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本田引擎统治F1的岁月里 他们也坐不住了|车志

F1被视为是欧洲人的游戏,耳熟能详的大车队几乎都来自欧洲,但曾有一段时期,有很多日本厂商参与其中,不只是丰田本田这些主机厂,甚至还有改装厂为车队研发引擎。这是日本汽车工业的巅峰时期,也是赛事最具传奇色彩的时期。

故事要从1988年说起,这一年有三个关键词:迈凯轮塞纳,而实际上这三个词是一个意思,驾驶着搭载引擎的MP4/4赛车毫无悬念的拿下了当年的车手总冠军。当年车队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用鹤立鸡群来形容都不够准确,应该是长颈鹿立于鸡群。

全年16站比赛拿了15个冠军,而且平均每站比赛保持着93%的领跑率,全赛季只有27圈是由其它赛车领跑。与之相比,前些年看起来相当强大的红牛,最近几年奔驰也不算什么了。

获得如此可怕的成绩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第一,车手是为奉为神的,他可是能用相同的赛车在排位赛上比队友快1.4秒的男人。

第二,引擎很出色。1987年,使用引擎的威廉姆斯车队获得车队总冠军,两位车手包揽车手冠亚军,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那台RA167E发动机的“变态表现”。1050马力的最大输出功率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非常变态,上一赛季冠军车队那套1.6T混合动力系统综合输出也仅为760增压器4bar的增压值(普通家用车在0.5bar左右)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这也迫使FIA在1988年规定,引擎涡轮压力必须限制在2.5bar之内,也就根据规则推出了新的RA168E,输出大幅下降到680。但涡轮引擎拥有出色的推重比和可靠性,而且很好的迎合了当时车架设计。

最后就是赛车整体设计了,的低阻、低重心的设计让赛车的弯中速度极其恐怖。结合以上三点,MP4/4赛车变得所向披靡。迈凯伦车队提前6站锁定当年年度冠军,积分是第二名的3倍,两位车手在全年16站比赛中共取得15站的冠军,唯一失利的一站是因为自家两辆赛车发生碰撞。

MP4/4的冠军引擎,代号RA168e,1.6升V6涡轮增压,涡轮压力2.5bar,最大功率685,峰值扭矩424Nm,重量仅149公斤

的孤独求败震动了车坛,各大车队开始效仿其低阻、低重心的设计,此外大家对日本引擎都刮目相看,颇有点东方神秘力量的意思。

赛场的出色表现,不仅仅带来的是荣誉,还有着口碑和关注度。至今只要提起,它的技术,它的运动依旧会是车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也是如今引擎再次重返的一大原因。

表现和收益让另外一家日本车企坐不住了,他们越琢磨越觉得这事靠谱,于是一拍大腿毅然决定到的世界里去看看,他的名字叫做“斯巴鲁”。

当年有一款概念车叫做JiottoCaspita,它的理念是可以上路的赛车,与之相应的为它专门设计了一台水平对置12缸。正是因为有这么一台引擎,才让蠢蠢欲动。

搭载H12引擎的JiottoCaspita

看来,首先这是台现成的引擎,JiottoCaspita的引擎拆下了改一改跑没问题;其次低重心是水平对置引擎的天生优势,作为水平对置大师的,自然是信心满满。

这里多说一句,水平对置和180度夹角的V型引擎是两回事,虽然看起来很像,但内部结构有根本的区别。纯正的水平对置引擎每个活塞各自拥有一个曲柄销,相邻的运动方向相反,而180度夹角V型引擎是两个共用一个曲柄销,相邻的运动方向相同。

虽说水平对置可以很好的解决震动问题,但是曲轴也会更长,引擎的体积重量也会增加。对于赛车运动特别是来说,体积重量的增加,并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

上面的是水平对置引擎,下面是180度夹角V型引擎

接着说的H12引擎,现在回头看当初的构想完全是黄粱美梦,严重高估自己、低估对手。毕竟这是,把民用引擎改装成赛车引擎实在天真。且不说赛车的引擎需要的高输出、高强度,就算本身素质足够强大,如何匹配赛车的同样也是一大问题。

这些从没考虑,结果就是四处碰壁、草草收场。

最先找的是Minardi(米纳尔迪)车队,当时Minardi算是中下游车队,看到橄榄枝自然不会拒绝,毕竟是大的品牌厂商。但情况是糟糕的,合作前Minardi偶尔还能拿个积分,甚至在90年美国站排位赛上拿到了第二的成绩,使用引擎后几乎场场垫底。

对平对置12缸引擎

于是,Minardi车队不高兴了,本想抱大腿,结果是个累赘。于是找商谈:继续合作也行,但须给予车队更多的资金支持(说白了就是要钱)。很干脆的拒绝了,所以一拍两散结束了短暂的合作。

其实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但是依然不死心,又跑去找Coloni车队合作。结果不用猜也知道——很惨,8场比赛过后Coloni车队果断更换了引擎供应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成绩大幅提升。至此总算清醒了,知道玩不转,还是WRC适合自己。

Coloni车队的赛车

平心而论的H12引擎也不是一塌糊涂,如果去当年的C组赛事没准还能拿个成绩,但没戏。动力弱不说,重量还大,而且可靠性也不如其他厂商,就这样还想着拉一只小车队去成就一番事业。就好比一个排球教练说:“我能够带领一支二流足球队拿到世界杯冠军”一样,简直是天方夜谭。

除了之外,HKS曾今也对动过心思,你没听错,就是日本著名的改装品牌。时间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初,看到等等本土厂商都去跑了,也想试试水,顺便提升一下品牌形象。

要说实力,觉得自己能参加的资本,他们有这个能力,也有一定的经验。1970年代就在为三菱汽车拉力赛服务,1985年成立了自己的赛车部门,1986年参加了国内的顶级联赛富士冠军大奖赛,后来还参与F3000赛事的引擎研发。

的V12自然吸气引擎,当时理想设计参数是:最高13500rpm,最大马力700匹,峰值扭矩430Nm,重量不超过150kg

参加的思路和相似,先弄出一款厉害的引擎,然后找车队合作。在1991年研发出一款3.5升V12引擎,目标能够达到700匹,总重量不超过150公斤。但是这款引擎并没有出现在的赛场上,1992年在富士赛道上做过几次测试后,就放弃了这个项目。

原因也很简单,开发引擎耗费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大了。算了一笔账这个项目预计将花费5亿日元,但是自己的全部家产才2000多万。另外,从上到下全部工程师加一起也就40多人,实在扛不住这么大规模的研发工作,于是浅尝辄止后便放弃了。当然这是明智的,即便有外部的支持,想打造一款冠军引擎谈何容易。

虽然都失败了,但我内心是怀念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首先的门槛不像现在高不可攀,只要有技术都可以尝试。前面说花不起5亿日元的研发费用,放在现在5亿日元连边都碰不上,以2019年为例大车队的研发费用大概在4亿左右,注意单位是欧元。所以现在的引擎供应商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法拉利雷诺

其次那时候比赛真的丰富多彩,各种的赛车设计,不同排量、不同进气方式的引擎。称霸的时期是涡轮引擎和自吸引擎的对抗,后来被禁用后又是V12和V10的争斗,91年就是的V12险胜的V10。差异产生美,这在任何体育比赛中都一样不同打法、战术的碰撞才有意思。

而现在的虽说圈速比那个年代快太多、太多,但是比赛的场面过于死气沉沉,没有加油、轮胎无比耐磨,多数比赛一次进站即可,如非天气原因几乎没有战术施展的空间。去年汉密尔顿在匈牙利,利用的战术绝杀,此情此景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作为车迷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确实越来越无趣,那个的黄金岁月也一去不复返。

易车号作者提供文章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