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为什么要骂“车评人”?【续】

上回一共说了4个点,分别是“什么是车评人?”、“车评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车评人的获利途径”以及“车评人和车圈的现状”(上期回顾:为什么要骂“车评人”?),今天这篇文章就接着来讲完剩下的几个点。

● 为什么讨厌“车评人”?

在了解了“车评人”的获利途径和目前“车评人”以及车圈的现状之后,相信大家也能够明白,之所以讨厌车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充值”。老百姓是在真金白银花钱买车,钱包瞬间从鼓鼓囊囊到瘪了吧唧,一张张大红花飞到主机厂的账户,而有些“车评人”,单靠在摄像机面前逼逼叨叨一堆车辆外观、内饰、性能等等东西,就能轻松赚取不低的回报,把车子的性能吹上天,结果自己却买了别的车子,网友的精辟总结就是“你买我推荐,真买我不买”。

另一个就是“车评人”在展示车辆性能的时候,往往会加上很多比如“差不多”、“比较”、“很”等一系列的副词,去修饰车辆的表现,而有经验的“车评人”则很“善用”这些修饰语,看似给出了准确的结论,但细究又觉得模棱两可,最后营造出一种产品表现优秀的效果。而绝大部分小白,是根本没办法通过这些东西,去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很容易就会被误导,最后购入的时候发现跟自己心里想的不是那么回事,完了就开始对“车评人”产生恶意,冤有头债有主。

还有就是目前车圈的混乱现象,哪怕你对车啥都不懂,甚至是连驾照都没有,但凡经常看一些车评,都能对某台车指指点点,入行几乎无门槛。公关也不会看你到底会不会评车,只看你的流量是否能为他们的产品带来宣传效果。当一个博主有流量时,哪怕他胡说八道、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甚至是对产品一窍不通,也会有商家愿意找ta恰饭,资本永远都是逐利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只是当下进入到数字化信息时代后,玩法和模式变了而已,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回到“充值”这个话题上,有些用户已经开始接受并承认车评人被“充值”的做法,并且还不会影响他们继续关注和信任他们心中的一部分“车评人”,毕竟大家都需要过日子,没有谁会愿意无条件的为大家辛辛苦苦的做节目,观众们也都能理解,但前提是“车评人”必须要为大家带来有意义的作品,无论是搞段子让大家会心一笑也好,还是正儿八经为大家展示车辆性能也好。

而有些“车评人”很善于美化自己的作品,用五花八门的修饰语给车辆的某些性能缺陷披上华丽的外衣,甚至明明已经拿到了厂商的“充值”还要继续标榜着自己中立客观的title。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就会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反感——观众都不是傻子,时代变了,倒不如光明正大的告诉大家,“本次作品由xxx赞助播出”来得直接,没准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似乎目前很多人都没办法做到这一点,至于原因我就不太清楚了。

所以我很能明白大家为什么会讨厌“车评人”,或者说一部分“车评人”,毕竟不能一棒子打死,网上还是有一些比较正经,并且学识渊博,技术过硬的,对车辆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正确理解的“车评人”在的,他们从专业的角度,用理性的分析,给大家带来了一期又一期优质的内容,而有些消费者也确实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对自己购车有较大作用的建议和指南,只是当下环境如此,要做到独善其身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 我们能从“车评人”处获得什么?

这个角度,更多的是从用户的视角出发。笼统的讲,“车评人”本身是虽然是为商家服务,打广告嘛,总要帮着宣传别人家的优点,但是对于消费者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首先我也是用户,对我而言,我能从“车评人”处抢先得到一些关于新车的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外观内饰细节、功能配置等。但由于我本身学的是汽车,干过汽车研发,所以并不属于典型用户群体,更多关于动态驾驶、功能实用性等部分,基本上我得亲自去试驾和感受后,才能确定这台车对我来说是不是符合,所以“车评人”的结论,在我这里充其量只是一个参考,看看从别人的角度是怎么理解一台车的,以及在我还没摸到车之前,让我对它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剩下包括价格、服务、赠送等等东西,都得需要自己去跟4S店协商,毕竟每家店的价格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别。

而对于并非干这行的广大群众而言,他们又能从“车评人”处获得什么呢?我不能代表所有人,所以我代入了一下角色,就像我自己买笔记本电脑、买手机等电子设备一样,也属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那么我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博主的内容获得一些产品的基础信息,了解他们的使用体验,以及他们对于产品特点的分析和理解,然后我再自己去店里把玩一遍,最后做出选择。虽然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价格相比汽车犹如九牛一毛,并且更换周期和频率也比汽车高不少,大家选购汽车的时候会比手机更谨慎,但心理轨迹是一毛一样的。

我相信大部分用户在购车的时候也是像我买手机一样,纠结这个纠结那个,而“车评人”的出现,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用户去理解一款产品的好坏,展示产品的性能,或许并不全面,甚至有可能到头来跟自己的预期相违背,但好歹是从他们的角度,为观众带来了比较直观的使用体验,让观众对产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初步筛选出一批备选清单。

而像车辆后期会不会容易出现问题,油耗表现,保养维修的价格等,大部分是没办法从“车评人”处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的,毕竟这些内容,都需要长时间的验证工作,并且不同的驾驶风格也会导致不同的产品性能衰减和油耗表现,所以关于这种类型的内容,大家倒不如上论坛询问各位车友来得直接。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车评人”

说了这么多,那观众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评人”?或者说“车评人”们怎样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就这点而言,我不敢代表广大群众,所以这部分仅代表我的个人想法。

首先,除了给厂商做宣传工作之外,“车评人”作为面向C端最直接的群体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对观众负责,就像记者一样,要确保所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从产品的角度来讲,不同的人眼中对不同的性能部分的理解是不同的,但在一些较为客观的测试项目中,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比如在做车辆加速、制动等测试的时候,有必要交代测试的环境和条件,以及这些外在因素对车辆性能所产生的影响等,并且对测试的结果负责。

其次是需要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和水平,在没达到一定的经验之前,切勿胡说八道误导消费者。2021年的今天,无论是保有量和品类,至少在家用车的领域,国内的选择都已经非常多,不像20年前,所以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看穿。

最后是理论知识水平,既然入了这行,就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汽车知识,不说像工程师一样丰富,起码也要充分掌握结构、基础原理等相关知识,像《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相关书籍都只是基础,好歹要熟读吧?不过欣慰的是现在很多消费者都多少对车辆有一定的知识了,这的归功于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以及一众硬核up主的科普等,一定程度上能倒逼“车评人”提升个人能力。

当然作为媒体的角度,“车评人”最终的目的还是需要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为厂商做宣传,所以在内容上,只要能吸引观众,获得流量,才是作为媒体最重要的工作。但是这并不妨碍“车评人”去提升自己,作品形式上可以五花八门,但是自身上不能不懂,我觉得这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不过好像这也只是我的yy罢了,事实上连发动机横置、纵置,到底是几缸都分不清的“车评人”太多了,我甚至在前几天的成都国际车展上某厂商在展台摆放了一台3缸发动机,而底下文字居然标注着4缸,连厂商都这么明目张胆的胡说八道,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目前大部分媒体的知识水平有多薄弱。

所以总结来说,一个合格的“车评人”首先要了解汽车并且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哪怕对于某些部分不是特别了解,但也要保证一个高度渴求的学习状态,其次才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否则他就不能称之为“车评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宣传员”。

● 最好的“车评人”是自己

今年流行一个词叫“内卷”,车圈当然也逃不掉,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目前的产品细分市场细到了专门为某小部分特定人群去开发车型或者制造卖点,典型的就像长城欧拉针对女性市场推出的各种“猫”系列车型,这放在不说10年前、哪怕是5年前也是鲜有耳闻的。车圈同样也是,为了营造节目效果获取流量,“车评”类内容早已不是当初的一贯套路,“车评人”也越来越多。

然而截止目前,还没有一个“车评人”能够完全覆盖所有的观众群体,或者说,他的内容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总会有人在背后挑刺,持不同意见,我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毕竟每个人的观点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作为“车评人”,只能说满足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群体。

作为用户,对每个“车评人”或者媒体的意见都是褒贬不一,对产品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因为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一定会存在差异。但由于“充值模式”以及车圈“又当又立”的做法,目前但凡有人说某台车好,就一定会有人说这人被充值了,但凡说某台车差,就一定会有人说这人“车黑”,专门挑刺,排除水军带节奏之外,还有很多群众也是这样的想法。

既然没有一个“车评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观众也总有跟“车评人”的观点有出入,那我觉得“车评人”在提高自己的产品评价能力后,做到对自己对内容负责就好,而对于观众来说,选择相信自己心中敢说“真话”、对自己购车或用车有用的“车评人”就行。至于其他的,可以持有不同意见,但没必要一棒子敲死,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就拿最近很火的某主打运动的车型来说,我觉得它驾驶性拉垮,但底盘舒适性优秀,换我的话我就不会考虑或者说不建议购买,而有些“车评人”觉得它的底盘滤震优秀,并且支撑到位,可控性强,这点的性能让他觉得可以忽略驾驶性上的缺陷,那么他会推荐购买,而这两个不同的“车评人”针对同一台车的评价结果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侧重的点不一样,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已,至于消费者怎么选择,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需求。

而从市场表现上来看,很多人买车的时候会去网上翻一翻销量榜,在对产品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随大流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坑。但产品力和销量之间一定存在必然关系吗?我的看法是有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只不过要看从哪个维度去理解罢了,比如常年销量榜首的某逸,单从操控、底盘舒适性等维度去看的话,大有比它强的存在,那它的卖点是啥?大空间、省油、保值、使用成本低等,这些都是它的优点。而这些优点,相比于操控和底盘这种对广大群众来说过于“玄学”,以及较高体验门槛的部分来说,更能让消费者看到实惠,这也能反映出一个市场目前的需求。

所以综上所述,最好的“车评人”就是消费者自己,通过提高自己对汽车的理解,对产品的认识,结合自身需求和预算,多收集信息,多看看想想,最后去4S店里实际感受体验以后,做出一个让自己不后悔的决定。他人的观点永远只能代表他人,不能代表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比完全相信某些“车评人”的结论去做选择都更靠谱。

至此,关于“我们为什么要骂车评人”的文章就结束了,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而以上的内容仅代表我的所见所闻和总结,同样也是为了抛砖引玉,肯定还会有更多跟我持不同看法的内容出现,大家综合自己的想法去看就行了,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里留言,我也更希望看到更多不同的声音。

文|莫逸龙

图|网络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