2021 年是中国汽车出海“高光期”的元年,电动车出海贡献了重要的增量。毋庸置疑,中国车企要想成为全球性车企,必须走出去。过去,燃油车我们没有走出去,那我们擅长的新能源车领域,就该快速抢占海外市场。而且,多数海外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非常之大。



更为重要的是,在海外走的路线并不是过去自主品牌出海的传统固有路线。凭借着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以及强大的产品力,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已经跟过去大不一样。

当下,像这样的中国品牌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上相比海外新能源产品做的更为出色。旗下产品,元PLUS在澳洲市场起售价为4.49万澳元,在德国预售价为3.8万欧元;汉和唐德国预售价格为7.2万欧元,售价直击BBA高端车型。

侃车说:

在“双碳”目标下,旗下的产品和技术满足了多元的趋势和方向。300万辆下线的成就,不仅“领跑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重要一步。

标签: 比亚迪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