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小米收购车企前,不妨看看江湖经验


​汽车圈,收购与被收购的历史一直在上演。

中国汽车界最为经典和成功的收购案,是吉利控股2010年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被称为“蛇吞象”。这次收购,全方位提升了控股的地位、品牌影响力、整车制造工艺等,迅速跻身自主品牌第一梯队。

近年,更多的企业加入收购之路。参与收购的企业目的各异,有意欲转型的低速电动车企业,想获取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进军汽车圈的跨行巨头,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车企……但成功者寥寥。

90%以上被收购的车企,仍旧经营不善,甚至成为了新东家的包袱。


#1

换了新东家,仍不见存在感


2018年起,受到存量时代到来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双重影响,汽车行业分水岭扩大。

资源愈发向头部车企集中,而无力应对的边缘车企,逐渐被淘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余家车企或负债破产或被收购或退市。

早两年,风雨飘摇的车企借着手里的整车生产资质,能卖出个相对满意的价钱。2018年,四川野马作价12亿被老年代步车企业雷丁电动收购。2019年,一汽吉林以15亿元转让70.5%股权,接盘者亦是来自山东低速电动车企业——宝雅电动。

业内人士分析,这两家企业收购是为了提升整车制造工艺,向乘用车业务转型,以应对管理日趋严格的低速电动车市场。

然而,“弱弱联合”产生的能量有限,四川野马、这类企业,在被低速电动企业收购后,相当于主动退出整车市场的竞争。他们数十年的整车制造技术积累,沦为、宝雅做产品转型的爬梯。

对于、宝雅等低速电动车企业而言,从低往高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整个主流汽车市场已认定他们是,成本低廉、质量堪忧的老年代步车。

近两年,尽管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推出五座乘用车产品,并请黄晓明代言,赞助综艺节目,但依然没在市场激起水花。

与之相对的是,品牌力、知名度、竞争力占优的整车制造商,进击低速电动车市场,可快速抢占们的市场。上汽通用五菱推出的宏光MINI EV,同样是2万多的售价,却因有上汽集团背书,对们形成碾压之势。

在自身处境都极为尴尬的情况下,被收购的野马们卷土重来的机会已被彻底堵上。

而被造车新势力收购的车企,基本没有未来可言。他们的目的很纯粹,就是耗费上亿元换取整车生产资质。


#2

重新包装出发,成为包袱


早年,有车企为提升自主板块的业务和竞争力,将目光瞄准国外已消失的百年汽车品牌,利用国内国外信息差,重新包装后在国内上市。

2014年时,北汽福田以500万欧元收购宝沃汽车100%股权。北汽汽车定位为德国第四大豪华品牌,售价比肩奥迪奔驰宝马,并在营销宣传上发起攻势。

公开资料显示,汽车1919年诞生,曾是德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制造商,但1961年就因经营不善而破产。重出江湖的汽车,空有百年德国血统,整车制造工艺、经营模式等都源于北汽

北汽原本想借汽车进军乘用车市场,但现实给了当头一棒。

起初,不了解内情的部分消费者,被忽悠住了,2019年时销量达到5.45万辆。但持续爆发的质量问题,被戳破的豪华噱头,频繁调整的人事等多重因素,导致汽车逐渐被市场抛弃。

北汽也为这次收购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为打造汽车,北汽四年输血百亿元,亏损高达数十亿。无力支撑后,北汽以39.72亿元的价格,将汽车67%股权转让给了神州优车。

为发展汽车,神州优车投入了大笔资金,但效果不理想。2020年,神州优车不得不出售资产“断臂求生”。汽车亦成为了神州优车手上的”烫手山芋”。

在北汽打造汽车的同一时期,上汽集团将英国老牌汽车品牌名爵纳入囊中。初期的高曝光让打开了点知名度,但新鲜过后,不够突出的产品竞争力让其“泯然众人”。

不过,品牌的境遇要比好不少。上汽集团近年加速海外市场布局,而成为出海新名片。或许,这会是品牌的新出路。


#3

收购需谨慎,想好再行动


国外汽车收购案,也少有成功案例。

几经易主,直到遇见控股,做大中国市场,才从破产边缘被拉回。欧宝品牌十余年时间,给通用汽车造成了超200亿美元的亏损。2017年加入PSA集团后,才逐步扭亏为盈。

雷诺在收购日产后,与三菱组建成--联盟,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但随着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事件爆发,如今只剩下一地鸡毛。联盟全球业绩和销量持续下滑。

回到国内。铃木退出中国市场后,合作伙伴长安汽车接手了长安,由合资品牌变为自主品牌。

虽未完全放弃长安,但糟糕的经营状况为其生存蒙上了一层阴影。东风亦面临相同的境况。

另一边,越来越多的跨界造车者加入收购大军,以补齐短板。

恒大集团2019年收购了另一家造车新势力国能NEVS,试图将老旧的萨博平台收为己用。只是从国能NEVS上市产品的反响,以及恒大集团的冷处理态度,表明这次收购失败了。

宝能收购长安PSA后,也迟迟无动静。如今,两家房地产企业均被负面缠身,造车之路变得前途未卜。

虽然大多收购案多以失败告终,但并不会阻挡车企的热情。近年来,汽车圈收购案有增无减,并扩大至电池、芯片、自动驾驶等前瞻技术领域。

对于小米这类造车新人而言,代工贴牌还是收购车企,是个艰难的选择。如果走上收购车企以获取生产资质这条路,收购谁,收购后如何运作,怎样避免失败,是个大难题。

假如真像网传那样,小米入股恒大汽车,两个毫无造车经验的新人抱团,结局显而易见。

标签: 购车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