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高速追尾A柱断裂,理想汽车的官方回答能服众吗?

时隔22天,理想官博终于就9月22日青岛G18高速理想ONE追尾大货车A柱断裂一事给予了回应。理想官方表示,本次事故经过交管部门的判定:大货车由于违规并线而承担全部责任。

可以看到,虽然这篇声明上来就把前车全责的结果写在了开头,但理想还是以一篇长文对这次事故中存疑的点做了技术分析,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值得赞许。事故发生后,理想汽车直接报备至总部,并第一时间到青岛探望家人以及查看车辆情况等,对事故的处理态度也很积极。

然而车主表示,对理想ONE事故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仍心存质疑,那我们就来看看理想的这波分析能否解决车主乃至大众心中的困惑。


藏在理想ONE侧前方

以及一纸声明“背后的三大隐患”

让我们简单一下回顾一下这场事故。9月22日晚,青岛一位理想ONE车主行驶在G18高速公路过程中开启辅助驾驶,由于系统未识别出并线前车,车辆在120千米时速下追尾,且撞击后气囊没有弹出,导致汽车A柱断裂,副驾驶乘客鼻骨骨折,最终被判定毁容和重度脑震荡,后排乘客轻度脑震荡。

此事一出,公众对理想ONE的辅助驾驶系统以及被动安全提出了以下三点质疑:1.开启辅助驾驶的理想ONE为何没有识别到前车;2.安全气囊在剧烈的撞击下为何没有弹出;3.两车相对时速30km的撞击为何会让理想ONE的A柱断裂如此严重。

理想汽车在声明中也主要就这三个问题做了回应,而所有对产品技术的回应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我们”都一样。几乎在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时候,理想汽车都将问题上升至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首先是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理想汽车坦言,目前辅助驾驶系统对于旁边车道上车辆变入主车道的识别具有局限性,没法在车辆并入1/5车身的时候识别成主要目标,这也是目前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局限性。理想汽车提醒称,L2级辅助驾驶还是以人为主来控制车辆,目前还是不能完全替代人做决策,其他品牌辅助驾驶均存在此情况。

与其说是L2级别的局限性,不如说是理想ONE硬件的局限性。在辅助驾驶系统中最为主要的视觉系统和雷达两大配置,理想ONE的EyeQ4摄像头采用水平视角52º的版本而非100º版本,选用的雷达则是超声波雷达替代了探测水平和传输速度略更优的角毫米波雷达,而针对这部分硬件相对简陋的问题理想汽车并未提及。

对于A柱断裂的问题,理想汽车解释称,理想ONE的A柱使用的是1500MPA的超高强度钢,与宝马X7奥迪Q7沃尔沃XC90车型的A柱材料强度一样。在此次事故中,由于大货车尾部并未正确安装符合国家要求的防护装置,高度过高,导致理想ONE追尾大货车时,A柱直接卡住货箱,使A柱成为主要受力点,A柱无法单独承受如此大的冲击力,发生断裂。国内外实验及实际案例均表明,如货车后防护装置不符合标准A柱都无法承受,换言之就是这种极端情况下换什么车A柱都会断。

至于气囊没有弹出的问题,理想汽车则表示,是因为车辆A柱单独受到挤压,车辆前舱纵梁、前指梁、防撞梁及吸能盒均未发生明显变形,这种情况并不属于安全气囊的保护场景,气囊传感器受限于位置无法监测到足够的减速度导致气囊未开启,而且目前在售车型中也没有一款车在A柱设计气囊传感器。在此碰撞情况下,大货车尾部是挤压进车身,即使气囊起爆也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

同样的,针对公众质疑的A柱参考数据到底是应该以抗屈服强度还是抗拉伸强度为准的争论,理想ONE没有侧方气囊传感器、气帘长度不够等质疑点,理想汽车也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

想必理想汽车也考虑到了这些细枝末节,于是理想汽车在文末也表明了态度:如果外界有质疑,可以拿同级别车型(包括以上提到的车型)做同样工况公开对比碰撞试验,理想愿意免费提供理想ONE支持。

由此可见,不深究技术分析的细节单纯从危机公关的内容来看,理想汽车这波操作也算滴水不漏了,但一封迟到的公关稿、一次态度积极的事故处理,就能平复车主的焦虑和大众的信任吗?或许对于新势力来说没有那么容易。


搞什么粉丝营销,

都不如拿出最安全的产品...

对于热衷于搞粉丝营销的新势力来说,频繁的线下活动、社团维护都让他们拥有一大批簇拥者,这些人或支持着新势力的超前科技,或是追随着他们眼中的造车狂人,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度都为新势力博得了更高的品牌忠诚度。

然而这帮走在接受度更高、思想更超前的用户群体,也拥有着比普通车主更强的技术认知。对此理想汽车自身也很清楚,用户是他们真正的支持者,也是最大的检验官。

自开始交付以来,理想汽车遭遇到的负面问题非常多,此次出事故的理想ONE于2019年12月才开始交付,不到一年内已经出现至少5起事故,据相关媒体报道,交付20天内,理想汽车就已经发生“发动机故障报警”、“PDI忘记取消物流模式”、“动力电池故障报警”等故障报修,厂家的处理方式虽然很积极,但大多数问题随后都又都推了出去,或搁置不前,并没有太实质性的进展。


产品安全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对于新势力而言更为关键,没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品牌故事可讲,也没有过多的市场经验可谈,消费者的选择和关注往往更多是基于对产品的肯定。

对于品牌方而言,就事论事调查第一时间给出客观的原因,针对产品问题的不足及时告知广大车主,都是值得赞许的。但紧跟用户服务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才是更务实的做法,相信公众也会对新势力们保持观望监督的态度,持续关注理想汽车后续解决方案。

文章由易车号作者提供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