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644
今年以来,继小米之后,包括百度、华为、滴滴、恒大在内的多家公司宣布跨界造车,形成了一股新的造车势力。这些公司涵盖了互联网、科技、出行、房地产等行业。
由于政策的放宽和准入门槛的降低,大部分公司选择代工模式,将车辆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分离,把生产制造交由汽车产商完成。该模式放宽企业准入门槛,同时还缩短了汽车研发周期,节省了投入成本。
造车门槛的放宽,谁又将成为小米之后的下一个造车企业?
一、工信部放宽造车准入门槛
首先,零壹智库来分析下造车门槛是否真的放宽。
为了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工信部在2020年7月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进行了修改,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这意味着传统汽车生产企业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公司代工生产汽车,盘活我国汽车代工业务。
同时,新能源汽车公司可以将车辆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进行分离,集中精力专注于车辆的设计开发,将生产制造交由汽车生产企业负责。
在过去,汽车制造一直属于重资产业务,汽车生产企业除了需要投入资金建设产房设备,还包括技术研发、营销管理等方面,对公司造成长期财务负担。特斯拉一直以来就是通过自建工厂生产汽车,从2010-2020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300亿元。
而代工模式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资金压力相对较低。例如,代工模式下的蔚来用200亿美元实现第一款量产车,小鹏用了100亿美元,而理想仅用了10亿美元。
从宏观角度考虑,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无限增长空间。截至2020年末,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81亿辆,汽车驾驶人4.18亿人,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占比不足2%,并且近3年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每年增量超过100万辆。
除此之外,对于致力于发展IOT生态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车联网是IOT生态的重要一环,为了完善自己的战略布局,入局新能源汽车具有重要意义。
二、谁在参与自动驾驶专利研究?
从专利角度来看,除了传统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公司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还有一些非汽车行业的公司也在积极参与自动驾驶相关专利的申请,例如百度、华为、滴滴、京东、美团、平安科技、360、联通等公司。
零壹智库对我国自动驾驶专利进行了整理,截至2021年4月,我国有近4600家公司申请了自动驾驶相关专利,数量合计超过2万件。其中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3家企业分别是百度(850件)、华为(746件)和吉利(418件)。
这4600家公司可以分为3种类型,汽车产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包含新能源汽车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和非汽车行业公司。
其中,在非汽车行业公司当中,有19家公司自动驾驶专利位列我国前200。除了百度、华为、滴滴、腾讯、360、小米、恒大和中兴通讯8家公司已经在近几年先后公开宣布进军汽车领域,还有11家公司暂时未表露进入汽车领域的想法。
表1: 19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自动驾驶专利统计
注:专利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4月我国申请的自动驾驶专利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智慧芽
这11家公司分别是大疆、京东、浪潮集团、美团、平安科技、海信、联通、OPPO、移动、顺丰和联想。
除大疆以外,这10家公司当中京东专利数量最多,累计申请了79件专利。其中2020年申请了17件。
尽管美团从2018年开始申请自动驾驶相关专利,但是3年下来,专利申请数量合计达到68件,尤其是在2020年,申请了48件专利,占其总数的70%以上。
图1: 11家公司自动驾驶专利历年申请情况
注:专利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4月我国申请的自动驾驶专利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智慧芽
三、谁将是下一个造车企业?
专利与造车没有直接关系。拥有专利,不代表企业一定会造车。但是,如果没有专利,企业很大可能是不会参与造车的。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涉及到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核心技术,通过申请专利可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还可以打造自己核心技术优势。
另一方面,最近官宣要造车的几家互联网科技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汽车领域技术储备,并“悄无声息”地申请了大量相关专利。例如,小米在官宣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近200件汽车相关专利,其中自动驾驶专利28件。
结合专利申请情况,以及企业过去几年的战略布局,企业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京东、平安科技等公司均有造车可能。
京东,是否要通过造车完善自己的汽车服务体系?
巨头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但仍然有大批公司处于观望中,京东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我国庞大的汽车市场,没有企业不会心动。京东作为互联网巨头之一,更不会甘心落后于其他公司。
从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京东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已悄然进行。截至2021年4月,汽车相关专利申请212件(包含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授权专利达95件。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京东与天际汽车在今年5月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品牌、产品、用户、渠道等维度资源共享,围绕智能车生活主题,共同打造人-车-生活圈的全场景智能出行生态。
在产品体系上,京东集团旗下子公司——京东云(京东云计算有限公司)也推出了智能车联服务,涵盖车联网、车路协同、车载智能硬件、车联数字营销和商用车数字车队五大解决方案。
从资金情况来看,京东有实力也有能力去造车。2020年京东(JD)盈利494.1亿元,同比增长305.49%。2021年一季度盈利36.2亿元,同比增长率达237.2%。小米在3月份宣布投资100亿元开始造车项目,并且雷军还表示“截至2020年末,小米现金储备量为1080亿元,我们亏得起。”根据小米2020年报披露,小米在2020年盈利为203.6亿元,同比增长102.66%。相比之下,京东如果造车,所面临的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目前,京东已经上线了自己的无人配送车,并先后亮相全国各个城市。其掌握的无人驾驶技术,如果仅仅应用于无人配送,实在是有种“大材小用”。
平安集团:4年磨一“剑”,只为技术储备?
如果说平安可能造车,绝不是无中生有。
早在2013年,平安集团就已经开始构建自己的汽车服务生态圈,投资10亿创建了平安好车。在2016年,平安集团又以16亿美元收购47.4%的股权。
截至2020年,平安建立了“看车、买车、用车”的全流程汽车服务生态圈, 通过、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融资租赁等公司,服务广大车主,赋能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修理厂等汽车服务提供商。
但是,纵观过去4年(2017-2020年),自收购之后,平安在汽车服务板块,并无重大举措。相反,平安集团从2017年开始,将打造“汽车服务生态圈”作为发展战略,并持续4年写进年报当中。
从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从2017-2020年,平安集团申请了60件汽车相关专利,其中自动驾驶相关专利48件。
4年磨一剑,难道平安只为技术储备?
从科技能力和资金情况来看,平安有这个实力造车。
从科技能力来看,平安集团子公司——平安科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成功赋能智慧金融、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3大板块。这些技术同样也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汽车应用场景中。除此之外,平安集团还有超过11万名科技从业人员、超3,7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
从资金情况来看,相较百度、小米、恒大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平安集团盈利能力更胜一筹,面对造车所需的资金投入压力较小。从2018-2020年,平安集团连续3年净利润均超过千亿元,其中2020年净利润达到1431亿元。
四、结语
除了京东和平安集团,浪潮集团、美团、海信集团、OPPO、联通、移动、顺丰等互联网科技公司,除了专利申请,在过去几年,也有一批公司也先后与汽车产商达成战略合作,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软件件技术领域开展合作。
但是,是否参与造车,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复。
如果说,谁是下一个造车企业,这几家公司均有可能。
面对汽车万亿市场,谁又能不心动呢?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