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五星批发部”测试规则大升级!中保研的风头怕是要被盖过了?

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倘若你被人质疑了、嘲笑了,你是选择继续“堕落”?还是努力改变寻求突破?


那一年,拿破仑20岁......


言归正传,进入21世纪汽车的安全性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但作为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消费者,我们很难靠自己去判断一台车的安全性好坏。当然,不排除今天还有人在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双耳去检验一台车的安全性。


不得不说,这车门铰链质量是真的好......


记得读书时,物理老师曾告诫过我们:“以后不管谁跟你说他那有台永动机,你只管笑他傻X便是!”

现在这句话应该可以改为:“以后不管谁跟你说车子铁皮硬、关门声厚重就是安全,你只管笑他傻X便是!”

因此,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判断车子安全性好坏还需要倚仗专业的测试机构。

C-NCAP与中保研

目前来看,国内两大安全测试机构分别为C-NCAP和中保研。

虽说如今中保研是大家公认的“将军”和“权威”,但要论年份,C-NCAP才是妥妥的前辈。有些人或许不知道,不只在中国,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NCAP机构,如欧洲E-NCAP、日本J-NCAP、美国US-NCAP(NHTSA)等,其中E-NCAP和J-NCAP也是出了名的严格。

但美国有些例外,因为它还有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更为严苛的测试规则不仅使得消费者信服,一旁的车企也是瑟瑟发抖,消费者不是傻子,新车如果在测试中断个A柱、折个B柱,谁还敢掏腰包?

国内的情况同样比较特殊,C-NCAP不知怎么就变了味,并且还得了个“五星批发部”的外号,新车要拿所谓的“安全”,难度并不高,一众网友们更是嘴下不留情:“有钱,就有。”


偏偏这时候,C-IASI(中国保险安全指数,民间简称中保研)横空出世,它背靠国内保险行业巨头,大家常说它“靠山硬、不缺钱、不看车企脸色”,不少热门合资车都在中保研栽了跟头,中保研也得了个“照妖镜”的外号。

有了中保研的测试规则和成绩作为对比,C-NCAP的公信力似乎更低了,尤其近两年,部分消费者对于C-NCAP给出的成绩,通常是“呵呵”一声。


C-NCAP要努力摘“帽子”

可能C-NCAP也嗅到了危机,再这么下去,拿的车型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质疑只会成倍增加,是时候升级一下规则了!这很好理解,同样的考卷,车企第一次考也许不及格,但第二次、第三次还会吗?

日前,C-NCAP公示了2021版规程,并预计会在2022年1月开始实施,我们来看看此次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升级点:


首先是“正面40%重叠可变性壁障碰撞”变成了“正面50%重叠移动渐进变形壁障试验”,乍一眼看过去,40%变成50%?这难度不是降低了吗?毕竟人家隔壁中保研可是“正面25%偏置碰撞”,就这么放过了?

仿佛听到打了个喷嚏......

其实不然,我们要注意到“移动渐进”四个字,也就是说,之前C-NCAP的40%是撞静止壁障,现在是移动状态对撞,换个说法,以前是车撞墙,现在是两台移动的车对撞,后者更能模拟出现实中的事故情景。


其二是新能源车型增加了“侧面柱撞”试验,如今纯电动车型越来越多,但它们在结构布局上是与传统燃油车有区别的。比如底盘布置的电池组,当车子以侧面撞上小面积物体(如柱子)时,电池会受到严重的挤压变形,有一定起火风险。

C-NCAP增加这一项,旨在考验车企对于电池的安全防护技术,在安全性上,新能源车型确实应该被“区别对待”。


其三是考量车子对其它乘客保护性强弱的试验项,如增加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中搭载假人的数量、增加第二排外侧座椅鞭打试验及评价方法、增加第二排儿童乘员保护评价方法和儿童乘员保护静态评价方法等。此外,对于车外行人、主动安全技术的评价方法也有了增加和升级。


总的来看,C-NCAP规则升级还是比较值得被认可的,有消费者也站出来表示:“这是要抢了中保研的风头?”,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如果新规程实施后,车企仍可以靠充值来获得,那再怎么升级也没意义!”

再者,等到2022年,中保研会不会也有更加严格的“大招”?还很难说。

消费者:请别再坑国人

说到底,C-NCAP的规则升级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如消费者所言,要严格执行、保持中立客观才有意义,安全面前无小事,若国内的测试机构不把这当回事,车企便会更加肆无忌惮,同一款车的测试在美国拿好成绩、在国内却惨不忍睹的现象便依旧存在,偷工减料之风也会逐渐盛行。


多少次,我们曾对那些在中保研露出马脚的车型表示惊讶,同时也为中保研的出现感到庆幸,不拉过去撞一撞,谁又能知道那些表面上很安全、很高级的车型,实际上却“不堪一击”,这同时也引发出一个问题:如果当年中保研没出现,我们现在能够依赖谁?信任谁?

如今,在车辆安全性方面,车企们是更加自觉了,在此我们也希望自主品牌车型能够在安全性上下功夫,自主车型的强大,对于合资车来说也是一种震慑吧。


易车号作者提供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