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电动车时代,侧面柱碰撞实验有多重要?

前一阵子,一则特斯拉Model X的碰撞事故引发广泛关注,不止因为其驾驶者是有着明星光环的职业车手,也在于这一次的碰撞事故所引发关注的动力电池碰撞燃烧问题。

在这一起事故中,车辆因为剧烈的碰撞导致车体严重变形,进而引发了动力电池燃烧,火势颇为猛烈;而在事故后清理现场时,由于车体被挪动,可能又发生一些形变,甚至还产生了二次燃烧。


一时间,关于纯电动车碰撞与自燃安全性的话题再度甚嚣尘上。


截止目前,事故完整经过尚未出炉,因此我们也不妄加揣测事故原因。


但从事故本身导致动力电池结构受损,进而引发自燃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希望在如今的新能源时代,消费者们能更加在意被动的碰撞安全,甚至是比传统燃油车时代要更加小心。


肯定有人会不解,为何新能源时代还要更加关心被动碰撞安全?现在的很多新能源车型都有智能化的主动安全技术,还要被动碰撞干嘛?


怎么说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最终保护你性命的还是被动碰撞安全。


电池燃烧一发不可收拾,侧面柱碰撞实验值得关注


目前公认的,相比起传统燃油车燃油管路泄露引发的自燃,电动车动力电池自燃的扑灭难度是更大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电池组燃烧给人的主观感觉都是“烧起来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核心原因,在于“电池包”本身。相比起传统燃油车起火后,只需要用泡沫、干粉等灭火材质隔绝氧气即可阻燃不同;因为电动车电芯都是置于高度防尘防水的电池包之内,即使结构破损、短路导致热失控,外界的泡沫与干粉等材质也难以大量进入电池包内部,进而无法灭火。


因此,目前电动车电池组自燃最好的扑救方法,还是“大量的水”,一方面是相比泡沫和干粉,水能更好的进入电池组壳体内部,二是大量的水能快速降低电池组与电芯的温度,进而缓解“热失控”。


但事实上,除非事故发生地就在消防队旁边、或恰好有满载的消防水车经过,一般都很难满足“大量的水”这个要求,绝大多数电动车自燃的最终结果,都是“一烧到底”。


因此,选购一台能在事故中有效防止电池组变形、破损的“好车”,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怎样的车才是“好车”呢?


答案就是“侧面柱撞成绩优秀的车型”。


众所周知,目前绝大部分电动车都是将电池组置于乘员舱底板下部,不仅左右有两根纵梁保护,前后更是有着充足的碰撞缓冲区,所以普通的事故下,一般不会伤及电池组壳体。


但如果事故“不普通”呢?


相比前后两个方面的大量缓冲空间,电池组在左右两个方向上,仅有车体的横梁用于保护,没有太多形变与缓冲空间,而且相比于正向上更多是壁障式的碰撞,不少侧面碰撞事故都是打滑或被打滑所致的柱撞,而柱撞发生时,车辆受力更集中、车身结构变形量更大,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的威胁也更大,一旦碰撞力传递给动力电池包,导致挤压变形、内部短路,就很容易引发动力电池着火爆炸。

也正是因此,我们注意到中汽测评已经在C-NCAP 2021版测评规程中更加关注新能源汽车安全,并针对新能源汽车引入了侧面柱碰撞测评项目,以模拟驾驶者避无可避时撞击到了树木、电线杆、水泥墙体等情况。

据了解,在试验中,测试车辆会以32km/h的速度,呈75°角,撞击直径为254mm的刚性柱,最终通过乘员伤害和车辆电安全评价其安全性能。可以说该项目对车辆的乘员保护性能和动力电池保护性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正是因此,未来计划购置纯电动车型的消费者们,可以多多关注一下C-NCAP 的相关车辆测试结果,对于安全性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如何才有更高的车体刚性与安全性?CTB/CTC技术值得关注


站在消费者角度来说,测试成绩是一方面,但市售车型如此之多,测试机构也很难做到对市场上每一款车型的全覆盖。


那么,能否换一种思路。看有哪些技术或设计,能够提升一台车的车体刚性与安全性,进而在理论上会有更好的侧面柱碰撞表现呢?

答案是“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而在具体的技术达成路径上,目前全市场又分为了大致两类,一类是以零跑、为代表的CTC,另一类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CTB,虽然技术实现路径上有所区别,但本质都是通过先期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电池包与车体之间的概念,将电池融入车体之中,进而获取更大的结构完整性,进而提升系统整体的刚性与安全性。


简单来说,零跑和的CTC方案,已经彻底没有了电池组的概念,乘员舱底板即电池上盖,车体下底板即电池托盘,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车身电池一体化;而的CTB则比较特别,依然存在一个看似像“电池包”的东西,但以对应的海豹车型为例,白车身状态下车体没有底板,下边梁间仅有横梁,而“电池包”,同时肩负白车身底板的工作,拼合在一起后构成完整的车体。

CTB


不管是CTC还是CTB,在结构更加精简优化后,车体强度都明显增强,以为例,在CTB技术的加持下,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抗扭刚度已经达到40500Nm/deg,对标豪华品牌高性能旗舰车型的强度水准。


因此,如果您确实在意电动车侧碰安全性,但偏好车型暂未有碰撞测试成绩的话,不妨看看它是否有CTC或CTB技术加持。


写在最后:


安全,永远是车辆作为交通工具最核心的考量点之一,旧的燃油时代如此,新的电动时代依然;尤其是电池结构破损可能会导致爆燃、自燃等情况,普通消费者们才更应该关注车辆被动安全能力。

至于如何关注,上文我们已经说得足够详细了。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