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车
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1736
不管评价方向如何,最近在国内首发的大众ID.4已经挣足了话题度:乐观者看到了它背后MEB平台的发展前景,不屑者则会因为其“创造性”采用鼓刹的设定而不忿。总之,ID.4赚到了推广所需的每一分流量。问题来了,对于ID.4而言,前盘后鼓的制动系统真的就如大众所言,“已经足够应对国内使用环境”了吗?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大众中国的解释中,ID.4的动能回收系统本身就足以提供足够的制动力;同时他们还认为在国内使用环境下,“后刹车只有紧急制动时才用得到”。在这样的理论下,抗腐蚀能力更强、维护成本更低的鼓式制动器被安排在后轮处似乎就理所当然。
按照一般车辆前后大致6:4~7:3的制动力分配粗略估计,倘若一直保持在平整路面上行驶,这样的解释倒也还说得过去;但看到这个前提你也马上明白了:现实中哪有这么理想的使用条件?实际上,在需要上坡路段刹停或者起步时,由于重力指向的变化,后制动器的工作压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小。而如果是在盘山公路上面上坡,散热性能本就有劣势的鼓式制动器还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大众还宣称,ID.4上搭载的可是“全球首个带电子机械式驻车”的鼓式制动器。有道是这一装置的“重新发明”者,他们甚至宣称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力矩往往过大,不利于动能的回收(海外市场的解释稍有差异,变成了回收动能时对电机转子有不利影响)。乍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儿,但仔细想想,制动系统也不可能光设计个形式,而不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合理化调校吧?
“重新发明”还是成本转移?
关于“重新发明”这种说法,再深入推敲的话问题会越来越多。比如,针对大众方面由“有利于动能回收”引申而出的“一定程度上提升续航”之说,就显得更加诡异——要知道,影响续航能力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客观因素如道路状况、电控/温控策略、电池容量、能量回收水平等种种都会有很大影响,而主观因素如驾驶习惯也会让续航水平有所波动。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拿调校和标定水平都未能透露的制动系统说事,是否有舍本逐末之嫌?
回到鼓式制动本身,在国内汽车市场刚刚迎来春天的本世纪头几年,尚未普及四轮盘式制动的家用车在人们看来普遍是节约成本的结果。那么,这次ID.4系列的骚操作会不会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呢?
我们不妨看一看其他一些合资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动作。之所以不提本土品牌,是因为它们在一大波新势力的围堵面前,显然难以在这种地方节约成本:
丰田:奕泽E进擎,四轮盘式;
本田系:广汽本田牵头的VE-1,四轮盘式;
BBA应该更不用提,它们没必要自砸招牌;
甚至大众自家更早些时候推出的ID.3,也没有玩这一出。
对于大众而言,在ID.4上使用鼓式制动器也许真是成本因素,但有关的解释实在是难以服众。除了前面所提的“节能”,他们甚至还提到了养车成本:鼓式制动器足以用到整车寿命终结,保养成本更低。问题是,前方的刹车盘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工作负荷、更频繁的更换吗?
他们没有说。
又或者是分摊成本?
换个角度来看,从排放门丑闻以来,到MEB平台多年来的酝酿,再到ID.4系列在全球市场的首发,整个大众集团不仅缴纳了大量的罚款,还要把资金投入到平台和产品的研发上来。
问题是,财政压力大的情况并不局限于大众一家,其他或主动或被裹挟进入电动化转型的传统汽车企业也都不好过。对于它们,人们已经给了足够的耐心和机会,生怕它们的转型出现问题。
可是,再看看ID.4——除了这篇文章一直在说的迷之制动系统,它连电气系统都没拾掇利索:由于总线设计缺陷,海外版ID.4已经开始成批次出现12V电气系统自行放电至亏电状态的问题。由于大众集团内部“分部改bug必须逐级报备至德国本部”的惯例,大众中国现在就算想改进这些问题也有心无力——更不用说,这些报备往往都以大众总部拒绝告终。
ID.4真的是大众MEB平台在国内市场交出的一份倾力之作吗?也许吧。我们不好评价“大众自己都不看好ID.4”的留言是否夸张,但毫无疑问,鼓式制动器的使用已经让人们开始疑心大众的诚意。接下来的MEB平台车型还会这么设计吗?
接下来的MEB平台车型还会这么设计吗?如果大众对制动系统的解释是发自肺腑,那这没准儿会是一波新潮流;而如果只是一时的搪塞,人们好像也懒得再说些什么了——要知道,从速腾断轴、4S店“打铁皮补丁”那天开始,大众的成本控制就已经让人无话可说。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