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请回答2021》:中国汽车市场年度总结

年末,是属于回顾、总结和告别的。


2021年对于你而言,是激动、欣喜多一点,还是仿徨、困惑多一点?不过,在我看来不论过去的一年你过得怎么样,回头看这个过程更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更好地走向未来。


是的,互联网并非真的没有记忆,而作为承载汽车圈记忆的主要载体——汽车媒体的其中一员,我想我们有必要以汽车媒体的视角对过去一年进行一次年终总结,话不多说,接下来让时间倒流,进入回忆……



群“魔”



不曾想,在过去的一年里,起名字会成不少国产品牌的“核心技术”,于是便有了这般群魔乱舞的景象。



从重型武器到海洋生物、从上古神兽到历史人物,国产品牌起名涉猎之广,超乎了太多人的想象,甚至正在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消费者早已审美疲劳,但车企依旧乐此不疲,当然,如果去探究自主品牌奇葩命名背后的原因,你又会觉得这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



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品牌采用奇葩命名的营销手段无非是为了博眼球、抢流量——既然“字母+数字”的命名方式已与合资品牌之间捆绑过深,倒不如另辟蹊采用用户共创的方式来提升新车知名度,坦克300等车型的出圈就是为数不多的成功例子。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我用的是“为数不多”这个词,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潮流注定只是一种短期现象,等到消费者“疲惫不堪”,这种所谓的出格命名就再也挠不到他们心中的痒痒肉。另外,这种命名方式或还将让车企“误伤”自己,在这种命名方式下,它们产品的序列化会被逐渐模糊,不利于品牌印象的形成。


“混”战



在营销方式上,自主品牌“卷”破头,但它们“卷”的可不止是此,在产品布局上,同样可以看到它们“卷”的身影,例如集体发力混合动力系统领域:



长城柠檬混动DHT、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奇瑞全功能混动构型鲲鹏DHT、长安蓝鲸iDD混动系统、吉利雷神动力和广汽传祺矩浪动力,几乎所有的头部自主品牌都开始进军混动领域,本来由两田主宰的混动市场一下变得热闹起来,称之为“混”战并不为过。



而如若对上述各大自主品牌发布混动系统的时间点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这一切都始于相关部门按下的那个开关键——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并对“双积分”政策进行了修订,将低油耗乘用车一同纳入“双积分”管理办法进行考核,这些都是越来越多自主品牌将目光投向混动领域的主要原因。



但即便不去深究背后的原因,在我看来,自主品牌集体发力混动领域也是件利大于弊的事,它意味着自主品牌将会有更好的产品深度和更多的溢价可能。不过,在我看来,虽然单从技术参数上看,自主品牌混动技术不输合资品牌,但它们的技术水分还有待市场检验,还需要靠对标日系品牌去提升自身技术和产品品质,简而言之,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上“新”



历史是一场轮回,只是轮回的时间不得而知……


2003年,春兰、美的、等外行集体跨界进军汽车领域;以2014年为节点,小鹏、蔚来等品牌再度掀起一波造车狂潮;而不曾想,仅仅过去7年,属于中国的造车“轮回”就提早到来了,百度、滴滴、小米等品牌纷纷在2021年宣布进军汽车领域,智能汽车玩家之庞大,甚至都可以分成四大派别了……



特斯拉、小鹏、等为代表的新势力派,以丰田大众、通用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派,以百度、滴滴、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派以及以小米、索尼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派,四大派系各有所长,是它们共同的倾情“演出”呈现了这场造车盛宴,以至于即便华为已多次对外宣称不造车,但看客们依旧不信……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并非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能在2021年有个圆满,恒大们就是此类造车新势力的缩影,而这些都印证了造车并非易事,它并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就能成事的,希望这些前车之鉴能化作春泥为中国滋养出更多有能力定义市场规则的“蔚小理”。


“夺”权



2021年,汽车市场新老交替的迹象比过往都要明显,但对于未来而言,我以为这还只是个开始。


这并非我第一次发表与此类似的言论,我想有持续关注汽车市场的朋友能洞察到这种变化趋势:伴随着、小鹏、等新势力的崛起,汽车市场的话语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似乎愈发笃定等传统车企正在重蹈当年诺基亚式微的路径。



几个显而易见的迹象:本田等品牌似乎愈发崇信“双车战略”,像是为了把握住燃油车时代的最后荣光;奔驰宝马奥迪陆续发起它们在电气化时代的第一波攻势,但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豪强们依旧沉浸在燃油车的思维中,这一点与年轻消费者热衷智能电动车是相悖的。



宝马iX3奔驰EQC以及e-tron就是典型的例子,以一个豪华燃油车的逻辑来看,它们的表现堪称优异,但从一辆智能电动车的角度来看,这些车却显得泯然众人,没有爆点。



传统豪强想尽可能地保证旗下电动车的品牌特色,但消费者却希冀得到更多新鲜感,这种困局如果不解开,即便它们的用户基本盘多强大,恐怕也经受不住造车新势力们的“蚕食”,何况它们需要应对的对手并不止于此,还有二线豪华品牌、国产品牌,崛起还是消亡,就看传统豪强们的应变能力了……



毕竟,依据我们过往的判断(传统豪强能依靠它们技术储备、制造经验等优势迅速追赶新势力),我们似乎都习惯性高估传统豪强,而低估新势力了——诚然,传统豪强依靠它们的优势,确实做到了更迅速的产品覆盖,但因为产品认可度一般,多多益善的策略并没能收效,反倒是新势力正在试图以扩充产品线的方式一步步蚕食传统豪强的市场占有率,实属意外。


“翻”红



对于在座各位的韭菜或吃瓜群众而言,“翻红”这个词应该并不陌生,它常年出没于股市或娱乐圈当中,但今天我想把它用在形容小车、MPV在中国汽车市场迎来“第二春”的现象,不同于以往几年的颓势,这两个细分市场在今年都迎来了相当程度的复苏,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占据着汽车行业的话题“头条”。



先来说说小车(微型车和小型车),以小车在中国市场的境遇来看,用命运多舛来形容这块市场的多变和不易再贴切不过——它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以最近那次来说:因为小,在新能源车市起步阶段(2016年),它扮演了行业先锋的角色,销量大涨。




但好景不长,补贴政策调整后,它从2017年年中就开始走下坡路,并在2019年跌至谷底,直到2020年没有补贴的宏光MINIEV横空出世,小车市场才重新有起色,并借由带来的现象级现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二春”——2021年前7个月销量就已超越新能源车起步阶段的销量峰值。



不过想要吐槽的是这场小车狂潮似乎已经有些“变味”,与过分雷同的车型正在慢慢“攻占”工信部,这些“工业垃圾”的扎堆出现恐怕有天会把消费者的新鲜劲磨灭,又让小车市场变得一地鸡毛……





再来聊一聊MPV市场。很想为过去几年被所谓“风口”虚晃一枪的汽车厂商“鸣不平”,但很遗憾,残酷就是汽车市场的本色——2015年,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不少汽车厂商以为嗅到了商机,纷纷雄赳赳气昂昂地宣布MPV车型量产计划,可结果却是:算上2020年,国内MPV市场遭受了销量“四连降”。



MPV市场将就此沉沦?很遗憾,这块细分市场你还是没猜透,伴随着起亚嘉华现代库斯途赛那、新款奥德赛的相继上市,这块市场并没有“冷场”,反倒变得热闹非凡了起来。而与此同时,你很难不称赞合资品牌的老谋深算,它们的入场时机是精妙的,国内MPV市场级别和价位的结构调整已基本完成,相比以外,这个阶段布局中高端MPV是更好的时机,我很是好奇,合资品牌们能呈现一场怎样的大乱斗。


写在最后



群“魔”、“混”战、上“新”、“夺”权、“翻”红,看得出我的野心吗?我在尝试着用最简短的词语总结刚过去的一年,这样的想法多少是有些天真的,有在持续关注汽车行业的人会晓得这个领域有多复杂,一个简单残暴的例子是:钱能解决太多事情了,但在汽车领域光靠砸钱是行不通的,“翻车”的多了去。



我也晓得光是这5个词语并不足以总结2021年汽车行业发生的大事、趋势,我只是不想在2022年第一天就坐稳“加班狗”的头衔罢了(狗头)。最后,我想说的是:也许天真并不等于稚嫩,世界这么复杂,既然注定要艰难前行,保持天真、乐观又有何不可?新的一年,祝大家顺心顺意,Respect!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